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与公共产品供给
——以棚户区改造为例

2016-04-11 18:17:16杨真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棚户区改造

杨真真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



开发性金融与公共产品供给
——以棚户区改造为例

杨真真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

摘要:开发性金融凭借其融资优势,缓解了公共产品供给的融资困难,加快了其发展步伐。研究公共产品融资问题,通过结合开发性金融融资的有利条件, 找出缓解办法,并结合棚户区改造这一典型公共产品案例,验证开发性金融确实可以建立有效的公共产品融资渠道。

关键词:开发性金融;公共产品供给;棚户区改造

一、引言

二战结束以后,在各国重整旗鼓积极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开发性金融诞生了。开发性金融以中长期投融资为手段,依托国家信用,旨在服务国家战略,通过市场化运作,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境,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发展注入一股新力量,是一种介于政府与市场之间、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之间的金融形态。[1]它不仅能完成国家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又可以创造一定的利益,具备其他金融模式没有的独特优势。这种崭新的金融形式的诞生大力推动了二战中遭受战争破坏国家的经济复苏,也极大促进了国民经济繁荣。1997年,亚洲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东南亚各国经济受到了毁灭性的摧残,现有的国家金融模式和商业性金融都不能有效地应对市场失灵,而开发性金融凭借自身的优势,可以有效利用国家政策优势和盈利性加快恢复国民经济的步伐[2]。

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的先驱者和领导者——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的改革发展与我国开发性金融的产生可谓是密不可分。国开行成立于1994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产物。1998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亚洲金融危机后,防范金融风险被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这一年,国开行也走到了重要的历史节点,受当时社会环境、经济体制以及银行运作模式等因素的制约,传统政策性金融模式遇到巨大困难,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40%以上。1998年以后,国开行总结吸取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经验教训,贯彻中央“既要防范金融风险、又要支持经济增长”方针,以开发性和市场化模式服务国家战略,提出了“在市场环境下,银行框架内”办银行的新思路,推动一系列内外部改革,把国际先进金融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把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与金融的投融资优势相结合,积极为国家战略服务,从“两基一支”到民生以及国际合作领域皆取得了巨大市场成效,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开发性金融探索与实践之路。中国开发性金融突破了国外金融发展的局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大大拓展其理论与实践的广度深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为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经过20多年实践,我国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开发性金融道路。在我国战略性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中,开发性金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公共产品领域,累计支持公路146万公里、铁路6万公里、机场86个,分别占全国的30%、50%和45%;支持煤炭先进产能9.4亿吨/年,占全国同期新增高效产能的40%,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1]

公共产品是指用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保障人类社会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社会性产品和服务。[3]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巨大跨越,但仍旧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如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提供公共产品不足等。具体到金融领域,就是保障性住房、水利、铁路等公共产品建设领域长期未能得到充分的融资支持。要想满足经济建设中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需求,单单依靠政府的财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破解公共产品融资这一难题已成为发展国民经济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迫切需要寻找、改革和创新一条与公共产品供给相适应的融资渠道。然而,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开发性金融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配合支持政府工作,加大服务支持力度。如果能够把开发性金融作为公共产品供给的一种可利用的融资渠道,并将其完善和创新,凭借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的“双轮”驱动,吸引大量社会投资主体进入,公共产品供给融资难的问题必定会迎刃而解,极大地拓展了公共产品的发展空间。[4]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开发性金融支持我国公共产品发展给予充分肯定,也寄予厚望: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挥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对于2015年经济布局,他提出要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加大政府对教育、卫生等的投入,鼓励社会参与,提高供给效率[5]。除此之外,重点建设的公共产品项目,还包括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中西部铁路和公路等。3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点明了国开行在开发性金融的重要作用,安排其战略政策支持任务。可见,通过开发性金融的融资途径投资公共产品供给将会是近年来“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在政府如此重视公共产品的环境下,研究开发性金融如何成为公共产品融资的一条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公共产品融资现状及困境

(一)公共产品融资现状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今年政府工作要把握好三点。其中之一,便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就来自于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投资。“要发展先修路”,交通投资仍然是发展的先行军。诸如棚改、铁路、水利等投资多箭齐发,使巨大内需得到更多释放。具体而言,包括棚户区和危房改造,中西部铁路和公路、内河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水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项目,信息、电力、油气等重大网络项目,清洁能源及油气矿产资源保障项目,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项目。[5]棚户区改造、中西部铁路、农田水利投资等,一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以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重要着力点。2014年年末,加大城市“里子”建设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如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网建设、建设海绵城市等。2015年,侧重这些领域的投资方向不变,且力度有所加大。如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2015年对公共产品的投资,将更多带有“混合”色彩。报告指出,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4776亿元,但政府不唱“独角戏”,要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更多领域[5]。为了保障公共产品的提供,政府报告中还提到,要发挥好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作用,需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表示,我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比较短缺,例如幼儿园、医院、学校都难以满足需求,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需要有新的方法。若一提到公共产品,就认为是由政府来提供,投资经营都由政府来背负,提供低价的产品,其实并没有可持续性。因此,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需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二)公共产品面临的融资困境

推进经济发展离不开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公共产品建设,而融资是其核心环节,如何缓解公共产品融资困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经济下行风险突出,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开端,能够扩大产业需求,加快经济发展,发挥稳定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当下的公共产品投融资机制并不能满足资金需求,改革创新亟不可待。由于基础设施具有准公共性等特点以及投融资环境方面的原因,目前公共产品投融资主体还是以地方政府为主,真正的私人资本参与十分有限。经济建设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的社会效益大于商业效益,该行业属于微利或无利行业,其投资回报利润有限,且投资周期较长,项目现金流在短期内不能覆盖贷款本息,很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融资。中国当前公共产品建设资金以政府财政资金为主、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为补充。公共产品建设资金需求大、期限长,社会外部效益强但商业效益不高,需要以改革创新思维。推动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有效发挥开发性金融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避免地方政府债务不断扩张,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各级政府财力不足且融资平台政府负债方式受到严重制约,公共产品建设进展极为缓慢。公共产品建设融资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建设我国公共产品需要的资金缺口很大,据统计局测算,预计到2020年为建设公共产品总共所需要的资金为40000亿元,大约平均每年2700亿[6]。公共产品建设投融资主体单一,传统的融资渠道主要是财政投资和商业性信贷,由于政府财政投资不足和信贷不够支持,导致现有的主要融资途径根本满足不了公共产品的资金需要。投资来源少,主要为各级财政投入资金,地方政府或其设立的平台公司承担了几乎全部投融资任务。融资渠道不畅,传统的银行贷款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渠道,直接融资产品很少。金融支持力度不够,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公共产品建设的鼓励机制和有效的商业模式,积极性不高。需要投入的资金有一定规模才有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运营能力,因此会对非政府主体形成一个较高的投资门槛,造成较大资金量的压力,难以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公共产品的建设中来。[6]

2.公共产品自身特征阻碍

公益性是公共产品主要的特征,也是纯公共产品的收益特征,因此纯公共产品一般只能由政府投资,融资渠道非常单一。公共产品的两大基本特征是消费的非竞争性、收益的非排他性,因此在公共产品消费时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公共产品在给人民大众带来利益的同时,不能带给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应得的好处。公共产品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这与商业性金融追求利润最大化可以说是背道而驰,金融信贷缺乏投资公共产品的动力。所以,公共产品自身的特征使投资主体不愿意踏足该领域。

3.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现行财政制度不合理,镇级财政自身收入少,管理体制上由县级财政代管,自由性差、投入少;资本市场不成熟,市场功能发育不够,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的配套环境不完善;投融资体制僵化、管理混乱,投融资主要靠计划和行政推动,尚未形成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无法实现投入一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资金融通不流畅,大量的闲置资金充斥着市场,这些资金也缺少合适的投资去向;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人民群众对资本投资的信心和热情都不高,想要像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完成资金配备显然不太现实;我国政府每年发放的弥补财政收支缺口的债券虽已初具规模,但专门针对公共产品建设的债券却是少之又少,远远满足不了建设公共产品的资金需求。[6]

三、开发性金融缓解公共产品融资难

开发性金融,作为我国金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政策性金融的继承与超越。一般来讲,开发性金融是具有国家信用的金融机构,为资金需求者提供中长期信贷,用来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一)开发性金融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平衡性和多样性需要构建分工明确、清晰有序的经济体系,因此不仅需要商业银行提供专业的商业性金融服务,更需要开发性金融做后盾填补资金空缺和支持薄弱领域。开发性金融与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性金融不同,它始终以国家战略为使命,以支持国家政策为宗旨,将其自身利益与国家和谐发展紧密结合,在支持战略发展中防范金融风险,在防范风险的同时获得利益,始终依照“项目自身的战略必要性、整体业务的财务可平衡性与机构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保本微利,让利于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长久支撑。作为我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领头羊,国开行始终坚持国家利益永远高于自身利益的这一根本要求,优先考虑国家提出的融资任务。[7]在支持国家建设的进程中弥补市场失灵和规避可能的风险,在为国家服务好的同时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二)开发性金融可有效弥补政府与市场的“双失灵”

自其创立之初,开发性金融被赋予的使命便是通过银政合作,建设并完善缺失的市场,使其日益成熟,弥补落后的体制所带来的市场和政府的双失灵,努力实现政府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国民经济健康稳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开发性金融在市场建设和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为公共产品融资创建了健康的制度体系和市场环境。即便作为商业性金融的主力军,但由于资金安全和盈利等原因,商业银行不会主动投资到市场机制缺失、信用破损的弱势领域。我国金融市场的体制落后和配置效率低一直阻碍着公共产品融资渠道的创新。如果要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公共产品融资难的问题,就要从改革体制和市场下手。开发性金融通过“政府选择项目入口”、“开发性金融孵化”一整套成熟的机制,在市场制度不完善的领域积极建立市场、信用、机制,为商业性银行牵线铺路,更好地加强了银政合作,明确分工,优化了制度体系,为公共产品提供了良好融资环境。[4]

(三)开发性金融具有平滑经济周期的优势

商业性金融由于其盈利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对于前期投入较大、期限较长、收益较低的公共产品项目一般是不予理睬。而这些项目恰恰是关系到民生利益的关键工作,却缺乏资金支持。与商业性金融相比,开发性金融更具备解决融资制约难题的有利条件。商业性金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存款,由于无权控制存款的期限结构,在发放贷款时通常会选择短期贷款,来保障资金正常流通以及降低信贷风险,这便体现了商业性金融“顺周期”的特点。然而,开发性金融以市场为依托完善体制结构,建立经济稳固增长的制度支撑,很好地施展其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的本领,努力达成“顺境隐于市,逆境托举市”的目标。[8]即在经济市场高涨时,开发性金融便隐藏到市场的后台,腾出更多的市场空间,默默地通过为投资项目建立市场出口途径,吸引商业性资金投资;而在市场低落时期,开发性金融便一马当先冲上市场,增加对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这样存在资金制约问题的投资力度,为经济恢复增添动力,为经济平稳增长创造条件。

(四)开发性金融能够提供大额长期稳定的资金

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发展中”的特征突出,中长期投融资需求巨大。如今的国情下,我国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完善、扶贫开发、改善民生等重大发展战略面临许多挑战,盈利状况不佳。在政府财政刚性支出负担大、商业性金融不愿投入的情况下,需要大力发挥开发性金融提供中长期融资能力,构建政府与市场密切合作的桥梁,弥补信用融资空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公共产品供给对资金的要求具有大额长期低成本的特点。公共产品建设的资金供给都无法完全依赖财政资金。现在的做法是:在国家层面给予国开行金融债券以信用支持,通过金融杠杆撬动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产品的建设。商业型金融大部分是依靠存款来筹集资金,且负债期限比较短,如果发生过多的期限错配会增加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商业性金融重点着眼于零售业务和短期金融业务不同,开发性金融则是凭借国家信用在证券市场上发放中长期金融证券来筹集资金。开发性金融资金具有大额、集中、长期的特征,主要用于“两基一支”、国际合作以及民生政策等领域,可以较好地匹配公共产品供给的回报周期,从而获得稳定长期的资金来源。公共产品供给项目一般不具有较高的回报率,因此相对要求更低的融资成本。国开行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投融资经验,通过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增信,做到既尽可能融资降低成本支持公共产品建设,又更好地管控风险。在多年摸索中,开发性金融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信用体制和风险防范措施。在以政府信用为依托的基础上,开发性金融用组织增信的手段推动信用体制建设。同时,通过金融证券市场化把在投资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的信贷风险巧妙地转换为市场和证券风险,有效地控制了公共产品供给融资的风险和损失,使公共产品建设投资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这使得开发性金融可以实现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长期大额贷款,无需像商业性金融那样担心风险,有力地提供了公共产品建设中需要的大量资金。

四、开发性金融成为支持公共产品供给的主力军—以棚户区改造为例

常言道“安居乐业”,可见“安居”为“乐业”的基础,是百姓一生的大事。棚户区改造作为建设我国民生工作进程中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是加快城市转型升级必不可少的发展工程。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对棚改进程极为重视。2015年12月20日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社会活动最活跃、资源要素最集中的地方,必须把握好城市发展规律,加快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进程。推动棚改,不仅有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加快让居民早日实现住进楼房的梦想脚步,扩大城乡承载能力,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我国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出巨大贡献,而且棚户区改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有利于刺激消费,带动内需,扩大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快速发展,更有力地服务好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以及民生工作,力争到2020年完成现有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有关工作的意见》,山东省计划在2015年到2017年期间全省棚户区改造110万户以上,货币化安置比重达到50%以上,并配套完善基础设施。[9]

(一)棚户区改造工程困境

长期以来,很多因素一直困扰和阻碍着我国很多市县进一步加快棚户区改造棚改。

1.棚户区自身问题

棚户区数量多,实施拆迁难度高,与钉子户协调沟通时间较长,尤其当危旧房位于建筑密集区,为保护周围建筑楼房安全,施工难度就会特别大且成本很难控制。对于有些没有在城建规划的范围内或者规划不合理的棚改工程,并没有一套合理的补救措施,大大降低了棚改区域的经济效益,对政府财政的融资能力和还贷能力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若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妥善安置棚改区域内的搬迁居民,使居民居无定所或就业有困难,反而降低了居民生活水平,破坏了社会安定的秩序。[10]

2.棚改的信用风险

大干快上往往容易忽略风险的产生,尤其是市县融资平台因地方财力弱、公司信用等级低,难以提供有效抵押担保。在面临地方政府债务积累和房地产市场正在下坡的困境中,我国必须对棚改工程的项目风险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避免再增加政府债务,确保融资市场健康无负担地发展。

3.棚改的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

对于开发商业价值不高的棚改这类公共产品工程,商业性资金为追求高额回报一直不愿投资,而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财政又难以承受。作为带头金援棚改的国开行受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其融资成本明显增加且这一上升趋势仍将持续。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国开行不得不积极争取国家鼓励政策,努力加快内部改革,提高经营水平为资产增信。

(二)开发性金融为棚户区改造“供血”

开发性金融旨在凭借国家信用大力支持国家战略,为我国棚户区改造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融资支撑。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指示,2015年要加大棚改的规模和力度,就要确保棚改工程融资难的问题得以缓解,这对棚改工作的融资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把握好资金支持这个“牛鼻子”,将国家政策与市场机制有效地结合,特别是要发挥好开发性金融对棚改融资的“供血”作用,为棚改创造一条低成本、稳定安全、满足资金需求、长期的融资渠道。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可持续的城镇化融资支持渠道,积极促进开发性金融改革,发挥好开发性金融机构在提供长久稳定资金保障中的绝对优势,有效地缓解棚改的融资困境,大力地推动了推动棚改建设的进程,让困难群众早日实现住上楼房的美好愿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开发性金融如何金援棚改

今年,根据李克强强调要发挥好开发性金融在增加公共产品供给的作用,加大对棚户区改造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是国开行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在支持棚改的过程中,作为开发性金融的实践者,国开行始终贯彻开发性金融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内部融资体制,加快住宅金融事业部运行,努力实现为棚改提供长久稳定资金保障的目标。

1.抓好“两个衔接”

一是衔接好与有关部门对发放住宅专项债券、筹备设立住宅金融事业部、棚改项目规划等事宜;二是衔接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多沟通并加强合作,促进棚户区改造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从国家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出发与地方政府衔接,根据不同棚户区不同改造模式的规则,因地制宜,讨论和研究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方案,并提供融资规划和金融顾问服务业务。[11]

2.推动“两个加快”

第一,加快新棚户区项目开发评审的效率。把从已完成棚改工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适当地应用于开发新项目,并为评审新项目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根据有利于高效地推动新棚改项目进程。第二,加快贷款发放的速度。完善贷款审核的通道,对于已具备审核条件的项目,优先召开审核会。设计好多种融资方案,加强统筹安排,优化内部融资渠道,保障审核通过的贷款项目资金尽快应用到棚户区改造工程中。[12]

3.规范运作控制风险。

以“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借统还”为贷款原则,加快建设省级信贷平台,完善好还款保证制度,力求控制风险。从项目评审到最后还款整个棚改工作过程必须保证遵守国家法律相关规定。在评审棚改项目的过程中,全面严格审核项目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有按时偿债能力、担保抵押是否落实等。在发放贷款后,加强贷后追踪,严密监管贷款使用去向,确保专款专用,紧盯借款方的还款来源和抵押资产价值变化,加强与相关审计部门、银监会等监督部门的联合监查,以免产生不良贷款,力求贷款放得出去、收得回来。

4.加快住宅金融事业部运营

2014年,国务院通过了由国开行成立住宅金融事业部这一专门机构的决定,提出住宅金融事业部采取单独核算的模式,通过市场发放住宅金融专项债券,积极鼓励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社保基金等金融组织参与投资,依托抵押补充贷款PSL工具从央行筹得资金来从资金上支持棚户区改造工作。住宅金融事业部的成功设立不仅为棚改工作提供了专门化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融资机构保障,还通过优惠利率、免收贷款承诺费、财务顾问费等费用带来了低成本的专项资金,提高了棚改资金的利用效率。在PSL工具的支持下,2014年国开行棚改贷款增速有了很大的提高。据统计,国开行2014年新增棚改贷款4086亿元,较2013年增长3.9倍,贷款增速提升约10倍。2014年国开行新增棚户区改造贷款占银行业九成份额,2015年国开行力争发放棚改贷款4000亿元人民币以上。[11]可见,通过PSL投放低成本资金提升了中长期贷款占比是重要的实现稳增长方式。

开发性金融始终坚持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使命,积极支持棚户区改造,为不断改善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奔向全面小康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五、结论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相关。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常态,发展公共产品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稳增长的必经之路。但是,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公共产品发展的一大障碍。而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的开发性金融必将义不容辞地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大对公共产品供给的支持力度。开发性金融凭借其特有的融资优势可以为公共产品融资提供长久稳定的资金保障,缓解公共产品融资难的问题,促进公共产品供给健康快速发展,继续谱写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周民源. 政策性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中的新角色[J]. 中国银行业,2015,(02):13-15.

[2]齐晓安,杨美英. 发达国家公共产品供给发展的一般特征及启示[J]. 东北师大学报,2009,(04):42-47.

[3]冯兴元,李晓佳. 我国农业公共产品融资与提供中的问题与决策[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06):41-44.

[4]杨辉. 改善我国地方公共产品融资渠道建议[J]. 经济研究参考,2010,(12):14-15.

[5]王晓彧,高璐. 开发性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体系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5,(01):65-66.

[6]刘永,吴穹.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的融资问题研究[J]. 中国商论,2013,(10):9-10.

[7]刘晓亮. 我国开发性金融支持区域发展策略分析[J]. 商业经济研究,2014,(02):28-34.

[8]郁俊莉. 金融融资中信用体系建设及运行机制的理论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4,(11):21-26.

[9]席敏. 山东规划3年内改造城镇棚户区110万户[EB/OL]. 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10/10/C_1116778542.htm,2015-10-10.

[10]宋艳丽. 开发性金融支持小城镇发展的策略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4,(01):21-28.

[11]胡建斌. 棚改让忧居人圆了安居梦[J]. 咨询与决策,2014,(09):19-21.

[12]张筠. 开发性金融助力棚户区改造大提速[J]. 咨询与决策, 2014,(09):22-23.

(责任编辑:杜婕)

Developmental Finance and Public Goods Supplication——Taking Shantytowns Transformation as an Example

YANG Zhen-zhen

(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England )

Abstract:Developmental finance with financing strength alleviates the financing problem of public goods supplication and accelerates its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researches financing problems of public goods supplication, then finds the solutions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and combines a typical public goods case-shantytowns transformation to verify that developmental finance does help public goods build an efficient financing channel.

Key words:Developmental Finance; Public Goods Supplication; Shantytowns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F93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6)01-0130-06

作者简介:杨真真(1993-),女,山东济南人,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金融银行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08

猜你喜欢
棚户区改造
河南省棚户区改造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智富时代(2017年2期)2017-04-20 12:22:00
浅谈以棚户区改造推广产业化住宅
价值工程(2017年5期)2017-03-18 15:20:54
关于乌鲁木齐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审计工作的思考
财会学习(2017年3期)2017-02-17 01:05:42
棚户区改造户心理探析及人文关怀
PPP模式下棚户区改造项目的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32期)2016-12-20 20:09:56
PPP模式下的棚户区改造政治风险评估研究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3:48:24
浅析回迁社区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挑战与对策
商(2016年10期)2016-04-25 09:27:09
棚户区改造运作过程研究
南昌市城市棚户区改造:实践逻辑与发展方向
老区建设(2014年20期)2014-12-01 14:18:28
棚户区改造档案刍议
黑龙江史志(2014年3期)2014-11-24 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