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错误”资源,点燃数学课堂的思维之花

2016-04-11 13:28:33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果林小学于辉林
数学大世界 2016年31期
关键词:错例道题教学资源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果林小学 于辉林

巧用“错误”资源,点燃数学课堂的思维之花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果林小学 于辉林

《课程教材教法》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是一笔重要的教学资源,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鉴于此,我们就要练就一双“慧眼”,敏于捕捉、善于发现差错背后隐含的教育价值,要借助差错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引领学生从错误中求知,从错误中探究……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潜意识里还是喜欢学生的表现“正中下怀”,对于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往往会出现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一种是急于纠偏,使教学马上回到“正轨”。其实,只要经过巧妙处理,错误完全可以成为教学进一步展开的契机,成为一种难得的教学资源。

一、捕捉错误信息,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错误”资源,举一反三,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识错、议错、纠错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我在教学解方程时,让学生解下面一道方程:x+23=39,之后,我搜集了3个错例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

错例1:等号没对齐 错例2:没有写解 错例3:直接写x=39+23

解:x+23=39 x+23=39 解:x+23=39

x=39-23 x=39-23 x=39+23

x=16 x=16 x=62

针对这些错误,我没有一味地批评他们,而是把它们作为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么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1.错例1中x是对齐的,而等号没在一条纵线上,说明是错误的。

2.错例2中没写解,解方程,就得写解。

3.错例3中没有看清题,方程的左边是加23,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求x的值,应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23,这样才对。所以这道题是错的。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一错误资源。

二、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探索问题

古人云: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学生在课堂中的小小失误是不可避免的,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在学习成长中出现错误。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面对学生的错误,尤其是学困生的错误,怎么理解和宽容他们的错误,有效地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从而因势利导,将学生错误的资源合理加以引导、点拨呢?这些差错与其采取“围追堵截”、“置之不理”,还不如把“错”顺手拈来,将错就错,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之效。

如:刚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和除法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我想让学生做练习巩固一下。于是,我请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个平均分的数学题目。我班的数学课代表在黑板上出了道题目:张红家里来了5个客人,他从冰箱里拿了11个苹果,准备平均分给他们,他应该怎么分?

同学们看了这道题,都开始小声议论起来了。

“同学们,怎么啦?”我问道。

“老师,这道题是不是出错啦?11个苹果怎么能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有的同学问道。哦,我明白了,原来他是想写10,可写成了11,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想了想,我决定将错就错。

“你们说呢?”我反问。

同学们思考片刻,竟齐说:“错啦,出错啦!”

看他们脸上得意的样子,我说:“是啊,同学们,他一不小心就写错了,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你们也来当一当出题的小老师,看这道题该怎么改?”

生1:“老师,拿走1个苹果,11个苹果就可以平均分给5个客人了。”

生2:“老师,我有补充,再拿来4个苹果,15个苹果就可以平均分给5个客人了。”

生3:“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客人,小明自己吃1个。”

这时,我说:“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种办法。其实这11个苹果是可以平均分给5个客人的,每人先分2个。还有1个苹果我们可切开再平均分给5个客人,到底该怎样分,我们以后再学习。”

对于学生出错了的题目,我没有包办代替、简单弥补,而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修改,探索出新问题,获得新启发,在有意无意间,给学生们创造了一次很好的质疑问难的机会。

三、转换思路,使错误成为解决问题的转折点

20世纪40年代,有一个德国工人在生产一批书写纸时,不小心弄错了配方,生产出了大批不能书写的废纸。正在他灰心丧气、愁眉不展时,他的一位朋友劝告说:“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你不妨变换一种思路看看,也许从错误中能找出有用的东西来。”不久,他发现这批纸的吸水性能相当好,可以吸干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着,他把纸切成小块,取名“吸水纸”,竟然畅销市场。我们在教学中也注意借鉴这个德国工人的思维方法──转换思路,将学生的错误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教学稍复杂的分数实际应用问题时,我们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学校食堂买来的大米是面粉的3/4,面粉吃掉39千克后,面粉的重量是大米的9/10。食堂里原有大米和面粉各多少千克?很多学生在初次尝试解答时,用9/10直接减3/4,解题出现了错误。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两个分率的单位“1”不同,能直接相减吗?能否变换一种思路,统一把大米的千克数看作单位“1”?这样,学生在经历错误之后,就会自觉地转换解决问题的思路,积累分析数量关系的经验。

总之,呈现并充分利用错误,不仅能使学生经历反思和提升的过程,感受到自己的变化和成长,还能体验到寻求真理的乐趣。对于教师来说,错误也是一种机遇。教师不仅需要有沉着冷静的心理和从容应变的机智,还需要牢固树立错误资源的意识,珍视并合理开发错误背后的创新价值,使数学课堂因学生的错误而灵动、美丽。

猜你喜欢
错例道题教学资源
误会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这道题谁会做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做好错例点评 强化正向引导:以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例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河南科技(2014年15期)2014-02-27 14: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