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广山中学 王 军
以生为本探究初中数学分层教学
江苏省东台市五烈镇广山中学 王 军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家庭背景、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等导致了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一种教学的现实。那么,怎么才能使学生的群体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得到均衡发展、共同发展呢?实施以生为本的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有指向性的教学活动,可以缩小学生数学学习之间的差异。本文就此谈谈主要做法。
以生为本;初中数学教学;分层教学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家庭背景、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等方面的差异,因而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也会有所区别。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但可以采取有效措施缩短距离。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师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使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以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应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因材施教,实现全体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分层教学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达成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本文针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采取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是体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能够清楚自己的能力定位,明白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实现不同能力的学生共同进步。例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个知识点,在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后,教师将学生大致分为三类:优等生、中等生和落后生。优等生需要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与相似比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且掌握证明关系的推理方法,运用定理解决数学题目;中等生要求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并且能够理解教材中相似三角形的例题;落后生则需了解相似三角形与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针对同一个知识点,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针对特定的目标而努力,不会因为过高的目标望而生畏,也不会因为目标过低而不愿学习。
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知识学习、解答问题和思维层面都有不同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所差别。教师要根据具体差异,进行有区别的评价和分析,不能一视同仁对待,应该设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既重视整体学生的学习活动评价,又要关注中下级学生的表现,做到“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统一。评价方式要多样化,不能只是通过口头表扬肯定学生,偶尔赠送一些小奖品也是可行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例如落后生教师要经常鼓励,在课堂上也可以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出不断努力学习的动力。对于优等生的进步,教师可以适当夸奖,但面对爱表现的学生要适可而止,劝告他们收敛锋芒,学海无涯,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究的知识。通过分层次评价,可以指出学生的进步和不足,帮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要想得到提高,就离不开教师有效引导。教师辅导主要是通过解答练习题,首先教师可以按学生学习能力布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练习题的数量也可以有所增减,然后通过练习题目的质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优等生布置10道练习题,并要求他们找出生活中应用方程的例子;中等生需要完成8道练习题,并掌握方程更多计算方法和等式性质;而落后生只需完成5道题,并理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从而掌握方程的定义、特点和表现形式。教师要督促他们认真完成练习,课后检查他们的作业,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详细讲解学生不懂的题目,耐心做好辅导工作,发挥出分层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提高课堂效果,就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图形在坐标平面内的变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坐标内任意指定一个点,比如说该点的坐标为(0,3),然后教师在y轴的下方取相同距离确定另一个点,以这两个点为中点,让两个点往左右两边分别平移3个单位,接着教师让学生将四个象限内的点连起来,之后学生就可以发现坐标内出现了一个长方形。这时教师就可以开始布置不同的操作任务,优等生需要通过点的平移画出一个圆柱体,中等生要画出长方体,落后生画出五边形。教师按照学生的不同学习基础指派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新知识。
首先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思维能力,然后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的。一般学生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基础扎实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和解题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要引导这部分的学生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是基础和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寻找三角形有关的应用题,找出其中应用的三角形定律;最后是基础和能力都比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要求,让这部分学生研究课本上的例题,了解三角形定律的含义。通过制定不同的教育目的,学生可以提升不同层面的能力,实现各自的能力提升目标。
身为初中数学老师,要紧密结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整体发展和提升的目标要求,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制定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层次清楚的数学教学活动,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自主思考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数学学习需求,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以及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全体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活动中都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