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张楚廷,集教育哲学修养与办学实践成就于一身的当代著名教育家。他在湖南师范大学任校长书记18年,在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民办)任校长8年、名誉校长4年,共计30年。[1]201他将湖南师范大学这所省属高校办成国家“211工程”大学,将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办成了位居全国前列的知名民办高校。他持续开展教学及科研,出版著作100多部(其中70多部为独著),发表论文1300多篇,出版诗集9部,在全国大中小学和教育主管机构做过650多场学术报告。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专著《课程与教学哲学》填补了国内空白。在2016年5月28日召开的“张楚廷学术思想研讨会”上,韩延明教授称张楚廷为仁人、哲人、达人、强人、诗人。[2]张楚廷的学术成果“具有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学术内容的丰富性、对传统观念批判的深刻性、核心价值追求的人本性、社会影响的广泛性、语言风格的诗话性”等特点。[3]笔者曾撰文对张楚廷的学术成就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与分析,本文是该文姊妹篇,重点探讨其学术成就的成因。张楚廷取得丰硕学术成就的渊源是复杂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深沉的民族情怀、深厚的哲学情结、深笃的言语情思等方面。
朴素的光宗耀祖意识和深沉的民族情怀是张楚廷取得多种业绩的重要原因之一。周庆元教授说:“我总觉得,他所有这一切,无一不是建立在他挚爱民族、挚爱祖国的深厚的民族情怀之上的。”[4]张楚廷于193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他的父母为了谋生,于1927年远走南洋。1937年底,全家回到了湖北省沔阳长埫口。随即而来的战火打碎了他们回国做一等公民的梦想,打碎了与亲人团聚的短暂温馨。他们一回国就遇上日本的侵略,只能不停地逃难。他母亲曾给他多次讲过同一个故事:“有一次日本人来了,她一边夹着一个包,一边抱着我,鬼子从后面一枪打来,当她稍停下来时发现,打掉的是包。我就是这样枪口余生了。”[5]20死里逃生的事件,通过父母的描述,在张楚廷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热爱和平、憎恨侵略、为国争光的种子。深沉的民族之情在幼年的张楚廷的心灵里生长出来,伴随他一生,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并未曾丧失。
张楚廷于1969年、1975年被下放到湘西接受所谓再教育,还有一次被派往湘南开门办学(支教)。他说:“数次的湘西、湘南行,也深深地教育了我,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做贫穷,什么叫做落后,什么叫做‘左’祸,什么叫做国情。这也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不能忘记了我们民族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让我决心努力奋斗。”[6]209在张楚廷心中,对父母的感情与对民族的感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说:“由于深切地体悟到父辈的恩惠,所以,我比较容易从父辈想到祖辈,想到祖先,想到上天,想到我们民族的根。在这样一个巨幅历史画面下,我更能冷静思考,更能顽强奋斗,也更能忍辱负重,更能拿得起放得下。”[7]27
对于如何感恩父母和国家,他的想法非常明确。“最好的孝顺是做一番事业,或者叫做不枉父母的养育之恩,或者说是光宗耀祖。总之是想对得起父母,应该堂堂正正做人,好好生生做事。”[8]255“我们拿什么贡献给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拿什么贡献给自己的爹娘和祖宗?拿什么去贡献给这个世界?真正的学者,首先是以真正的学术奉献。”[9]223
张楚廷珍惜好不容易到来的美好时代,也期待时代变得更好。他在《课程与教学哲学》序言中情真意切地写道:“不会忘了我的祖国已进入到了一个最美好的世纪这一历史对这部著作的决定性影响。”[10]前言
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张楚廷既小心翼翼,也敢说敢当。他曾因在文章中“敢说”而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了麻烦。他的论文《学术自由的自我丢失》从既有观念、心理、方法论、社会与学校体制等方面分析了学术自由丢失的原因。“许多的毛病与体制有关,与对大学过多过死的管理有关……但是,大学该主要问责于自己。大学让自己的行政权力漫无边际地延伸到了何种程度,难道自己不负主要责任吗?谁叫你这样蔓延的……”[11]爱之深恨之切,张楚廷的言论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责任,可被人读出了严重“问题”。心底无私天地宽,怀着赤子之心的他调整表达策略后继续以“我在故我思”为座右铭,以我手写我心,用更多的著述去实践他的“为真理而真理、为学术而学术”的思想,以此来回报自己深爱的祖先、民族和祖国。
教育理论家马克斯·范梅南说: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12]18张楚廷一直迷恋于学生的成长,所以成为了名师和校长。事实上,他从教以来就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他身兼数职,但喜欢上课甚于喜欢搞行政管理。是他对教育、对教学的情感和对科研的兴趣使他锲而不舍。除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两年多、在担任行政职务之初有三年多没有讲课外,他一直都在做老师,从教已经近60年。张楚廷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绝大多数时候是学校管理、教学、科研一肩挑。他上过《微积分》等数学类和《教育哲学》等教育学类共24门不同的课,很多课程是自己写书自己讲课。
张楚廷头衔与职务很多,他做过教师、数学系主任、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省委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变化的是年龄、是职位,不变的是做一位好教师、一个好的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心愿。对于为什么要坚持教书、坚持做真正的教师,他有自己的理由。“原因之一:喜欢,我不好为人师,但好与人交往。原因之二:扩展自己,每次讲,即使重复的,也求新,故总有收获。原因之三:挑战自己,看我到底能教多少门。”[13]515中央有关部门于1986年11月找他谈话,要他去做副省长。“更大的权益诱惑也有过,要我去做‘高官’。我明明白白的拒绝了纯行政,清清楚楚的选择了教书。”[14]516对此,文东茅教授评价说:“先生因为明确了要以个性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本,先生才会在各种权威和诱惑面前坚守自我,明辨是非,活出了真正的人生。”[15]张楚廷对教育满腔热情,甚至到了痴情的地步。他特别希望为发展“人本”的教育、“人本”地发展教育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身处纷繁复杂教育现象中的张楚廷迷恋于学生更好的成长,不断思考教育的成败得失与前因后果。“前一个二十年我操练着、欣赏着教学,后一个二十年,我琢磨着、探索着教学。近年来,则情不自禁地走到了教学哲学。”[16]前言这一叙述,既体现了他思想发展的基本历程,也体现了他对美好教育矢志不渝的追求精神。
为了使学校各方面的水平能提高得更快、使学生能发展得更好,张楚廷主政湖南师大期间,身体力行地开展教育科研,并从思想情感、政策机制、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湖南师大于1988年底成立了“学科教学论研究中心”。[17]92在张楚廷校长的支持下,湖南师大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实现了全校学科教学论的横向联合,很快在全国同行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该研究中心于1996年改建为“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育学研究所”。经过多年的积极准备,张楚廷领衔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于2000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湖南师大乃至于整个湖南省教育学门类博士点零的突破。张楚廷于2000年4月卸任校长后,被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聘任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所所长,主要任务是为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哲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哲学等课程并开展相关研究。作为校长、作为教师的张楚廷对教育理论、教育科研一往情深,他非常愿意将体验变为理论,用理论去优化实践,在新的实践中实现更美好的生命体验,从而造福广大师生。
长期的教学与学校管理经历使他拥有了丰富的体验。“这种学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学术道路使一位睿智的高等教育实践家的教育智慧得以理论化。”[18]31-32于源溟教授所言揭示了张楚廷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实践品格。实干家是张楚廷成为理论家的基础,当真正进入理论创作时,他就反思实践,即将以往的体验与理论思辨结合起来,去发现真理、去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
张楚廷的教学与论著之所以比较受欢迎,正在于他对为师之道、从教之道的深切理解——他除了具有“广博、深刻的知识和成熟的经验”之外,[19]223还有一颗对人极端尊重的心和一种对教育非常热爱的情。在《课程与教学哲学》结尾,张楚廷问自己“这部书表达的愿望是什么”,他回答说:“所直接表达的是,切望我们的教学更美好,我们的课程更美好;所间接表达的则是,盼望接受过教育的人们确实因教育而变得更美好。”[20]前言该书378次提到“美”或“美好”。由此可见,通过教育实现“美”这一思想在张楚廷心中有极高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一种信仰、一种理想。张楚廷重视人的美好发展,体现了他深切的教育情怀。“只有当把‘美好的人’的培养作为终极价值,这才是一种哲学视角。”[21]
张楚廷在阅读与思考中悟出了对教育使命的独特理解:“教育是最具人类良心的事业,最纯洁、最壮美的事业,就因为她始终不忘记自己的第一使命:使人像人,让人更高大。”[22]290张楚廷正是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来思考教育的使命,将提升生命质量、使人更高大作为对教育的一种哲学式终极观照。
“生命论高等教育哲学”“全面发展九要义”“教育公理”“人的教育”“人的课程”等理论的面世,是张楚廷钟情于教学与科研、“在丰富性体验之基础上对生命本身的反思性体察与自由想象”的结果。[23]他通过体验去探究真理,通过概念和命题的创造去表现真理,通过反思性体验去确证真理能存在的理由,通过沉思和理论表达去证明或体现生命的神圣与教育的美好。
哲学是智慧之学,是对思想的再思想,对理论的再理论。哲学情结其实就是一种对真善美求深求透的思想。张楚廷深厚的哲学情结体现在对人是什么、教育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等问题的深入思考与认真回答之中。张楚廷不仅希望自己能亲近哲学,做出成绩,也希望我国有更多的人能与哲学为伍,让哲学繁荣,使我们的教育、使我们的生活能建立在更宽广、更人本的理论平台上。为此,他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反复表达了自己的哲学情结。
“民族的振兴,必须有哲学的振兴。我的一颗中国心,让我努力于哲学的事业,我们民族的事业。”[24]239“我盼望我们国家走向繁荣兴旺,这其中就包含了盼望我们国家出现普遍兴起的寻根究底的精神,出现思想的更大解放,出现哲学以及哲学所包含的那种追询气势。”[25]348具有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的张楚廷在开展教学与学校管理等工作基础上,探索着具有普适性的教育理论,进而上升到哲学高度,从而为我国的哲学进步、教育发展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先生哲学之途的‘情不自禁’集中表现为民族之情。世界的,首先是民族的。先生的哲学亦堪称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26]
张楚廷在演讲和著述中无数次阐述哲学对于一个人、一所大学、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他不无动情甚至颇为羡慕地谈起德国哲学的繁荣状况及这种状况对德意志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意义。他在《哲学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中说:“哲学必定是世界顶尖大学上空悬挂的一颗巨星。”[27]
张楚廷很早就意识到博士与哲学的关系、认识到哲学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他的主导下,湖南师大上世纪90年代初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引进了一批哲学博士,在这所省属院校率先办起了哲学专业,建立了哲学系。这不仅使该校的哲学水平大幅度提高,而且全面提升了该校作为大学的品位,此举还影响了湖南省乃至全国多所大学对哲学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情结就是理论情结、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事理的情结。张楚廷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社会问题都是因为对实践反思不足、对理论准备不足造成的。他认为只有虚实结合、甚至只有“虚”在前才能“实”得起来,所以,他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理论建设的“务虚”工作中去。
“五I课程构想”是张楚廷为更好的开展教学而开展务虚工作所创造的理论之一。“我们特指的构想,是一个‘五 I’方案:信息(Information)、兴趣(Interest)、质疑(Inquiry)、智慧(Intelligence)、直觉(Intuition)。显然,每一项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进一步的讨论。课程应当给学生‘五I’,或者说‘五I’构成课程。”[28]136张楚廷之所以要创立这一具有实践哲学特性的课程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耳闻目睹了很多教育之怪现状,希望用科学的、新颖的、适用的理论去改善教育实践。也可以说,五I课程构想是张楚廷长期“望闻问切”教学疾患并发现症结所在后为之开出的处方,是追求教育观念现代化的具体成果。
张楚廷考察了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蔡元培等很多人的观点,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一切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无不特别看重人的发展,尤其倾注着对人的完整、全面、完全、和谐发展的无限珍爱,他们对社会的美好憧憬无不基于对人的发展的美好愿望。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成了自古至今连绵不绝的论题,永恒的论题。”[29]292他认为,教育理论更基本的前提与哲学要探讨的更根本的问题相同,即都是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他写了《人是美的存在》《人论》《关于人的问题》等专著,对人极尽讴歌之能事。
为了实现人的美好发展,张楚廷从哲学高度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从发展的内容看,我们注目于个性;从发展的结构看,我们着重于和谐;从发展的条件看,我们更珍视自由。只有自由,才能保证和谐;只有自由与和谐,个性才能充分展示;只有自由和谐的个性发展,才导致全面发展。”[30]315张楚廷关于人的“个性、自由、和谐”发展的思想实质上可以归纳为一种“美好发展”理论。从某种意义上讲,张楚廷深化与升华了马克思的全面发展学说。
“在近十年之中,我陆续写出了六本哲学著作,就是很自然的事。我的《高等教育学导论》《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纲》,这一类著作不能算哲学著作,却同样表现了对理论的偏爱,乃至于在有的人看来,从这类著作中也能感受到哲学的意蕴。”[31]372而哲学意味更浓的著作是《课程与教学哲学》《教育哲学》《高等教育哲学通论》《哲学是什么》等冠以“哲学”的理论成果。“2003年,我出版了课程哲学的书,2004年,我出版了高等教育哲学的书。美国人有的,我们有了。美国人没有的,我们也有了,这就是超越。”[32]466于2006年出版的《教育哲学》体现了张楚廷“强烈的现实关怀与本土关怀”。[33]该著作用了大量的疑问句做章节题目,如“谁的教育目的”“人有本质吗”“教育何以善待社会”“社会何以善待教育”等等,他用这种方式来质疑以往的理论并建构自己新的观点。可以说,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别具一格的教育哲学著作。
《哲学是什么》是更具有哲学意味的探讨“元哲学”问题的著作。该书以“元哲学问题”开篇,以“赞美哲学”收尾,很多问题在一问一答、自问自答中得到明晰,著作中排山倒海的反问句和细致绵密的行文能让读者强烈的感受到“人的精神的力量、意识的力量、心的力量。”[34]128
“人越是有优秀的自我意识,就越是自己,也越能发展自己,展现自己,并在展现和发展中进一步优化自己的自我意识。”[35]560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使张楚廷总想把事情做漂亮、把人做漂亮。
张楚廷是个特别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人。他所有的时间除了打打乒乓球、看看体育与音乐方面的电视节目、睡觉外,其余都用于处理日常工作、思考及写作。他不吃请,也不请吃,与抽烟喝酒等不良习俗绝缘。他将生命融入到对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观察与思考中,把生命燃烧成了文字、流淌成了思想。“因为我思想得多,所以我有了更多的思想;因为我写得多,所以我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东西,自己的风格,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历程,由此,也写下了自己的人生,写下了通天达地的里程。”[36]223“悠悠数十年,伴随着我的有许多许多,其中尤其包含了理论与哲学。这是使得生命变得特别充实和厚重的根源。哲学伴随着我,我伴随着哲学,我们相依相伴。”[37]372
张楚廷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对古今中外思想的比较借鉴中发展自己的理论。在《课程与教学哲学》中,他用较大篇幅以批判性眼光解读了西方学者如泰勒、多尔等人的观点,既反映了他广阔的理论研究视野,又表达了他基于自我经验与体验而生发的感悟。“这种颇具匠心的设计和安排本身是对西方学者成就的尊重,更是一个中国成熟学者学养的体现。”[38]徐继存教授的评价也许可以表明:张楚廷是个坚定的文化自觉者,能做到知己知彼。
张楚廷为了能更深刻地看问题,他博览群书、深思熟虑。他在写作《课程与教学哲学》时,除了学习孔子、马克思等人的重要理论以外,还充分学习了布鲁纳等很多重要人物的思想。该书中,156次提到布鲁纳,93次提到皮亚杰,52次提到多尔,37次提到泰勒,34次提到冯契,30次提到杜威,多次提到笛卡尔、柏格森等人。这种关注从不同角度丰富了他对教育的看法。这种关注不是一种随意性的低层次的兴趣,而是一种将兴趣变为志趣的深度关注,即研究性关注。张楚廷是在采得百花后酿成了自己的蜜。
“我们近代的人,通过我们整个文化教养,已经被许多具有丰富深邃内容的观念所熏陶,要想超出其笼罩,是极其困难的。”[39]100黑格尔的说法道出了今人与古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张楚廷创立了很多理论,其前提是学习并继承了很多前人思想。他很喜欢恩格斯的这句话:达成哲思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习前人的哲学。他非常珍惜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长期的任教经历和广泛阅读为他的思辨打下了重要基础。他的理论成果是站在前人肩膀上不断瞭望、不断取舍的结果,是对前人成果大胆批判和积极发展的结果。如他的“人主义”,既来自善良的天性,也来自对古圣先贤思想的借鉴,而他所经历的“文化大革命”等“无法无天无人”的历史却从反面强化了他的“人主义”。
张楚廷始终处于“阅读—教学—研究”的良性循环之中。他一方面尽可能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自己也在不停地思考和探索。他读了哪些著作,这是一个无法列出清单的问题。从《课程与教学哲学》的参考文献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他阅读面之广、数量之大。该著作直接或间接参考过的文献有182种之多,其中辞书类11种,教育哲学与教育原理类42种,比较教育、教育史和高等教育学类16种,课程与教学论类59种,哲学类34种,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类及其他22种。涉及孔子、孟子、蔡元培、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尼采等152个人物的思想。
透过《课程与教学哲学》一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张楚廷视野的宽广、学术功底的深厚,也可以看出他的乐学与勤学。他一方面认认真真地研读马克思的著作,一方面又积极思考当代西方哲学新思想。他不仅批判性地分析和澄清了时下课程领域中流行的科学主义、人本主义和社本主义,同时也建构了“人文引领的和谐课程观”等基于我国现实需要的课程建设先进理论。可以说,张楚廷的理论是继承与发展同在、批判与建设并存,条分缕析中充盈着逻辑的缜密、直觉的灵动。
对于为什么要读书、如何读书,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做法:“无论如何,广泛的阅读是必要的,有用的。以《课程与教学哲学》为例,我已阅读过许多不同哲学流派的书籍……广泛的阅读,为广泛的教书还是起了基础作用的。为了求甚解,为了读得深入,为了真正读懂,有些书需要反复读,有些还只能慢慢读。例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黑格尔的《小逻辑》,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卡西尔的《人论》。《人论》并不难懂,可特别值得回味。这些书,常放在心中,常放在案头。”[40]217
张楚廷通过追慕先贤提升自我。“在非学术界,有我敬佩的政治家,如华盛顿、蒋经国、胡耀邦、赵紫阳、朱镕基……在学术界,也有我敬佩的人,如陈寅恪、顾准……还有康德那样的大人物。政治家与学问家相比,我更敬佩的是学问家。在我心目中,最高大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41]336怀特海曾说:“通向智慧的唯一道路是面对知识的自由。”[42]30这是张楚廷非常喜爱的名言。他读书就是自由地读,读得多,悟得多。他连《辞海》《哲学大词典》《教育学大词典》《心理学大词典》等工具书也经常翻阅,并“翻”出了不一样的滋味。
“书中夹满了各种便签、纸条,书页上写满了眉批、脚注、旁解和各色笔迹的记号,这些工具书大多已经翻得脱页了。一些俄文、英文的数学著作,也是如此……他翻开《共产党宣言》,从密密麻麻的读书记号、眉批、脚批、旁批中探询着那些关于人、关于自由、关于全面发展的论述。在《马列著作选读》(三卷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四卷本)中,我们看到的同样是密密麻麻的记录,其中有的旁注竟然细致到标明了其中的一些句子与其他译本的不同之处:‘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卷第××页,译法有所不同。’如此严谨的读书精神,令我感到无比惊异,也无比惭愧。”[43]从这段文字管中窥豹,能让读者感受到张楚廷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力求甚解、不畏艰辛、乐此不疲的治学态度。
“我涉及了众多的领域,教育理论,教育哲学,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相关联的还有文学、史学。我自青少年时期起就养成了勤思的习惯。只要想得多,就会题材多。我真的是想得多,生怕辜负了父母,辜负了祖宗赐给我的这副脑袋,就想趁着火化前充分运用它。意志起了作用,那个情感也起了一些作用。我总力图创造自己的东西,例如我的五I课程观,例如我提出的教育公理体系,又例如我的哲学原理。别人没写过的,我努力去写;别人写过的,我努力建立新的体系,有自己新的立足点。广泛的评论是我重要的写作源泉。建立新的,与批判既有的,这是同一研究中两个不同的方面。客观上,可加评论的东西实在多,这也是我能有众多题材的原因之一。写作是需要灵感的。我喜欢自由地讲课,自由地聊天,在这个过程中就易产生灵感、顿悟,而我总是把它们及时记下,也为写作提供了素材。”[44]356-357张楚廷娓娓道来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他写作话题和写作成果众多的主要原因是阅读与思考。
读书改变命运,思考获得意蕴。读书,让低俗变得高雅,让聪明走向智慧,让思维变得美丽,让内心变得强大。阅读和思考是张楚廷的“教育公理”“五I课程构想”等理论产生的“前结构”所在,正是阅读和思考丰盈了他的人生,从而厚积薄发,创造出一大批优秀的理论成果。
张楚廷创建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教育理论体系,其用意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通过创建新概念、新思想去推动理论进步,又可用优秀理论去优化教育实践,还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成就独特的自我。中国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的追求,我们不能排除张楚廷从事理论创作是为了藏之名山而流芳千古。从他自己的表述看,他最为看重的是通过灵动的文字来体现当下思考的能力,因而获得人生的快意并向死而生。张楚廷的理论创作情结是一种语言情思,是一种用语言表征生命活力的情结。
读着,教着,想着,写着,张楚廷成了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哲学家、作家、诗人。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不断成了他“自己”。他写了《思想颂歌》和《赞美哲学》等诗歌去歌颂思想、歌颂哲学、歌颂自己的志趣。其《思想颂歌》(原诗为一句一行,两句或三句为一节)曰:“这个强,那个壮,莫如思想有力量。这个鲜,那个香,不如思想吐芬芳。这个家,那个家,莫过走到形而上。绫罗绸缎做衣裳,披上思想闪光芒。左忙右忙万千事,磨砺思想第一桩。过眼烟云飘忽过,唯有思想长流淌。”[45]134
学术创造因其可以扩大人的自由而赋予了学者更大的生命价值。张楚廷如此看重“语言”的答案就在于诗歌中所说的“思想有力量、思想吐芬芳、思想长流淌”。这是一种基于功利又超越功利、基于当下又超越当下的神性追求。
他写了与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同名的书,《方法论》是该书第一章。他认为,人的真正伟大之所在是能思想。人的强大力量之所在,也正是人的思想本身的力量。“人创造了一个精神世界,并且改变着物质世界。又因为我看重的是人的精神、思想、观念、理论,故而方法论具有特殊的重要性。”[46]238-239
张楚廷将拥有语言和创造新语言(符号、概念)视为人的生命力量、甚至视为人本身。他这样叙述语言与人生的关系:“儿童在长大的过程中,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像每个人的指纹代表自己,像每个人的手迹代表自己一样,每个人的语言也代表他自己,就是他自己……语言不只是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承载者,语言教育有其独特的生命意义。”[47]“哲学家甚至说,语言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卡西尔就是这样的哲学家,他甚至认为,人就是符号的生命体。那么,不断增强自己的语言,既是更深切地融合于自己的民族,也可以说是不断地增强自己的生命力。”[48]15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标志就是他有没有专属于自己的术语,大家可以看看我的著作,到处可以看到专属于我自己的术语……比方说,‘自我对象化’‘对象自我化’。这种术语就属于我,这就是我。”[49]
张楚廷是个能“从事含义世界的系统化构建”[50]2的知识分子,他通过符号、概念、命题关联着整个教育世界乃至整个社会。人哲学、人主义、人的教育、人的课程、五I课程构想、超结构、教育公理、人文引领主义、和谐课程观、全面发展九要义(即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全面发展是人的权利、全面发展是学校和社会的义务、全面发展体现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实质是审美发展、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是和谐发展、全面发展是基本面的发展、全面发展是发展全面——由片面走向全面)[51]等都是他创造的、用来关联世界的符号,是他思想的结晶。这些概念和命题构成一个“人”本的意义系统。他革新了前辈的教育思想,这种革新是为了建立真正“为人”的教育世界。
“哲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批判,而且还是一种语言的发现,语言的解放。”[52]159伽达默尔的说法似乎还只道出了语言的表层作用或特性。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那些思者以及那些用词创作的人,是这个家的看家人。”[53]25张楚廷喜欢住在“语言”中,极端重视语言与自己的关系,特别在意遣词造句与新概念的创造。他说:“人的发展主要表现之一是其语言发展,人的生命史即其语言史;人类史也是人类语言史;人的活力在多方面表现为其语言活性。”[54]他进一步阐述:“人的语言活性,既是人的活力的表现,也是增进人的活力的要素……人的一生中,尤其是那些自觉其生命意义的人的一生,总是会有多方面的修养的……这种修养是语言自觉的结果,也是语言修养的动因!”[55]
张楚廷所有的著作、论文、教学、演讲都有一种风格,可以说是一种“张氏风格”。张楚廷喜欢问,也喜欢启发别人问。他发表了《“学问”三部曲》《论问题教学》《学生还在问吗》《像小孩一样去问》等文章来阐述“问”的作用和方法。张楚廷运用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对问题的回答总是问“对不对、好不好、够不够”,从而得到“且对、且好、且够”的答案。
“体验和意义是同时产生的。”张楚廷体验着,思考着,用其“直觉泵”[56]22捕捉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用其如橼大笔去表达直觉与逻辑共同孕育之成果,使体验与意义达到了高度融合。
张楚廷既是一个虔诚的教育工作者,又是一个深邃的哲学工作者,还是一个热烈的诗人。在言说的世界里,他用丰富的理论成果建构了一个宏大的真善美思想体系,用切实的行动诠释着笛卡尔的格言“我思故我在”以及他自己的理念“人作为意识着、思想着的生命而存在着、生活着。”[57]32
张楚廷写了1200多首诗。《自题》这样说:“来自江汉平原的一个村口,依在上天之下的一片热土,手捧祖宗馈赠的一箱帛竹,肩扛朝耕夕作的一把锄头。曾闻铸就宇宙的一声怒吼,凝望日月星辰的一缕素数,吟聚人间诗篇的一湾溪流,敬伺毫秒构筑的一束冬秋。”[58]扉页全诗朴实无华却韵味无穷,既将为什么要创造、为什么能创造许多理论成果的问题回答得意味深长,又道出了写出好诗的几个基本条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情感的真挚、生活的积累、深邃的哲理、表达的绚丽、鲜明的个性。”[59]65此诗是张楚廷的自画像,高度概括了他自己的来龙去脉、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他用最能凝聚人们情感的“村口”吟诵着故乡,他用寄托自己感情的“热土”来歌颂生活过的中华大地,他用“帛竹”来象征给人无限智慧的经典古籍,他用“锄头”来描绘自己在思想领域里耕耘的方式。后四句更是激荡着他作为诗人的夸张、浪漫和想象。“他把形成宇宙的大爆炸人格化为‘一声怒吼’,他把古希腊‘世界皆数’的哲学思想用诗的语言表达为‘日月星辰的一缕素数’(素数乃数的基本成分),他把自己笔耕不止的成就视为在人间的文明大地上用锄头开凿出的‘一湾溪流’。”[60]
张楚廷常将自己的一生视为上天的赋予,因此去珍惜它的一丝一毫。他说:“当我感恩我的大学、我的民族时,我拿什么去奉献?我的那些献品拿得出手吗?我常指着自己的脑袋对自己说:这是父母和祖宗赐给自己最宝贵的东西,让它充分运转起来吧,特别有效的运转起来吧。”[61]他认为珍惜时间就是珍爱自己,就是珍爱自己的民族,就是珍爱自己的祖宗。他恭恭敬敬地伺候着上天赋予的肉身和祖宗用遗传、用爱心为他奠基的灵魂,在广袤的时空里自由地思索着、勤快地表达着,因而笔耕出了等身的著作,构筑了思想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张楚廷.张楚廷诗集(三)[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2]韩延明.在张楚廷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R].湖南长沙,2016.
[3]黎利云.张楚廷学术成就的主要特点[J].山东高等教育,2016,(3).
[4]周庆元.感悟张楚廷校长[J].当代教育论坛,2007,(4).
[5][6][7][8][9][24][25][31][36][37][40][41][44][46][47][48]张楚廷.思想的流淌[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16][20][28][29][30]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1]张楚廷.学术自由的自我丢失[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1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3][14][32][35]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7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15]文东茅.人本自由——张楚廷先生治学和为人之道[J].学园,2008,(2).
[17]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0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18]燕良轼,刘宇文主编.张楚廷教育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
[19]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1]胡绪阳.美好:一种崇高的教育期待与追求——张楚廷《课程与教学哲学》读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7,(7).
[22][57]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3]李咏吟.解释与真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6]沈又红.“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张楚廷教育哲学旨趣五解[J].大学教育科学,2007,(6).
[27]张楚廷.哲学对于大学意味着什么[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33]刘铁芳.一种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学路径——张楚廷教授的教育学视界[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34]张楚廷.哲学是什么[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8]徐继存.走向哲学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读楚廷张先生的《课程与教学哲学》[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39]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2]A.N.Whitehead.The aims of educ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29.
[43]鞠晨曦.素朴无欲始见真——张楚廷校长之待人、治学与治校[OB/E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37a4601000a4k.html.
[45]张楚廷.张楚廷诗集(一)[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
[49]张楚廷.人学与教育学[Z].湖南长沙演讲,2013.
[50]尤西林.阐述并守护世界意义的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51]张楚廷.全面发展的九要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5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M].严平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53]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4][55]张楚廷.语言与人生[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56]刘占峰.解释与心灵的本质——丹尼特心灵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58]张楚廷.张楚廷教育文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59]张楚廷.人是美的存在[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0]赵雄辉,古舍.张楚廷和他的教育人生[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61]张楚廷.感恩我的大学,我的民族[R].在张楚廷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