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农村为何留不下免费师范生?

2016-04-12 01:04龚丽华
山东高等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专用性农村教师师范生

龚丽华,张 琦

(1.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综述

为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直属的六所重点师范大学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鼓励优秀的免费师范生到基层从教,终身从教,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和促进农村教师教育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师范生免费政策实施将近十年。尽管各级各地政府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期望能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但是,从范先佐、曾新等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依然满足不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需要,现状令人担忧。[1]2013年,赖德信的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供给问题仍然存在,尤其是偏远农村学校教师缺编严重,主要原因是师资供给渠道不畅通,农村很难留下优秀的师范毕业生。[2]高宏对河南省15个市县的小学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师资的补充机制不完善、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失、普遍存在学科教师结构性缺编等诸多问题。[3]

为什么在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近十年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中小学仍旧存在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呢?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又去了哪里就业?2011年2月和9月《人民日报》记者选择了181名首届毕业的免费师范生进行了专项网络调查。2月份的调查数据显示,所有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9月份记者继续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陕西、云南、江苏、安徽等地的毕业生在农村学校任教,仅占16个省区首批免费师范生总数的4.1%;在山西、福建、甘肃、青海等10省区,没有一名免费师范毕业生站上农村学校的讲台。[4]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去农村就业的免费师范生寥寥无几,他们尽管大部分来自农村,但在毕业抉择时还是没有选择留在农村。显然,这一现象与国家政策的初衷很难统一,理想与现实之间还存在许多矛盾。

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学者主要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视角进行了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主要研究免费师范生的报考动机、[5]学习动机、[6][7][8]职业认同、[9][10][11]身份认同等。[12]从教育学的角度主要从教育模式、[13]师范生的就业政策认知、[14][15]教育技术能力、[16]就业满意度、[17]职业理想、[18]教师信念[19]等方面开展了实证调查和分析。从文献检索来看,尽管研究的学者较多,但大多数是从免费师范生的角度来寻找原因,很少有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探讨问题。本文关注的是:免费师范生通过四年的学习为什么放弃初衷,宁愿违约也要选择城市就业?他们所获得的人力资本积累能否适应农村?他们的就业期望能否得到满足?免费师范生政策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哪些矛盾?本文将从专用性人力资本、就业期望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经济学视角来进行解释。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分析

(一)人力资本城市专用性和农村人才需求通用性的矛盾

人力资本是指由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主要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等。[20]1根据人力资本对企业的依赖程度和转移成本的大小,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general human capital)和专用性人力资本(specific human capital)。通用性人力资本是指在应用和活动过程中具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它不仅仅只用于某项任务或某个企业,在企业之间或行业之间的转移成本较低。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概念主要来源于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的定义。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的定义是,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他认为,具备专用性质的资产即可称为专用性资产。[21]58-60也就是说,专用性资产仅适合于某种用途,如果该资产被转为它用,其价值就会大大降低。所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就是人力资本在某种特定用途上的价值高于任何其他用途上的价值的性质。[22]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旦形成,就很难转移他用,如若再进行配置使用,将会遭受较大损失。因此,当专用性人力资本很强的时候,劳动者和组织之间很容易发生交易锁定,劳动者的流动率自然也会降低。

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就业有着深刻的影响: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受教育质量越好,其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就越高,他就越有可能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进入较高社会阶层的机会。在岳奎对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的调查中发现,希望去城市和城镇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分别占抽样人数的63%和36%,而希望去农村地区任教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很少。[23]尽管免费师范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签订了必须去农村服务的协议,然而毕业之际,他们宁愿选择违背自己的承诺,也不愿意去农村就业。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教育体制的城市指向性。当代中国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是以城市服务为主,鲜有考虑培养的毕业生能专门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尤其是长期在农村服务。在这样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环境下,培养的免费师范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具有明显的城市指向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就业能够获得最大的收益,反之则容易产生人力资本沉没。

一方面,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政策,鼓励学习优秀的师范生长期任教于农村教学第一线,主要目的是为农村中小学培养一支长期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但是,通过四年城市指向的高等教育,他们从专业选择到专业专用性人力资本(major-specific human capital)的积聚,形成了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并且,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还对所处环境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在经济学家的眼里,学校是一种专门生产和造就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社会劳动力的人才工厂。这些工厂位居城市,其校舍、教室及教学设施都是比较先进的。尤其是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大学文化氛围浓厚,思想意识新潮。免费师范生接受着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教育,长期受城市这个大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定程度城市指向性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在这种背景下免费师范生如果选择离开城市在农村就业,则会降低他们的市场价值。因此,免费师范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宁愿违背入学之前的就业协议,承担在城市失业的风险,而放弃在农村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从农村中小学教师需求的角度来看,与之相矛盾的是在农村中小学最受欢迎的并非是具有职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大学生,而是“一专多能”,能够适应各科教学的大学生。目前,由于我国农村音乐、美术、英语等学科的教师流失比较严重,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普遍存在,一个教师往往需要同时承担好几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所教并非所学”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师范生在农村中小学最受欢迎,这种“一专多能”通用性人才也是农村中小学校长在录用毕业生时考虑的主要因素。[24]

(二)就业期望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矛盾

劳动力市场分割(segmented labormarket)理论把劳动力市场分为首要劳动力市场(primary sector)和次要劳动力市场(secondary sector)。在首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地位,工资收入水平和享受的福利待遇相对较高,同时拥有较好的晋升机会,工作条件优越,管理制度规范,且收入稳定;反之,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工作特征表现为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工资收入低,晋升空间很小,很难激发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劳动者更换工作的频率较高。目前,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分割的形式主要体现在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产业分割以及所有制性质(国有和非国有)分割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差距比较大:城市明显优于农村,东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这种“东强西弱”、“城强乡弱”的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在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格局之下,拥有较强人力资本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的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部地区倾向和城镇倾向。

同样,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上大学的期望动机除了精神消费动机外,更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动机。即免费师范生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收入,把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因此,根据“经济人”和“理性人”的假设,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几年以来积累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然后形成一个使自己受益最大化的就业期望。即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毕业生将综合考虑自己毕业的院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学业成绩以及社会的就业需求等,对自己的就业地点、工作类别和工资收入水平形成主观意向。2012年李锋亮等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月起薪在2000-3000元区间的毕业生占抽样人数的32.4%;月起薪在3000-5000元区间的毕业生占抽样人数的36.1%;月起薪低于2000元的大学生仅占样本人数的12.6%。[25]

事实上,与免费师范生对未来就业期望相矛盾的是:由于我国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农村教师的薪酬收入和福利待遇较低。根据罗儒国对农村教师工资收入的调查显示,每月平均收入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的农村教师占被调查教师的72.8%,5.8%的教师月平均收入在2000至3000元之间,月平均收入在3000至4000元之间的教师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0.6%,另有20.6%的教师月收入在1000元之下。[26]王路芳、张旭对全国20个省市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在“撤点并校”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虽然在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旧存在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差、工作量大、专业发展堪忧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长足发展。[27]

可以看出,我国免费师范生就业期望工资与农村教师的实际工资收入之间存在明显差距,大学生的就业期望远高于农村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那么,就业期望偏高是否不合理呢?从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自利的,“经济人”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合理的,都是以自身的利益为动机,试图以最少的经济投入实现个人经济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并非是不理性行为,而是大学生对未来不确定性、信息不完全以及学费高昂条件下企图实现预期收益最大化而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28]尽管免费师范生政策暂时缓解了师范生读大学时的经济负担。但是,做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师范生依然期望自己的收益能够最大化。城市作为首要劳动力市场,在家长和毕业生的心目中,能在城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就是成功的标志。对他们而言,上大学是进入上流社会的唯一途径。留在城市工作,成为城里人能够给人带来荣耀;而回到农村则要承受被人瞧不起的心理压力。除此之外,免费师范生对于“住房问题”、“婚姻”、“未来个人的发展”等问题的理性思考也是阻碍师范生留在农村的主要原因。对于免费师范生来说,期望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带给自己理想的社会地位以及让人羡慕的收入。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势必导致内心的冲突与不平衡,很难激发免费师范生在农村任教的积极性。

三、农村留住免费师范生的几点建议

(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乡土文化教育,提高免费师范生人力资本的适用性

目前高校师范生培养主要基于城市教师教育模式进行,如果免费师范生专业口径过窄,那么他们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就比较特殊,就业的可适应范围相对较小。要想提高免费师范生在农村就业的能力,有两个途径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扩大免费师范生所学专业的多样性,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从专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专用性向通用性发展。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突出专业特色,培养“一专多能”的优秀教师。第二,因地制宜,注重免费师范生乡土文化教育,挖掘乡土文化特色,加强农村教师的文化发展,让免费师范生找到真正留在农村任教的动力。

(二)改善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减少教育资源在城市与乡村配置的不均衡

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偏低,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城乡收益的不均衡等加剧了农村教师的流失,这也是免费师范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首先建议各级政府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做出切实可行的安排,进一步完善教育财政体制,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比如,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贴的标准,对于在农村任教3年以上的免费师范生给予加薪奖励,切实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确保农村教师的“五险一金”能够足额发放等,为免费师范生在农村任教解决“后顾之忧”。其次,国家在政策导向上,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在职教师的培训,给他们多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吸引优秀师范生到农村任教,减少教育资源在城市与乡村配置的不均衡,让免费师范生对农村就业抱有期望,让他们愿意将自己的青春交给农村的教育事业。

(三)尽早开展免费师范生就业指导工作,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农村教学生活

为免费师范生提供就业咨询和指导是就业工作的中心环节,引导免费师范生对未来就业正确认知应贯穿免费师范生大学生活的始终,不宜等到免费师范生毕业前才开始开展工作。据调查,免费师范生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低,存在认知误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误读和阻隔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29]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应该从免费师范生入学开始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帮助免费师范生做好教师这一职业的人生规划,让他们从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能意识到自己今后将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作为一名合格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什么素质,如何处理在农村学校任教时面临的困难,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等等。同时,重视免费师范生的实习工作,根据免费师范生的就业特点安排他们去农村中小学实习,这样有助于免费师范生尽早进入教师角色,适应农村教师生活,有针对性的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毕业后去农村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目前来看免费师范生政策的推行还处在政府强制阶段,主要通过与免费师范生签订协议来约束师范生去农村任教。虽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优秀师资,缓解农村教师短缺问题。但是要想长期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农村教师队伍,真正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减少城乡教育不均衡,还是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尽快落实和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让免费师范生真正愿意到农村工作,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

参考文献:

[1]范先佐,曾新,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3,(6).

[2]赖德信.教师工资对中小学教师供给的影响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3,(12).

[3]高宏.河南省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6,(1).

[4]吴齐强,黄娴,银燕.首届免费师范生去了哪里?[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5770949.htm l.

[5]李高峰.免费师范生三大报考动机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科学,2011,(2).

[6]赵佳静,于海峰.关于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类型与强度的调查[J].心理研究,2010,(2).

[7]贾挚,陶磊,于国妮.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情况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2,(2).

[8]张微,王玉琴,郑丽娜.人格素质倾向还是职业决策倾向: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其发展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9]赵宏玉,齐婷婷,张晓辉,等.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结构与特点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6).

[10]丁道群,蒋珊珊.湖南地区高校“免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调查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1,(5).

[11]魏彩红,张晓辉,赵宏玉,等.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类型及其学习动机特点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12]石艳.免费师范生身份认同研究——基于对某师范大学招收的第一批免费师范生的调查[J].教育发展研究,2010,(4).

[13]马敏,王坤庆.教师教育新模式理论探索及其实践——以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实施为契机[J].教育研究,2012,(11).

[14]潘小春,芮敏,万静娴.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对就业政策态度的调查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

[15][29]周琴.免费师范生政策认知调查——以西南大学为个案[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16]赵呈领,万力勇,何青,等.免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2,(6).

[17]王乃一,何颖.免费师范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及其思考——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教师教育研究,2014,(2).

[18]白显良,王华敏.加强免费教育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若干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

[19]秦立霞.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教师信念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20][美]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1]Williamson 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75.

[22]吴爱华,苏敬勤.人力资本专用性、创新能力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基于技术创新类型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2,(6).

[23]岳奎,王䴖.免费师范生的就业冲突及其规避——基于一项关于免费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2).

[24]龚丽华.西部农村中小学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基于甘肃省181名农村中小学校长的调查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5).

[25]李锋亮,欧阳沁,张非男.中国大学生就业期望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

[26]罗儒国,王姗姗.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满意度调查与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1,(5).

[27]王路芳,张旭.“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基于对4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5,(7).

[28]吴克明,赖德盛.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猜你喜欢
专用性农村教师师范生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横向并购对公司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影响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公司治理、资产专用性与资本结构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