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基层团建工作创新

2016-04-11 18:17:16炯,常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张 炯,常 凌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 200233)



“互联网+”与基层团建工作创新

张炯,常凌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上海 200233)

摘要:传统基层团建工作正在经受与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跨界结合的挑战,并力求逐步实现在推进青年工作的影响力过程中进一步开展工作机制创新的目的。基于“互联网+”的特征与机遇以及对青年群体运用移动网络的基本特征调查,从结构功能视角分析互联网与基层团建结合及其实际效果,对比实践差异,寻求工作创新机制。研究重点在于基层团建电子信息平台构建、对外宣传方式以及组织活动开展形式三个领域:电子信息平台的构建以及对外联络两个领域在不少样本中有所体现,活动开展形式方面并没有发现比较显著的改善样本存在。

关键词:互联网+;基层团建创新;结构功能

一、研究导入与文献综述

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战略,高度认可互联网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鼓励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 是创新机制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团十七届中央书记处第十六次集体学习主题为“互联网思维与共青团工作”,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秦宜智在集体学习中强调“全团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积极打造‘互联网+共青团’网上网下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工作格局。”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精神过程中,基层团建工作应围绕“如何增强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何提高共青团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入手,从区域化团建工作着手,以深化青年中心建设为重点,在“改革、服务、创新”要求下努力提升团的活力,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推进新常态下基层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因此,青年工作应该顺势而为,紧密结合“互联网+”的浪潮,创新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法,应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准确把握当下青年的时代特征和需求,打造新媒体,利用社交网络和青年进行互动,使基层团建工作发挥向心力作用,将青年群体紧紧吸引到团组织周围,提高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

互联网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机构中普及应用已经引起了国内学界对互联网背景下共青团工作的研究和探讨,并对网络团建提出了一些路径与对策。肖玲认为互联网时代,团建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互联网提高了团组织的工作效率,扩大了团组织的覆盖程度,密切了团组织与青年的联系;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团组织的工作机制、青年团员的思想工作以及团组织的影响范围带来了挑战。[1]缪志波则对高校共青团网站建设表示担忧:面向青年群体比较集中的高校共青团网站建设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网络团建”在度过最初的新奇阶段后,其实际作用的发挥渐渐降低。[2]对此,万吉春研究表明必须开辟网络团建新阵地,打造优良的网络团建队伍,重视互联网时代下对青年思想、心理、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广开网络渠道,搭建团建平台,形成新时期高校网络团建工作的新天地。[3]魏国华则从联动机制入手探讨打造智慧团建新模式,即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共青团工作的转型发展,秉承“平等、开放、创新、共享、协作”的原则,打造青年服务O2O工作体系,强化B2B2C的基层组织运作体系,实现共青团对青少年的“需求联结、再组织化和价值引导”。[4]当然,对基层团建的创新工作机制的建设不仅需要团组织自身的努力与规划,同样,共青团组织创新的体制内政治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郑长忠在总结“党建带团建”的制度安排之后把这种制度安排具体分为三种类型:救济型、保障型与创新型,并指出这三种类型是党建带团建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入的过程,强调了作为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基层党团关系建构,党建带团建的目的就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组织凭借执政党地位,为基层团组织建设创造政治和社会条件,从而使团组织得以存在与发展。[5]

不同的研究关注的焦点有所区别,以上研究有从相同的视角看待互联网时代下基层团建工作的难点,总结来看有以下几个研究方面:第一,社会现象。这类研究集中在基层团建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的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的归纳总结,这类文献占据的比例比较高,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性的辅助功能。第二,基层团建发展历程梳理。这类研究主要是历史回顾,在对基层团建发展的历程归纳中分析其机构与职能的发展走向与角色定位,比如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团建工作是在围绕“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机构改革,这一时期探索实施的团员证制度、“推优”工作的规范开展、共青团工作的事业化推进、流动团员管理暂行条例的制定、颁布实施的团的基层建设纲要等,都体现出了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从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则开始强调“坚持在改革中加强团的基层建设”,并对基层团组织特别是各类经济组织的建团工作做了部署;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要求“建立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后,团建工作也开始围绕“服务”职能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团组织结构,并一直发展到今天,互联网在基层团建工作中的应用也主要是围绕“服务青年”的工作思想开展。第三,对策建议。这类文献的焦点在于如何将互联网平台与团建工作更好的融合,遗憾的是其对互联网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信息渠道的发布以及囿于对传统组织活动方式的改革,并未对团组织的结构改革以及功能发挥给予应有的关注。因此,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国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创新理念,开发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深入了解基层团组织青年对互联网的使用,以及其对新时代团建工作的期许,从而更好的作出回应。

二、“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互联网+”出现之后,以其鲜明的特征在社会的不同层面迅速普及,并将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群体进行无间隙联接,真正实现社会网络化,个体在网络节点中的需求能够得到社会的及时响应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会反响。互联网带来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空间,正如商业的电子化平台运作一样,一方面使得网购成为一种时尚与新型的生活模式,另一方面它也抢占了传统商业的实体化运作空间,因此,引起了新一轮的商业运营模式改革浪潮。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逻辑同样影响着基层团建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应把握互联网的运行特征,抓住机遇扩大团组织的有效覆盖面,从而有效应对接踵而来的挑战。

“互联网+”代表一种构建连接一切的新型生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对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和集成,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这种融合性的虚拟结构对资本与商品流通的创新不断改变着经济结构与管理结构的形式,对开展基层团建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启发效应。具体而言,“互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就无法避免的带有互联网本身具有的某些特点:①交换不受空间限制;②交易成本低廉;③联动效益强;④时效性强;⑤资料整合、存储、查阅方式便捷;⑥使用者众多、多元社会价值并存;⑦趋于个性化需求取向等,基于此而发展起来的通讯、社交、网上贸易、资源共享等也在不同的领域不断扩张。而“互联网+”进一步体现在互联网的对外开放融合性层面,具体表现在以下特征:

1.高度融合性

“互联网+”在实质上指的是一种形态与平台,由于在市场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产品的虚拟化与电子化平台运作升级或者变革了传统经济流通形式,因此,经济学界把“互联网+”的这种高度融合性称为“跨界融合”。 “互联网+”对传统经济行业的融合是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讲求的是效率,这种价值取向契合新公共管理的发展特征。对于共青团组织而言,其本身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就决定了在“互联网+”应用上的异质性,即追求的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具体应用就是对社会“服务”的价值追求,对社会相关事物的辅助性管理,引导青年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因此,“互联网+基层团建”则定位为基层团建运用互联网工具平台 “线上线下”开展工作与提供服务。

2.创新联结性

“互联网+”是一种开放式的生态平台,可以将孤立的创新知识产权通过网络节点联结起来,减少创新流通中的交易成本,从而起到创新的规模效应。基层团组织开展活动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实现活动形式的转变,目前有不少的街镇团组织都有自己的“品牌项目”,而互联网则可以联结不同团组织共同举办活动,扩大并积极推进区域化团建工作一体化。

3.结构灵活性

“以党带团”是团组织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指导方针,在结构的建设上也是对口设置形式。因此,团组织就不可避免带有党组织结构的特征——科层组织结构,这种僵化的组织模式严重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与服务的供给,造成服务的时效性不强,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而借助“互联网+基层团建”可以构建一种“网格化服务平台”,即将区域化的团建工作通过区域内各个部门所在网络节点汇集到整个平台上,线下的用户将问题反映到平台上,然后集中平台上的优势资源解决线下用户的实际问题,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组织结构造成的互动缺失、结构僵化等弊端。

4.需求导向性

社会转型带来的结果之一就是社会多元价值并存,针对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提供对应的服务是基层团建打造服务项目的目的之一。“互联网+基层团建”就是要使这种服务模式由线下向线上平台转变,从而更能有针对性的利用资源。

三、结构功能理论的分析视角

“互联网+基层团建”的创新融合所体现出的某些比较重要的特征在上面有所总结,这部分特征以一种可观察的比较明显的方式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然而,“互联网+”对基层团建带来结构性的改变以及功能发挥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组织开展活动的方式,并由此带来了结构内外的互动,正是这一互动的过程使得传统由组织主导的组织活动或者政策制定的模式直接受到第三方相关者的影响,表现为结构的“潜功能”。根据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方法的代表人默顿的观点:功能分析就是通过求得数据在其所处的更大结构中的结果来解释数据的实践。这种观点从强调社会实践的后果对于社会系统的生存所具有的后果转移到强调结果本身,为了强化功能分析作为一种方法论工具的价值,默顿亦区分了“显功能与潜功能”——“显功能就是那些有助于系统调节和适应的客观后果,它们是系统内的参与者所设想的、认识的;潜功能就是那些并非是他们设想和认识的结果”,结果可能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这取决于它们对于系统整体或者对系统内特定的群体产生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功能。显功能已经在对“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归纳中凸显出来,对潜功能的分析则主要集中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在具体分析实际案例之前,首先要对“互联网+基层团建”的直接应用对象——青年群体进行分析,分析主要集中在青年群体运用移动网络的特征上。

四、青年群体运用移动网络的特征

近年来,青年群体的网络覆盖率逐年攀升,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方面对网络的依赖性不断提高,对数字化信息的敏感度较之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或者是电视媒体等都要高。在网络媒体时代,青年群体已经摆脱了信息的被动接受,即他们有筛选信息的主动权,以及对政务的参与和监督权,同时正在逐步摆脱传统工作模式的束缚,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自身体验

自身体验关注的是用户自身的主观感受,即关注用户感受与体会而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设计。传统的团组织活动开展方式对青年群体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用户的自身体验,枯燥、拘泥于形式并不为现代青年群体所接受,除非以强制的方式灌输,但这会引起强烈的负面效应令团组织与青年群体之间产生隔阂。因此,必须借用有效的工具平台搭建与青年群体联系的组织架构,及时了解并引导其需求。

2.关注社会潮流

社会化的媒体与网络使得服务与营销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而同一件事物如果以更加符合社会潮流的方式延伸就会引起青年群体的关注。例如,2014年的国庆节期间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我和国旗合个影”活动就是与微博平台的一个成功整合,一方面抓住了青年群体对“刷微博” 的偏爱心理,另一方面也将宣传嵌入到自媒体的平台。

3.偏爱精致简约

一项服务如果流程繁琐则很难引起青年群体的兴趣,这种结构特性与我国行政机构中延续的科层制有很大关联,比如审批、登记、查阅等等手续繁多,且往往引起目标错位。而利用互联网平台对服务进行整合则更符合青年群体对时间的设计,如调查中的某学校利用校园微信媒体推出课程表查阅服务,方便青年群体对课程的24小时自由阅览,成功吸引了更多青年的订阅。

五、案例分析与加强基层团建运用“互联网+”的建设思路

在对校园内团组织与街道团组织这两个分别面对不同青年群体的组织展开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其展现出的特点有所不同,在此,分析将基于结构功能理论并集中在对其特点的潜功能分析。

1.高校团组织。对高校团组织的调查围绕组织机构与职能,以及其具体开展工作的过程。调查发现,对互联网工具的引进这方面比较迅速,但是很多工作的开展仍旧以原来的方式开展。首先,结构上面学生群体中以组织和宣传两个部门为工作重心,组织工作依旧是按照会议指示进行,这个程序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网络无法替代的。在宣传方面,网络化工具的引进并没有引起效率明显的提升,一个典型的现象就是纸质与电子共存,纸质任务下达,电子邮件、消息等也会再次下达,对网络的应用最广泛的就是存档。宣传组织工作没有很好的与互联网对接,如团费缴纳,团员注册,团日活动的进行,报告的提交等依旧沿袭传统的工作模式。

2.街道团组织。街道团组织在结构与职能方面相对高校则显得更加的正式,但也相对缺乏灵活与机动特性,工作的开展除了表现有高校团组织的特点之外,还表现在街道工作人员的学习与接收能力相对较弱,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不适应网络的工作模式,表现出对传统会议与纸质文件的偏好。此外,街道团组织面对的社会青年团体种类与数目都比较多,部分还承接有政府服务外包项目。而且,街道团组织的工作受到党组织的影响较大,因此,部门间的协同要求也更高,自主性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其开展活动有下乡走访等形式。对互联网的应用集中在信息发布的渠道上面,网上服务与任务性互动严重缺乏。

对以上两种基层团组织的分析表明,基层团建与互联网的联合应符合青年群体的信息与服务需求偏好,基层团组织亦需要学习互联网工作知识以及加强对青年群体的动态关注,从而加强团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发挥青年团组织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首先,对基层团组织而言有几点需要考虑:

1.不断学习与接受“互联网+”,主动在适应和研究新情况中嵌入互联网的工具化平台。 “互联网+”是不可阻挡的社会发展趋势,不能仅停留在信息的发布上面,尤其须关注与青年群体的双向沟通。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团建工作的革命性再造,改变原有僵化体系,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团建工作和指导青年。

2.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基层团组织对青年的服务意识。不仅是线下面对面交流沟通,而且要利用网络社交平台和共青团网站开展线上服务。以青年需求为导向,以简洁精炼,符合社会新潮的方式开展有吸引力的线上活动,密切团组织与青年之间的联系。

3.打造高质量的新媒体平台,作为发布团组织信息以及新兴内容的载体。以青年人的口吻和话语体系,对传统信息发布内容进行适当改编,以此吸引青年人的关注,增加团组织的亲和力。

其次,青年应加强自身教育,主动向团组织靠拢,与团组织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将自身需求反馈给团组织。提高思想认识并主动筛选互联网中的一些对自己发展有价值的内容,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技术手段支持团组织进行团建工作,在工作中培养自身能力,也是青年自身需要强化的一种意识。

参考文献:

[1]肖玲.互联网的扩张对高校团建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研究[J].知识经济,2015,(1):39.

[2]缪志波.浅谈高校网络团建工作的现状及其改进[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109-110.

[3]万吉春.开辟网络团建阵地 打造高校网上育人新天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75-176.

[4]魏国华.智慧团建:互联网思维下共青团转型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14,(5):46-49.

[5]郑长忠.建构共青团组织创新的体制内政治支持——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3):77-80.

(责任编辑:赵广平)

"Internet +" And the Innovation of Grass-roots Work for League Building

ZHANG Jiong, CHANG Ling

( Party School of Shangha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Shanghai 200233, China )

Abstract:Traditional CCYL construction is being challenged by the new media "Internet +" platform, and it also gradually strive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influence in the process of further developing the innovation of youths' working mechanis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the opportunities of "Internet +" 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bile network for young people, we analyse the combin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basic group, as well as its practical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e function.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form of external publicity and organization activities in three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latform and two areas of foreign contact have been reflected in a number of samples, while the samples of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the activities form have not appeared.

Key words:Internet +; Innovation of CCPL Construction;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中图分类号:D2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041-05

作者简介:张炯(1992-),男,在读河南驻马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组织体制改革、公共政策、市场监管研究;常凌(1992-),男,山西晋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01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15:57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9:11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06:04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3:28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记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