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东,冯雅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张占东,冯雅倩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是加强教学内容改革,增加最新的、能反映贸易新理论、发展新战略和经济新常态的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两大种类、三个层面、两种方式”: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大种类,基础课程、主干课程、专业课程三个层面,必修与选修两种方式,建设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从重视实验室、教材建设等方面入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
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开放经济进入了一个向前推进的新阶段,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更加紧密地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形成了我国与世界深度整合、互利合作的格局。但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外贸年增长率由两位数下降到个位数,加工贸易、低附加值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快速下降,而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等所带动的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新常态下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企事业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专业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但现有的课程体系设置是传统外经贸模式的产物,培养的毕业生国际商务拓展能力不能让用人单位完全满意。因此,如何准确定位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增加新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学范式创新的集合。
1.教学理念创新
教学理念创新是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目标一致理念。教和学的最终目标是教师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民主平等理念。教和学是在民主平等原则下进行的,要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话语“霸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拥有充分的表达权,形成开放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学习情境和氛围。第三,互助合作理念。大学的教和学需要多种层次的互助合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合作可以促进教学、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
2.教学管理创新
教学管理创新是保证,侧重于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支持保障体系的构建。第一,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并逐年微调,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到课程内容反映专业人才的主体知识结构。第二,慎重选择和更换教材,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稳定性。第三,任课教师的选择、教学条件的应用、学籍管理条例的执行、考试工作的组织、因材施教的措施等都按要求规范管理。第四,成立学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第五,毕业实习双导师制,校内导师负责实习单位选择、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等方面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对实习生进行专业指导。另外,实习结束时,必须提交个人实习鉴定。
3.教学范式创新
教学范式创新是手段,立足于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过程的探究。教学范式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教育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扎实搞好课程教学范式改革是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共同责任。教学范式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改革,应从课程体系与内容、教学管理与实施、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实践教学与实训、考核与考试方式、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全过程创新教育、全方位学业指导等方面入手。
根据学生的特征和需求,将4年学制分为认知感知、专业学习和就业创业等三个学习阶段,建立理论性和实践性两大课程体系,实现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形成321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1.三个学习阶段
认知感知阶段:由于大一年级学生对学科分类、专业设置以及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因此本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学科专业教育,其目的是让学生识专业、爱专业,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有: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举办专业教育及学科前沿介绍;由拥有博士学位的教授为新生开设以一部专著、一篇论文为内容的书享课堂;邀请企业家和优秀校友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人生感悟、创业历程和企业管理经验;参观业绩突出的进出口公司、跨国公司、国际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工业园和海关,了解进出口业务流程和环节,增加对专业的感性认识。
图1 321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学习阶段: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对学科专业有了一定的了学习和了解,并逐渐形成专业偏好,产生了牢固的专业意识。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安排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竞赛活动,如国际贸易技能大赛、国际商务英语演讲比赛、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国际营销方案策划赛、国际市场调研问卷设计赛等,其目的是学以致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就业创业阶段:经过专业知识和其他课程的系统学习,大四的学生更加成熟理性,其目标是顺利就业、考研、创业。在这一阶段,要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在确保顺利完成学业的前提下,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理念,进行职业规划设计,有针对性地参加专场招聘会,借助考公务员、考选调生,到部队建功立业等方式和途径,拓展就业空间。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机遇,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三是借助考研指导会,从学校选择、专业选择、地区选择、城市选择以及未来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对考生进行指导,提高成功率。
2.两大课程体系
本科教育是为今后工作和深造打基础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相应的应用能力,因此要重视理论性和实践性两大课程体系。理论性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等,目的是打下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基础,培养研究能力并为攻读研究生打基础。实践性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与结算、国际营销方法及应用、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国际市场行情研判与分析、国际商法与国际惯例、外贸函电与单证制作、国贸实训软件及相关课程实训等,目的是培养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岗位实际需要的各种职业能力,如单证处理能力、报关业务能力、报检业务能力、货运代理能力、跟单业务能力、谈判磋商能力、对外签约能力、手工制单能力、单据审核能力等。
3.一个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将人才培养视作学校的根本任务,将教育质量视作学校的生命线。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的要求,高校应面向社会需要,不断融入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造就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要,熟练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开拓能力、国际市场行情研判与分析能力、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能力、国际营销风险发现与规避能力,毕业后能在涉外机构、跨国公司及政府职能部门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和策划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增加反映贸易新理论的课程内容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理论创新层出不穷,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较多地保持着沿承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明显滞后。一些新的前沿理论尚未引入教学中,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脱节,对人才培养需要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制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吸收国内、国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和法律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补充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比如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新发展、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为贸易内容的产业内分工理论,服务外包、生产性服务为引导的新型贸易模式等。
2.增加反映发展新战略的课程内容
就河南而言,国家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国家层面的三大战略实施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的认定,以及“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载体,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为依托的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必将带动河南省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同时迫切需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教学中增设自由贸易区建设与管理、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工贸易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与跨境贸易、国际物流与保税物流、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内容,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3.增加反映经济新常态的课程内容
现在内外经济运行的联动性增强,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看,外部经济扰动对内部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影响都愈加明显和重要。因此,以开放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理解现实经济问题,是做出正确判断、开展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但是对于许多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现有的教学内容中尚未有深入系统的介绍,传统的经典理论对于新经济现象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一些重大国际经济现象、经济事件在当下的教学中需加以补充和更新。例如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对外直接投资问题等。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目标的实现,根据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参照国内外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与改革的经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建设应立足于“两大种类、三个层面、两种方式”课程的设置与完善,从而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课程体系。
1.两大种类
“两大种类”是指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课程侧重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通识课程则关注学生多学科知识的掌握、各项能力的习得和综合素质的塑造。在追求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中,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努力打破专业与学科间的壁垒,淡化专业,强化基础,努力使单科化的专业教育向整体化的通识教育转变。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不应仅局限于狭窄的单个学科范围内,而应结合专业学科与大类学科中相关学科间的交融关系,设置在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具有较强互补性的专业课程;而在通识课程的开设上应根据人才全面发展和社会多样化需求对多方面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需要,设置涵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通识课程,例如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史等课程。
2.三个层面
“层面”是根据教学规律和课程间的递进关系对课程开设顺序进行的划分,其中第一层面是指在低年级开设的基础课程。第二层面是经济类核心主干课程。第三层面是专业课程,主要指与实践联系紧密且具有很强技能性和应用性特征的课程。通过这种由低到高、由通到专、由宽到精的系统课程的训练,形成一种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
3.两种方式
主要指必修与选修两种方式的课程。国内外大学课程都有必修与选修的科目,不同之处在于国内各高校必修课的比例过高,一般在75%左右;选修课的比例过低,许多选修课程的开设还流于形式,无法很好地发挥对人才知识扩展、能力和素质提升的作用。而欧美发达国家著名高校课程设置中更强调选修课程的开设,所占比例一般在70%以上,并且国外选修课的选择上相比国内更加灵活,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内外人才培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
1.一个重视
一个重视就是重视国际商务实验室的建设。国际商务实验室是集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制作、国际结算、外贸模拟、商务谈判、通关为一体的综合性实验室。在国际商务实验室内不仅可以观察理货、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理赔、追索等全部贸易活动,还可以了解贸易磋商谈判、贸易合同签订、贸易单据制作、贸易函电草拟、商品质量检测、信用证审核等核心业务及其流程。通过在国际商务实验室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商业发票、信用证、装箱单、保单等国际贸易业务单据的编制技巧,使学生基本具备实际工作能力。
2.两个着眼
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应从两个着眼入手。一是引进国内外名家、名出版社编著的教材,二是鼓励校内有经验的教师编著适合本校使用的教材。
3.“三个课堂”联动
实践教学内容要贯穿到“三个课堂”之中,并由学校统一进行学分制管理。第一课堂由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科研论文等构成;第二课堂由学生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挑战杯赛、职业设计等构成,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创造能力;第三课堂由暑期社会实践、假期市场调研、专业见习、毕业实习等构成,重在理论联系实际。
4.四个渠道
培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有四个渠道: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到外贸公司挂职,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锻炼自身的业务能力;二是聘请外贸公司经理或业务骨干兼任专业教师,举办讲座或指导实训;三是指派教师直接参加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贸易促进会等国家级学会进行的专项专业培训,把握最新的国际经贸动态;四是要求专业教师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双师型教师。
[1]胡际莲.应用型本科国际经贸专业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
[2]张占东.基于就业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R].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0(10).
[3]郭界秀.涉外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4(08).
[4]袁贵仁.转变观念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由大到强的历史新跨越[J].中国高等教育,2012 (06).
[5]蔡小勇,陈辰,余子鹏.新常态经济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国际商务能力需求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10).
[6]王行宾.以新视野建言新常态下的河南发展——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案新亮点[J].协商论坛,2015(02).
(责任编辑:樊霞)
10.3969/j.issn.2096-2452.2016.02.016
G642.0
A
2096-2452(2016)02-0071-04
2016-01-02
张占东(1962-),男,河南扶沟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冯雅倩(1993-),女,河南原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