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怀育桃李星斗其文济世长
——陈先达教授从教60周年暨《陈先达文集》(14卷)出版学术研讨会综述
崔丽娜
2015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在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共同举办陈先达教授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陈先达文集》(14卷)出版学术研讨会,庆贺陈先达教授从教60周年和85华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人民出版社等40余家单位的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仁及陈先达教授的学生130余人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郝立新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致欢迎辞,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等嘉宾致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贺耀敏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董事长杨耕介绍文集出版情况。研讨会分“陈先达教授系列著作:研读与评价”、“陈先达教授与人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陈先达教授的思想随笔:理解与反思”3个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姚新中、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韩东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臧峰宇先后主持会议。与会代表高度评价了陈先达教授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事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高度赞扬了陈先达教授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崇高人格风范。与会学者也围绕会议主题从陈先达教授从教60周年内在为人、治学、授业、传道诸方面,先后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一、淡泊名利,潜心治学
与会专家学者指出,陈先达教授在六十年的从教生涯中,板凳甘坐十年冷,淡泊名利,潜心治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问题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著作等身,造诣精深;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领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表示,陈先达先生始终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站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前沿,从哲学角度为其提供思想智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做出了表率。《陈先达文集》(14卷)文集的隆重问世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成果,不仅为促进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发展,也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中央编译局局长贾高建表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研究,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仍然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力戒浮躁,在这方面陈先达教授和许多老一辈学者做出了榜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靳辉明指出,1982年陈先达先生就开始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综合的角度来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是国内第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史的专著,它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综合地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著作。它通过阐述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关系,阐释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形成的实际历程,对西方“马克思学”关于两个马克思的观点进行了有说服力的反驳。陈先达教授在会上致辞,他难掩激动的心情,向众人表示感谢,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归结为两个字——平淡。他表示自己的一生都在学校里读书、教书,他享受安静、享受平淡,他将80年的人生体验凝练成“谦逊执着”四个字:第一是做人要谦逊,对于自己所学以外的学问要谦逊,对于自己以外的学者甚至后辈也要谦逊,要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襟怀;第二是做学问要执着,坚守真理、绝不偏移。
二、严楔其学,精益求精
做事的态度来源于做人的原则。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陈先达教授一向严谨、认真,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每一个方面上都求真、求善、求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说,在一个甲子的教学春秋中,陈先达教授指引一代代学生,被学生称为“行走的马列字典”。他说教书人永远是年轻,正是因为像陈先生这样的资深学者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执着求索,对教书育人的热爱,才使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地。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副主任回忆了陈先达老师曾给予他的教诲,称赞陈先达教授对于教师职业具有高度忠诚,认为他传授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识,更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顾海良副主任提出,后辈学人要学习陈先达教授对职业的使命感和良好的职业风范。杨耕董事长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对《陈先达文集》的出版表示祝贺。他称,精品才能传诸后世,陈先达教授的文集就是一个思想宝库,对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来说都是足以传世的精品力作。中国人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丰子义教授发言,指出陈先达先生不但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做经世济时、裨益民生的大学问,写心存社稷、关乎兴衰的大文章。陈先达教授自195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锲而不舍的追求学术,他能以敏锐的眼光把握时代脉搏,解决现实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发展。从“批评、抹黑及其他”、“职业选择与价值导向”、“自由与任性”、“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到“树立辩证唯物生死观”等问题都是紧跟时代,充分凸现时代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
三、安贫乐道,安全健康
与会学者指出,陈先达教授不仅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且心态平和,身体健朗。学会并善于管理自己,才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才能常伴左右而不只是偶尔拜访的客人……所以,不仅要关注健康问题,更要学会健康地生活、工作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教授在发言中说:陈先生的生活非常简单而有规律,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下楼从人大东门到人大西门,散步半小时,边走边听评书,边思考问题,傍晚时分也是这样,这是他一天中难得的休闲时光。散完步,回家吃过早饭,他便端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作,然后读书、看报。35年学术劳作,陈先生出版了很多专著,如《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以论带史,史论结合,其深刻的思想、精彩的表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马克思历史观形成与发展的立体图景。陈先生认为:读书、写作、讲课是他最大的喜好。至今仍在读点、写点。为了什么?他不知道,既不为评职称,也不为那点稿费。也许同终生劳动的农民一样,老了仍然背了筐随时拾粪,完全是习惯在起作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志向。只要脑子还能转,总想“敲”点什么。这是读书人最大的乐趣。
四、爱生如子,提携后学
自陈先达先生1956年走上讲台起,近一甲子倏忽而过。今天,他依然和学生在一起——“学生们经常来问问题,我的家门永远向他们敞开。他们喜欢陪我散步,在人大的林荫道上。除了教室,我的家和林荫道都是课堂。”陈先达教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学生,现在陈先生的这些弟子毕业离开人民大学后,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已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一些学生在发言中回顾了跟随恩师学习的美好时光,讲述了陈先生在学术和教学生涯中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上下求索的钻研精神以及认真负责、爱生如子的师德风范,表达了对恩师的感激之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是1984年陈先达教授带的第一届硕士生。在他的印象里,陈先生待人宽厚温和,讲课生动:“每到陈老师上课或者讲座,总会有很多人涌入教室。我还记得有一年,先生讲《反杜林论》,居然有人乘飞机赶来听课。”在郝立新看来,陈先生还是谦逊温润的长者。“有一次,我在教研室备课,陈先生也在。当时有几个青年教师在讨论道家文化,陈老师马上停下来,虚心向他们请教,非常谦逊。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陈老师,他总是在思考。”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王福民通过在人大的学习和陈先生的朝夕相处,感受到陈先生品质为人的谦和、宽厚慈爱的长者风范和至诚之心。正是陈先生始终带着一颗温和、慈父般的心去爱护、帮助学生,以宽厚的胸怀去鼓励、扶持学生的精神感召,使自己找到了人生奋斗的目标。中国人民大学常晋芳副教授说陈老师待学生很谦和,作为一个年轻的后学,在先生面前,先生绝无呵斥之语,自己绝没有什么局促之感,偶有批评也是非常委婉,学生却很敬畏,这就是不言而威的师道尊严;与陈先生交谈,听其教导,经常如坐春风中。而且学生无论工作和学习遇到困难,他都会像父亲一样倾心尽力,全力帮助。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王胜三回忆自己人大读书美好时光,感受先生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平和淡定的人生态度和严己宽人的处世风格。他认为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2015“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陈先达当选并位列第一,乃实至名归。作为陈先生的学生,我们为老师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
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和学者通过对陈先达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授业传道、学术思想与高尚人格的梳理与阐发,使与会者对陈先达教授在为师、为人、为学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在60周年的执教生涯中,陈先达教授辛勤耕耘,默默奉献,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我们后来人要以陈先达教授为榜样,学习和继承他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知行合一的学者风范,宽厚谦让的大家胸怀,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崔丽娜,河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责任编辑:孙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