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世文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学术论坛山东图书馆学刊2016年第4期
综述型论文写作范式变迁分析
胡世文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 300350)
通过图书情报学综述型论文写作方法变迁的梳理,认为综述型论文写作经历了基于文献组织的综述写作范式、基于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以及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三个发展阶段。综述型论文写作范式变迁是信息科学发展的结果,并由综述作为信息组织形式的内在逻辑所决定,且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顺应了社会科学的发展潮流,将成为未来综述型论文写作的主流范式。
综述写作范式变迁文献组织信息计量知识图谱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深入发展的时期,信息空间的拓展与信息环境的延伸使得信息得以高速、敏捷地传递与利用,在科研领域甚至催生出专注于数据与信息分析的崭新范式[1]。作为三次信息形式,综述型论文担负着“应对信息容量增加而容积减小”的任务,其写作过程需要运用空间与立体综合思维模式,将信息观点多视角、多方位地按照“人、地、时”串成“时空区”,实现信息的最高科研成果和最高信息加工形式相统一、相结合[2]。综述型论文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综述、述评、评述、研究热点、研究进展等,其类型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评论式、预测式、总结式、绪论式、文摘式、长篇式、短篇式等[3]。尽管称谓不同、类型各异,但综述论文的写作过程与大体结构基本一致,并逐渐成为科学共同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公认和遵循的范例,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范式[4]。然而,随着信息管理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迅猛发展,综述型论文的构建思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写作范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
通过在中国知网的精确检索(主题=“综述”,学科领域=“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类别),共获取将近4000篇文献,最早可以追溯至1958年。检索结果显示,以1978年为节点,之前的文献呈零星分布,而1978年以后则开始成规模且连续出现。由于1978年以来的30多年是中国图书情报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其综述型论文写作也被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展现出以下三种不同的写作范式。
2.1基于文献组织的综述写作范式
从1979年至20世纪末的这一时期,可以称之为基于文献组织的综述写作范式阶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相关研究文献的考查,发现综述型论文的写作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对此,吴敬柯从描述方式、描述体例、文章篇幅等方面对综述型文章进行了划分,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该时期综述型文章的写作方法[5]。虽然综述论文的类型被分为很多种,且不同的综述类型遵循不同的写作要求,但是却体现出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综述论文的写作是建立在广泛研读的基础上。对于某一研究主题的综述往往要求作者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该领域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有效地阅读、消化和吸收。此外,对某一会议的研究综述也是在对整个会议内容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二是综述论文的写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综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作者对其他文章观点的转述和引介,而这种转述和引介过程与作者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术观点有着高度的相关性,容易凸显作者自我的学术倾向和研究偏好。三是综述论文要求转述和评论相结合。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广泛阅读与转述的基础上,作者还必须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系统地评价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后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可能的创新视角。
因此,从以上综述论文的写作特点可以看出,该时期的综述写作呈现出如下流程:收集某一领域尽可能全面的文献,进行详细的阅读,通过自身的学术处理提炼出若干研究主题,再将与主题相关文献的主要观点浓缩后用以支撑主题。这也正如张丽华所提出的综述论文写作由概述归类、摘要、批判、建议四个步骤组成[6]。在此情境下,综述论文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献综述”,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基于文献组织的综述写作范式。客观上讲,基于文献组织的综述写作范式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较多包含深刻思想和观点的综述型文章,并引领了本领域研究工作的持续开展,成为初始研究的奠基性材料和重要知识来源,时至今日仍被学术界所提及和关注。然而,这种基于文献组织的综述写作范式无疑具有一定局限性,如写作的主观性对于一些初级研究者较难掌握;综述写作停留在主要观点的介绍与引述上,却忽视呈现在外部的文献信息;作者对相关观点的概括不全或曲解原意;文献量激增对阅读和提炼全部文献信息的巨大挑战等。
2.2基于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
21世纪初期,图书情报学界开始突破机构研究范式,图书馆开始将研究重点放在信息资源体系及其过程当中。到2003年,国内主要图书情报院校都完成了院系更名,这一变革也使得图书情报学科建设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在此潮流下,信息计量学的研究顺应了社会科学定量化走向,成为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点睛之笔。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开始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中文引文索引开始得到利用,这些数据库均为信息计量提供了便利的通道。在信息组织等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学界也开始将以学术期刊为信息源的文献外部特征计量引入到综述论文写作中。从2003年开始,综述型的文章出现了对选取文献主题的计量,综述型论文的篇名中也较多采用“文献计量”“信息计量”等字眼。顺应了这一趋势,在随后的几年里,大量的综述性文章采用了这样的写作方法,例如针对文献的关键词、主题词、作者单位、作者地域、基金层次、文献年份、期刊以及等级分布状况等项目的计量[7]。此外,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集中探讨了信息计量学在各个相关领域的具体应用,带领其博士生团队发表系列文章,全面实践了信息计量的相关方法,将信息计量引入综述写作之中,倡导以信息计量为基础的实证,通过获取数据并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得综述的内容开始具有定量基础而更加规范和可信[8]。由于这一时期相当多的综述文章大都采用了信息计量的写作方法,因此基于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开始逐渐形成,即在确定研究领域后,检索出相关文献,并通过对文献外部特征的计量分析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和重点,选择相应文章观点作为支撑。
应该说,基于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信息计量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确定研究领域的主题分布。作者通过对大量文献关键词、主题词的科学计量可以确定该领域的主题分布,这就大大降低了研究主题界定时的主观性。二是信息计量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文献信息。除了对文献的主题分布情况分析外,信息计量通过对作者单位、基金层次等文献外部特征的研究可以深入挖掘“每个科学共同体的作者的特征”“每个领域由哪些科学共同体组成”等信息[9],从而有效解决基于文献组织的综述写作范式所存在的问题。然而,基于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如仅仅依靠文献外部特征的计量无法深层次的揭示主题之间的关系;仅仅通过作者的发文量指标来判定是否为核心作者也较为浅显。总之,基于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无法进一步深入地捕捉到某研究领域更为隐性的信息。
2.3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
2.3.1基于知识图谱综述写作范式的理论基础
知识图谱方法伴随着知识管理等相关理论的发展而不断演进。20世纪中叶以来,从加菲尔德系统地提出用引文索引检索科技文献的方法并编制SCI[10],到普赖斯在论证科学论文之间的引证和被引证关系时对绘制当代“科学地图”的构想[11],再到布鲁克斯系统的提出“体外大脑”思想[12],这些都奠定了知识图谱方法乃至知识管理理论的基础。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前任主席特鲁迪·贝拉多·哈恩(T.B.Hahn)在阐述了20世纪情报学对世界的最重大贡献时指出情报学者通过文献计量测量了信息信息爆炸,通过索引系统遏制了信息爆炸[13]。
进入21世纪后,这种研究思想逐渐受到我国学者的重视,以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在介绍有关科学知识图谱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数据库、数据格式及存取、数据分析算法、可视化和互动设计、科学计量学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有关科学知识地图绘制的最新进展[14][15]。马费成、郝金星等发表系列论文系统论述了概念地图在知识表达中的作用[16][17][18]。邱均平[19]、文庭孝等[20][21]认为知识计量包括知识单元的数量、质量、价值和关系计量四个方面,而对知识单元数量、质量、价值和关系的计量需要对知识单元关系的揭示与结构化展示才能实现。曹树金等[22]梳理国内外该领域发展历史上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发展轨迹,明晰核心人物和团队,揭示知识图谱应用的跨学科概貌,通过核心作者综合指数计算、合作分析和机构分析揭示该领域研究的人物关系,厘清了知识图谱研究的发展流派。伴随着图书情报研究对知识管理的持续关注,知识图谱等理论与方法逐渐走向成熟。逐渐成熟的理论为崭新范式的出现提供了坚实基础,但是复杂的技术却较难掌握,以知识图谱为基础的综述型论文写作方式也仅集中在有限的区域和作者之中。
2.3.2基于知识图谱综述写作范式的技术支持
为了克服知识图谱方法在应用和推广上的技术难题,中外学者纷纷推进知识图谱应用软件的研制开发工作。早在21世纪初,陈光祚基于对信息关联关系的探索,带领其博士生研制了WINISIS软件并大力推广,在书目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方面产生巨大影响,这也是知识图谱软件在我国的首次应用实例[23]。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相应文献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一系列可以用于绘制知识图谱的软件被开发出来,比较常用出的有Citespace、VOS viewer、Ucinet、Pajek;还有一些由英美学者开发并应用的,如Bibexcel、Colpalred、IN-Spire、Leydesdorf、Network Workbench Tool、Science of Science Tool、Vantagepoint、Gephi、Histcite[24]。随着理论与技术的进步,一些传统的统计软件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与操作流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信息可视化及其数据处理步骤,如SPSS[25]、EXCEL[26]。
纵观国内利用知识图谱方法进行综述写作的现状,美国德雷克塞尔大学陈超美团队研发出的Citespace系列免费软件[27]由于其在使用权限、使用难度、软件性能等方面的突出优势而被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所广泛的接受和使用。如此以来,以探测学科前沿、选择科研方向、开展知识管理和辅助科技决策为目的知识图谱开始呈现出作为方法论的功能[28],这也在技术上促进了基于知识图谱综述型论文写作范式的形成。
2.3.3基于知识图谱综述写作范式的应用
在2008年初,马费成教授着眼于情报科学发展,出版了《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一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该书以Winisis软件构建的数据库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共词分析、可视化实现方式、共被引分析等一系列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方法[29]。以刘则渊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团队,着眼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在大连理工大学设立WISE实验室,在国内最早开展知识图谱研究。该团队以科学知识图谱研究促进了知识计量学的发展,迅速在国内掀起了一阵热潮,带动科学界甚至企业界对知识图谱的重视和创新,从而迅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前沿的水平,并受到SCI创始人加菲尔德的赞誉[30]。刘则渊教授认为利用可视化方法清晰地展示出知识计量学的学科结构和重点领域,形容知识图谱为“一图展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31]。以南京大学袁勤俭、宗乾进为核心的青年研究团队,系统实践了将知识图谱方法引入综述文章写作当中,他们不仅把此范式应用于图书情报领域研究热点的查找与学科结构的研究领域,还大胆地将此范式应用于其他学科当中,以试验范式的普适性[32]。
在此背景下,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型文章开始涌现,并且逐渐得到社会科学界的广泛认同。首先在图书情报领域内知识图谱的研究论文大量出现,随后发展到与图书情报联系紧密的档案学科;紧接着在医学[33]、教育学[34]、伦理学[35]、体育学[36]、政治学[37]、公共管理学[38]等学科领域也出现了较多与之相关的论文,基本上形成了各学科所共享的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事实上,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通过对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和国家的合作网络、主题、关键词和学科分类的共现网络、文献、作者以及期刊的共被引网络、文献的耦合网络等的可视化分析可以更加科学和直观地确定某一主题的重点研究领域,并准确识别和揭示该领域内的核心期刊、文献、作者群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从而挖掘出大量文献背后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因此,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是对基于文献组织和科学计量两种综述写作范式的超越和提升。其中,该范式把样本数据获取、获取数据处理、数据间构建关系、数据标准化处理、可视化展示过程视为“综”,而把分析结果的解读作为“述”[39]。
3.1综述型论文写作范式变迁是信息科学发展的结果
综述型论文写作范式随着信息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在传统的以文献组织为主的阶段,综述写作主要是对文献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在网络环境下,面对信息爆炸背景,综述写作开始引入信息计量方法,通过对文献外部特征的计量揭示其总体发展状况,并通过对计量结果的分析选取主要文献与观点作为主题内容;在知识管理环境下,综述写作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通过解释文献之间的内在关系去识别研究的共同体,通过对核心作者群和核心文章与核心观点的可视化展示,实现了综述内容的定量化研究基础。总之,综述型论文写作范式的变迁成为图书情报学发展的鲜明写照,科研工作者不仅要把握综述型文章所承载的大量内容,而且也要关注综述论文写作范式变革。
3.2综述作为信息组织形式的内在逻辑决定了综述写作范式的变迁
作为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入门工作,综述型论文是研究者把握该领域研究现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大部分研究者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第一项任务即是撰写其所从事领域的综述,由此阅读相关文献,熟悉主要观点,锻炼观点转述等技巧与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综述写作的主观性因素导致部分综述型文章普遍存在论文质量低下问题,如观点概括不全、观点引述失真等。通过研究发现,综述型论文的写作有其内在逻辑,综述写作范式的选择也是依据现有研究状况作出的。具体来说,对于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相关文献较少,使用基于文献组织的写作范式可以有效地把握当前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争论;对于相对成熟的研究领域,由于文献相对较多,采用基于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可以有效理解当前研究的概况和进展;对于研究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文献较多,运用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则能够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全貌,进而寻找研究交叉点与空白点。
3.3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将成为未来综述型论文的主流范式
基于情报学研究中的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离散分布原理、小世界原理四大经典理论的支撑,知识图谱方法运用社会统计计量法,成功实现了从信息单元向知识单元转变、从单纯的外部特征研究向更深层次内容过渡。这也使得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克服了传统的基于文献组织和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的缺点,顺应了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有效的实现了综述写作由定性研究逐渐向定量研究的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并不意味着基于文献组织和信息计量的综述写作范式的消亡以及基于知识图谱综述写作范式对前两者的完全替代,而是指新的基于知识图谱的综述写作范式成为学术共同体所公认的主流,并被广泛地应用到未来图书情报等各领域的综述论文写作中。
〔1〕邓仲华,李志芳.科学研究范式的演化——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研究第四范式[J].情报资料工作,2013(4):19-23
〔2〕彭静,文化龙,王全.综述学导论[J].情报杂志,1998(3):17-18
〔3〕彭静,王全,文化龙.综述学与新四论[J].情报杂志,1999(4):30-31
〔4〕TS 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2nd e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0:174-210
〔5〕吴敬柯.论综述的类型[J].图书情报工作,1993(2):24-26
〔6〕张丽华,王娟,苏源德.撰写文献综述的技巧与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45-47
〔7〕罗贤春,姚明.图书情报学综述性文章的演变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3(10):101-109
〔8〕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62-70
〔9〕邱均平,马瑞敏.基于作者学术关系的科学交流研究综述[M]//胡昌平,邓胜利.数字时代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论丛(第二辑),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52-60
〔10〕Garfield E.Citation Indexes for Science:A New Dimension in Documentation through the Association of Ideas[J].Science,1955(122):108-111
〔11〕Price D J.Little Science,Big Soience[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40-52
〔12〕B.C Brooke.Founda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Part1):Philosophical Aspect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1980(2):32-36
〔13〕Hahn TB.What Has Information Science Contributed to the World?[J].Bulletin of ASIST,2003(4):25-29
〔14〕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149-154
〔15〕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52-158
〔16〕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和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Ⅰ)——概念地图的基本内涵[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5-9
〔17〕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在知识表示与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Ⅱ)——概念地图作为知识评价的工具及其研究框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22-27
〔18〕马费成,郝金星.概念地图及其结构分析在知识评价中的应用(Ⅲ):实证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9-16,24
〔19〕邱均平,文庭孝,张蕊,张洋.论知识管理学的构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11-16
〔20〕文庭孝.知识单元的演变及其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10):72-76
〔21〕文庭孝,罗贤春,刘晓英,张蕊.知识单元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5):75-86
〔22〕曹树金,吴育冰,韦景竹,马翠嫦.知识图谱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基于SSCI与CSSCI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可视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5):16-34
〔23〕陈光祚.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管理软件WINISIS在中国推广的巨大意义[J].情报科学,2003(10):1013-1016,1035
〔24〕肖明等.知识图谱工具比较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3):61-69
〔25〕钱峰.基于SPSS知识地图的国内数据挖掘研究现状分析[J].情报科学,2008(6):924-928
〔26〕储节旺,郭春侠.共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及EXCEL实现[J].情报科学,2011(6):931-934
〔27〕Chen C.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Proceeding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2004(101):5303-5310
〔28〕陈悦,陈超美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29〕马费成.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3-7
〔30〕梁永霞,杨中楷,王贤文.刘则渊与中国知识计量学[J].图书情报工作,2013(11):137-142
〔31〕刘则渊.知识计量与知识图谱丛书(第二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25-30
〔32〕胡泽文,孙建军,武夷山.国内知识图谱应用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31-137,84
〔33〕任延刚,侯海燕,吕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前沿热点的可视化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4):358-360,394
〔34〕余新丽,赵文华.大学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40-43
〔35〕房宏君.基于知识图谱的国际管理伦理研究可视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233-236
〔36〕王琪,胡志刚.国际体育科学研究前沿探讨——三种体育科学国际著名综合性期刊关键词共词分析[J].体育学刊,2010(5):110-114
〔37〕王海洲.“国家形象”研究的知识图谱及其政治学转向[J].政治学研究,2013(3):3-16
〔38〕张红春,卓越.国内社会保障研究的知识图谱与热点主题——基于文献计量学共词分析的视角[J].公共管理学报,2011(4):111-121,128
〔39〕杨思洛,韩瑞珍.国外知识图谱绘制的方法与工具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2(6):101-109
Analysis of Paradigm Shift of Review Paper Writing
Hu Shiwen
Based on carding the paradigm shift of review paper writing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review paper writing has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stages,such as literature organization paradigm,information measurement paradigm and knowledge mapping paradigm.The paradigm shift of review paper writing is the development result of information science,and it is determined by the intrinsic logic of review.Since the knowledge mapping paradigm conforms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social science,it will become the mainstream paradigm in the future.
Review paper writing; Paradigm shift; Document organization; Information measurement; Knowledge mapping
G250.13
A
胡世文(1989-),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治理与政务信息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