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鹏(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
——以人为本:人性、人文、人化
杨 鹏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北京100091)
【摘 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现实的人和生产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了人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和智力都能够自由、充分、协调发展。这一学说为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支持。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最真实写照。因此,从根本目的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理念,并且可以进一步从人性、人文、人化这三个方面作探讨。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致性;以人文本
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两者的辩证关系研究和内在联系的讨论。如,周春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高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了促进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规范体系”[1]的观点;黄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实社会主义最本元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当代构建的逻辑要求”[2]的观点;谢松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规定和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赋予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的时代意蕴和理论创新”[3]的观点;顾相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推进和理论延伸”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和基本内核”[4]的观点;等等。我们能从上面的这些观点看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内向共生、外向共联的关系,是纵向相继、横向促进的关系。既然如此,通过对这两者的这种关系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这两者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存在一致性的。
1.对人的异化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产生也是有历史背景的。19世纪30至4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都有很大发展,工业革命相继在西欧国家完成,两大对立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也越演越烈。大机器的采用更加深了社会化生产的分工,无产阶级的劳动外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工人的异化结果也越来越严重。马克思在对此研究时说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5]40-41马克思把德国哲学中广为使用的异化概念用来分析社会关系,把它同私有制的统治和由私有制所产生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认为劳动异化有四个基本特征,即工人同自己劳动产品、同自己的生产活动和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后来进一步揭示了劳动异化的社会根源,指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包括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原因,同时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克服异化才会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异化理论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异化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例如,厉以贤认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在研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时,很少注意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之间的联系。”[6]王逢贤也说道:“要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本来应该像马克思那样,运用异化的理论和方法,首先从人的学说入手。可是,长期以来,在一些教育论著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这一点。致使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走了弯路。”[7]以上两位所述观点,都从教育的层面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异化理论做了阐述。看待人的发展问题不能止于单纯的发展目的,必须着手厘清社会历史因素和经济文化关系,把人的发展置于社会发展之中,一方面汇聚人的发展力量推动社会向着更适合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高级阶段发展,另一方面让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充实的条件。
但是,我们在看待异化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表述主要是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这些早期著作中。在这一时期里,马克思的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多少还保留了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痕迹。马克思在仔细研读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古典经济学的关于异化的思想后,在继承批判他们异化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后来马克思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之后,在他阐述完剩余价值理论之后的研究中,很少使用“异化”这一词了。当然,我们不能凭此就来非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但是,将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归之于异化理论,我们绝不能陷入一个误区,即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出发点、核心和归宿是人道主义。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非常严重的曲解,必然造成抹杀这一理论,否定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2.对社会异化的批判。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研究,谈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问题,那么社会主义是否有异化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否有异化现象?我国的私有制经济中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化现象,这是因为异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时指出过,不论是什么社会形态,只要有了私有制的存在,异化现象不可避免。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如果要把异化现象控制在最小程度内,就必须牢固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这个原则绝不能动摇。邓小平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看来,现阶段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本质上就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和政府一方面允许一定程度私有制的存在,支持私有制的适度发展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部门仍坚持国家主导和人民主体性的原则。
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带来的问题,尤其是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程度加深的现象,这必然出现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跟社会主义价值的碰撞,并导致人们的“三观”出现颠倒和混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想会侵袭人们的头脑,最终养成金钱至上、好逸恶劳、自由散漫等资本主义的腐朽习惯。因此,加强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党和政府着眼于意识形态的战略高度,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号召广大人民群众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立足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立足于当前中国的发展实际,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社会风尚,恪守社会主义荣辱观。
1.个人价值。在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资本主义得到充分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提高前所未有,资本主义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大大超越以往时代,“资本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277但是,“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5]272,当然这也包括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时说道:“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5]278这表明,当时马克思已经充分意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工业生产的分工,更加深了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榨,使得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工人们没有自由,更没有所谓的人的价值。因此,马克思认为,要消灭这种剥削与压迫,不仅需要消灭资本主义的分工,更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人的自身的价值。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8]516,每个人都是“全面发展的个人”,都有“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8]516。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再存在阶级,每个人不仅有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自由,也有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的一切条件。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高度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了科学阐发,同时又将三者贯穿于一个价值观主线,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既整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形成的人格操守,又统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层面。积极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让个人价值自我发掘、个人品格自我完善、个人素质自我提高、个人能力自我培养、个人理想自我追求、个人自由自我实现和个人发展自我获取。这七个方面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个体作为。
2.社会价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核心思想有两个方面,即“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首先,学术界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见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即“一般的人的全面发展说”“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说”和“‘个人—类’的全面发展说”。我国大多数学者持第一种观点,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一般人”“一切人”的发展,而不是指“个体的人”“每个人”。第二种观点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的个体性、单一性,也就是强调个人发展的完成,而不是群体发展的完成。第三种观点显然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宏观立场上,从广义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类和个体各方面都得到发展”[10],它将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关联起来,讨论两者的共生性趋势。其次,马克思在研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制约时写道:“‘人的’这一正面说法是同某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一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决定的满足需要的方式相适应的。同样,‘非人的’这一反面说法是同那些想在现存生产方式内部把这种统治关系以及在这种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加以否定的意图相适应的,而这种意图每天都由这一生产发展的阶段不断地产生着。”[8]508马克思认为,人是与当时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同时,人的各种需要,如自由和发展的需要是由当时当地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含蓄地表达了人的社会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得到进一步阐述:“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5]1这里,将制约人的生产关系进一步推进、落实到“一切人”的社会性上。最后,在对人的本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与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不同,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56
由此可以进一步发现,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核有两种表现形式。从人的存在形态来看,它是紧密围绕在个体性和社会性的矛盾运动之中,人既是维持自身生存的个体,也是维系整个群体的成员,每个人的双重特征具有必然性;从人的存在目的或者发展诉求来看,实现个体的存在和个体发展的完成,这是一般意义上的“人”,实现人类的存在和人类的持续发展,这是更高层面上的“人”,“人”不单单是现实性的个体集合,也是推动理想和价值实现的主体。
不论是一般意义上的“人”还是更高层面上的“人”,在存在和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形成能够代表区域或群体的文化风俗和价值思想等人文现象,这些人文现象常态化地进一步发展就会凝炼出核心的思想观念体系,即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指能够集中反映处于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某种社会形态中的人们普遍认同并遵守的基本价值观念凝结的人文价值体系。牛先锋指出,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有三个特点:一是“历史的延续”;二是“与各种思潮的相互影响性”;三是“整合性”[11]。虽然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推进到深水区和攻坚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如何凝聚改革共识,汇聚改革力量,集中力量打攻坚战和持久战;如何引导舆论导向,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和占领文化高地;如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世纪难题,正如学者们所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后人的一个世纪性价值难题,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的一个世界性价值难题。”[12]中国提出并明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对国内外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以人为本。综上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通过研究“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现实与理想,探寻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途径和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注点从一开始就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规范。从根本上说,两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科学关注和人文关怀、历史意识和道德规范,都寓于“以人为本”之中,两者本质的价值取向都是“以人为本”。
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对“经济的社会形态”作出了精炼的表述,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13]101-102对此,我们必须有完整准确的理解。首先,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是像自然发展的那种客观进程,而不是自然而然无规律而言的过程。其次,这种客观进程是指“经济的社会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也是一个由经济关系不发达到经济社会关系发达的过程。根据人类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前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历史阶段。具体地说,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依附于家庭、部落、奴隶主和封建主等自然共同体,人身依附关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指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这个阶段中,由于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生产者以雇佣工人的身份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随之发展起来。虽然人们在形式上有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实际上却受到物的统治和支配。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指共产主义阶段。这一阶段中,社会关系不再是异化的力量,人们可以在自觉、丰富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简言之,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关的人的关系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时代性,集中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也是任重道远的事业。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进行“五位一体”的改革,不仅要解决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主要矛盾,而且也要解决社会主义制度自身不完善、不成熟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当前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的问题。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要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们改革事业的总目标,进一步探寻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更深层次上发掘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潜力。从生产与人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是把人从传统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和发展起来的社会模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既是对传统计划经济的超越,同时也表明了我们党对人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不仅是生产者和创造者,也是社会成果的消费者和所有者。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开辟并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来的最新理论成果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思想上和社会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以人文本的人文关怀,它解决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层出不穷的思想问题和理论问题,厘清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路径,理论上发展和进化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的一切生产生活活动,都取决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状况。在资本主义时代,无产阶级要实现自身解放,人民群众要获得自由发展,必须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变革社会所有制关系。但是,作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私有制基础,资产阶级无论如何是不会拱手相让的,他们穷尽一切可能方法,一方面从经济上破坏无产阶级内部团结,一方面从政治上引导无产阶级进行和平合法运动。但是,作为社会前进动力的新生产力代表的无产阶级,他们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对于资产阶级的猛烈攻势,“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5]307他们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未来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必再受到资本主义所带来的金钱关系和人格异化,追求人生的美满幸福,享受美好和谐的社会生活,这都是人们的发展权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5]307
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预言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不一样的。马克思认为,要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切都必须是在一个资本主义生产力充分发展、经济文化先进的前提下进行,即使后来在谈到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时,也说过这是一种可能性,但机会似乎不是很大。列宁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和俄国社会的具体情况,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的“先革命,后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更是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萌芽、发展、高潮和成功起了巨大作用。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立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这个现实,作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世纪难题,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布局,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
3.共产党执政规律。共产党执政,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一般都要涉及国家理论、党建理论和党在一定国家所进行的具体执政的领导方式、执政手段、执政能力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这些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代表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跟资产阶级政党执政不同,作为一个独立政党,“它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治”[14]124,“政治自由、集会结社的权利和新闻出版自由,就是我们的武器”[14]124。因此,共产党必须做好两项工作:一是“一旦取得统治权,就不能继续运用旧的国家机器来进行管理;……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14]12。二是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14]12。第一,“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14]13第二,“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14]13共产党取得了统治权后,还必须重视和承担社会管理的责任。“旧政权的纯属压迫性质的机关予以铲除,而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负责人的勤务员”[14]57,这些勤务员是“为了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14]57。共产党也还必须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无产阶级要“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劳动受奴役的经济条件,……他们不仅需要改变分配,而且需要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摆脱掉(解除掉)奴役的锁链和它们的目前的阶级性质,还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和国际范围内进行协调的合作”[14]98-99,在新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的社会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14]99。这都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和作为执政党进行建设的一般性规律,为共产党执政建设奠定了的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与中国近现代的国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都非常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15]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坚持执政为民,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我们党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周春燕.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齐鲁学刊,2011(6).
[2]黄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当代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06(5).
[3]谢松明.人的全面发展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J].宜宾学院学报,2008(4).
[4]顾相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的全面发展[J].求实,2009(6).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厉以贤.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0).
[7]王逢贤.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J].教育研究,1981(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6(04).
[10]林永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研究概述[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9(1).
[11]牛先锋.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原则[J].前线,2012(2).
[12]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7(1).
(责任编辑 郭 伟)
On the Consistency of Marx's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Human-oriented:Human Nature,Humanity and Humanization
YANG Peng
(Department of Marxist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Beijing100091,China)
Abstract:On the condition of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human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Marx's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found out the conditions and ways for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that human's physical strength and intelligence can develop freely,fully and harmoniously.This theory has provide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our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an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Currently we ar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not only embodying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ra of Marxism,but also our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concerning abou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an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ideas of the masses.Therefore,from the fundamental purpose,Marx's theory of 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reflecting the people-centered concept of social governance,and also from the human nature,humanityand humanization for further discussion.
Key words:Marx;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consistency;people-oriented
【中图分类号】A811;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326(2016)02-0009-06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2.003
【收稿日期】2016-02-18
【作者简介】杨 鹏(1989-),男,四川广安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201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利益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