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互联网自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工具迅速发展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与交流手段,已成为现今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50.3%;手机网民数量为6.20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0.1%。[1]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社交网络服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进入到了自媒体(We Media)时代。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鼓励普通大众提供和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2]在自媒体时代,借助手机人们不仅能够解决衣食住行,而且还可以通过它参与集体活动,甚至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后台的行为数据分析,挖掘个体喜好、习惯以及个人风格。作为网络和手机高度普及的高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会受到哪些冲击、影响和变化?为更客观地了解上述问题,选取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内容分析,期望通过梳理近年来高校互联网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和变化,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行性建议。
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内容检索条件采用主题词为“互联网”和“高校”,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2015年,共查阅到学术论文7258篇,查阅时间为2016年4月20日。剔除30篇不符合要求文献,共得到有效文献7228篇。将不同期刊来源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
研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采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抽取高频关键词并建立共词频矩阵;利用SPSS对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进行样本聚类分析,绘制出聚类图;将高频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将聚类分析结果和知识图谱结合起来进行内容解释和分析。
将2000-2015年期间的文献,按照每5年一个时间段,划分为3个时间段,各时间段文献的分布量依次为:2000-2004年765篇(2000年43篇、2001年137篇、2002年210篇、2003年177篇、2004年196篇),2005年-2009年1418篇(2005年210篇、2006年214篇、2007年308篇、2008年316篇、2009年370篇),2010-2015年5047篇(2010年422篇、2011年538篇、2012年622篇、2013年706篇、2014年932篇、2015年1827篇)。
使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分别对各个时间段的文献进行关键词分析,将不同时间段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2000-2015年间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关键词构成表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互联网研究一直非常重视互联网、大学生和思想政治教育间的关系研究(2000-2015年均位于前10位高频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是近年来高校互联网研究关注的重点之一(高校图书馆不仅在2005-2009年以新高频关键词呈现,而且在2010-2015年排名还略有上升);最近几年的高校互联网研究,不仅重视云计算,而且还更加注重网络环境的构建(它们均以新词汇位于2010-2015年高频关键词前10位)。
为了更直观地比较各个时间段高校互联网研究的热点差异,使用SPSS分别对3个时间段内的文献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分别绘制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1.2000-2004年高校互联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1 2000-2004年高校互联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1可以得出,2000-2004年高校互联网研究重点主要为:网络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横坐标)、图书馆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纵坐标)。具体研究分为三大领域:领域1为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领域2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领域3为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通过战略坐标分布可以看出,领域1位于战略坐标的第一象限,研究成果较多,各个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领域2位于战略坐标的第二象限,关键词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应该在今后进行更深入地研究;领域3占整个研究领域的1/2多,横跨战略坐标的第三和第四象限,研究比较边缘化。
领域1研究表明,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是数字化信息高效处理、资源共享和快速信息传递的必然趋势。数字化图书馆的使用不仅能够提升信息检索的效率,而且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个性发展、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3]领域2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高校大学生带来便利,而且也带来网络道德失范、黑客攻击、黄色信息传播和西方文化渗透等负面内容。[4]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认识到,道德包含现实道德和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是传统现实道德的有效补充,积极关注并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用健康信息充实校园网络,做好大学生使用校园网的监控与管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领域3研究发现,网络文化建设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四个方面来展开。首先,创建并维护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把控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源头。其次,加强和健全网站的管理和运作机制,不仅要保证网站内容建设的稳定性和发展性,而且要加大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规范,督促其遵守网络道德。第三,针对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和兴趣点,创建有针对性、新颖、活泼、有趣的校园网络,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针对性;[5]第四,将传统教育手段和网络教育手段有机融合为一体,二者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2005-2009年高校互联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2 2005-2009年高校互联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通过对图2所展示的战略坐标进行解读可以得出,2005-2009年高校互联网研究主要围绕网络化和对策(横坐标)、影响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纵坐标)展开。研究分为三个领域:领域1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2为互联网与高校德育建设研究,领域3为博客与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领域1的研究横跨战略坐标的第一、第三和第四象限,占整个研究领域的近2/3。其位于第一象限的关键词包括大学生、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和影响,互相之间联系紧密,研究成果较多;位于第三和第四象限间的网络文化、创新、高校德育、网络技术等关键词间的联系较为松散,研究成果还较少,较为边缘化。领域2和领域3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第二象限,它们构成的关键词间联系比较松散,今后应该加强研究。
领域1研究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思想政治修养要高,工作方式要灵活、多样和不断创新,而且还要与时俱进,完善和提升网络信息技术素质。可以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举措积极应对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通过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以及技术监督和管理,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疏导和封堵,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四方面相互协作运行的立体思想政治工作构架。第三,认真研究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网络信息之间的关系,在高校网络上创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栏目,吸引并激励大学生参与到网络课程的学习中去。第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6]第五,在互联网教育观念上要保持开放式的态度,既要保证高校与社区、家庭和社会之间的互动,还要确保网络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保证网络能够安全、高效和健康运行。
领域2研究指出,高校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应对互联网拓展和计算机普及带来的大学生价值冲突、责任感弱化以及网络犯罪等负面影响。[7]首先,应通过国家科学立法、高校规范跟进的方式,打破高校网络舆论的法律制度瓶颈。[8]其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对自身和他人的网络行为进行理性辨别和分析,加强自我网络管控能力。最后,高等院校应该关注微信、博客及其它互联网衍生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如携手教师、家长、社区和学生的力量,大力宣传身边的正能量典型事件,既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阵线保留在现实中,还要将其扩大到网络及其衍生品中去。
领域3研究发现,博客作为继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即时通工具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化交流方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核心内容是为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9]高校不仅应将博客引入图书馆建设中,更应该将其扩展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博客中心的构建,促进高校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3.2010-2015年高校互联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3 2010-2015年高校互联网研究热点知识图谱
图3的战略坐标解读可以看出,2010-2015年高校互联网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服务和思想政治工作(横坐标)、网络舆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坐标)展开。研究分为三个领域:领域1为新媒体下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2为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校园网建设研究,领域3为Web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领域1的研究主要横跨战略坐标的第一和第四象限,占整个研究领域的近1/2。其位于第一象限的关键词如辅导员、网络、网络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互相之间联系紧密,研究成果较多;而位于第四象限的大学生、新媒体、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关键词间的联系较松散,研究成果较少,比较边缘化。领域2和领域3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第二和第三象限,构成它们研究领域的关键词间联系比较松散。其中领域2和领域3的关键词云计算和物联网、信息服务和图书馆位于第二象限,联系较为松散,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在今后加大研究;校园网和移动互联网、web和高校图书馆位于第三象限,已经引起相关专家重视,正在进行系统研究。
领域1研究认为,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而形成的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主要关注微博、社交网络服务和手机媒体三种新媒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微博不仅正在改变大学生信息获取、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方式,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观甚至是人生观和价值观。[10]积极应对新形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第二,通过加强队伍建设、完善预警机制、推进自组织机制和转变把关人机制等新机制,把握社交网络服务对大学生人际传播意愿的影响。[11]第三,应当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特点,积极探索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方法和路径,进一步发挥其便捷、高效、集约化的作用。[12]推进新媒体网络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着重分析和把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着重从网络舆情监管、预警、汇集、分析、处置等方面探索并建构工作机制。[13]科学运用新媒体,注重交流形式多样化、交流主体隐匿性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工作虚拟学术社区,[14]大胆创新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积极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和微信等技术手段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平台建设中,既要考虑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与学生正常交往需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又要考虑以“新”带“旧”,在新载体中体现传统价值,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领域和新路径。[15]
领域2研究指出,云计算将IT基础设施进行虚拟化集中管理,通过虚拟化平台来整合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软件资源和数据资源。[16]云计算作为低成本、高性能的网络应用模式,正逐渐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17]创建“校园云共享”服务平台,可以完善高校校园网络建设,充分而高效地利用学校资源,给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网络服务。[18]云计算将对改变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推动教育信息化向服务化转型、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产生深远影响。[19]
领域3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网络、无所不通的业务”的思想广泛而深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20]高校图书馆网站增强移动终端信息服务势在必行。[21]移动互联网为加强学科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相融合的学科服务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高校图书馆应该从用户需求和自身服务角度出发,将移动终端应用于嵌入式学科服务,及时了解师生教学和科研需求,加强技术合作和共赢。[22]
通过对2000-2015年文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互联网研究各个时段的研究领域均由三大领域构成,但其领域热点构成变化较为明显:最初关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建设,逐渐转变为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和新媒体下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综合分析各个时间段的研究热点领域构成,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虽然成果非常多,但研究构成非常分散。第二,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进行浅析、浅议等一般性描述和笼统对策提出的成果占大多数,缺乏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的专业研究。第三,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多以个人研究为主,尚未见到国内大型团队展开的联合研究成果。
高校互联网研究今后要有长足进步,应该关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凝练高校互联网研究的主题,围绕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这一主题,展开国家层面的团队合作攻坚研究。第二,注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提升,引入社会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减少大而全的论述式研究。第三,组建国家层面的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研究虚拟团队,及时关注网络舆情的新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2]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2).
[3]黄建平.试论高校数字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2001,(9).
[4]孙晔.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5]万美容,郭改玲,晏清华.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浅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6]李洁.辅导员结合“新传媒”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J].改革与开放,2009,(5).
[7]杨双.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及建设[J].重庆社会科学,2005,(4).
[8]贺志军,邹奕.高校网络舆论法律规制之必要性解读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0).
[9]覃凤兰.个性化服务:博客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J].现代情报,2007,(4).
[10]杨晓峰.“微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与机遇[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11]陈艳,胡天生.SNS时代大学生人际传播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3).
[12]张玉鹏,孟跃.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的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
[13]冯荣,石变梅.高校网络舆情规律探析及工作机制的初步建构[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
[14]周克刚,马莹.构建高校学生工作学术社区,实现知识共享[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6).
[15]李祥.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及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3,(4).
[16]孙春江.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中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3,(1).
[17]张希坤,侯洁.基于云计算的教学资源配置研究[J].科技风,2013,(9).
[18]赵广鸣,朱勇,贾华伟.“校园云共享”服务平台的应用与推广[J].物联网技术,2013,(7).
[19]黄琳娜,刘风华,刘春立,等.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探究——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3,(2).
[20]郭敦,张天财.论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泛在学习"的构建[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9).
[21]李玉玲.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提升信息服务[J].科技视界,2013,(20).
[22]傅天珍,王边,郑江平.以移动终端为媒介的嵌入式学科服务探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