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王 芳
追问,开启课堂有效交流之门
江苏省太仓市城厢镇第四小学 王 芳
追问是有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能再次激活学生思维,启发质疑,促进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实现能力的突破。课堂交流中,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回答一般有正确、错误、争议、偏差、意外等几种情况。每一种情况都是教师通过追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这也是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追问;思维;有效;交流
有效课堂是每位教师教学追求的目标,而追问是课堂有效交流的重要策略。追问是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地、动态地连续提问,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某一内容,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契机,巧妙地进行追问,在交流探究中将问题引向纵深,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课堂交流更有效。
【案例一】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11—20各数”,教学“数数 读数”时,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拿出1捆小棒和1根小棒,让学生数“11”,而是让学生自主操作:
师:你能数出11根小棒,并摆放在课桌上吗?
生1:我一根一根摆的,摆了11根;
生2:我摆了2个5根,再另外摆了1根;
生3:我是2根2根拿的,5个2根,还放了1根;
生4:我3根3根数,数了3个3根,还有2根;
生5:我拿了这样的1捆,是10根小棒,旁边再摆1根;
……
师:(追问)哪种摆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呢?
学生摆出的小棒总数都是11根,但摆放的形式不同,意义也不同。它们的区别在于运用的单位不同,第一种以“1”为单位,有11个1;第二种是2个5根多1根,以“5个”为1份;……而第五种是1个十和1个一,体现了十进位值制的思想,10个一就是一个十。“哪种摆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呢”的追问,巩固“10个一是1个十”,学生对11—20的数数和读数方法清晰明了,为突破本课“认识数位以及理解数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的教学重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案例二】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厘米”,在认识1厘米环节时,师首先借助投影出示一把直尺,并说明尺子上0到1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说说1厘米有多长。
生1:0到1就是1厘米。
师:(追问)是不是在尺上只有从0到1才是1厘米?
生2:还有1到2也是1厘米。
师:这是以1为起点的,如果以2为起点呢?
生3:2到3是1厘米。
……
师:谁说说在尺子上4到几是1厘米?
生4:4到5是1厘米。
师:(追问)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如果不许说5,还可以怎么想?
(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寂)
生5:4到3是1厘米。
师:谁能完整说一遍?
生:4到5是1厘米,4到3也是1厘米。
师:这个“也是”说得非常好。
【案例三】在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后,让学生判断“3厘米、8厘米、5厘米这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生1:我认为可以的,因为3+8>5,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生2:我也认为可以的,5+8>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5+3=8,不大于8。
(此时学生中有不同的声音)
师:(追问)为什么有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的两边之和却不大于第三边呢?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3:前面两位同学考虑不全面,要看任意两条都要大于第三边,这里的两条较短边的和5+3没有大于第三条边8。
师:(追问)那是不是每次都要考虑三种情况呢?
生4:我觉得只需要考虑最短的两条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如果最短的两条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那么一个长边与一个短边肯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
这时其他学生的思维被点燃,豁然开朗,掌声自觉响起……
【案例四】:执教苏教版六下的“正比例意义”一课中,在初步感知了正比例意义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小练习:老师随手从几位学生那里取来几本数学书,一本一本地叠上去,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在这里你能找到正比例吗?”
生1:书的本数和高度成正比例,因为本数越多,书本越高,总高度与本数的比值是每本的高度,每本高度一定。
生2:书的本数和书的体积成正比例,因为本数越多,书的体积越大,总体积与本数的比值是每本的体积,每本体积一定。
生3:书的本数和书的质量成正比例,本数越多,书的质量越大,总质量与本数的比值是每本的质量,每本质量一定。
这几个学生的回答都顺应着老师的预设进行,正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时生4举起了手,他说道:“老师,书本的高度好像和书本的体积也成正比例。”
他的回答显然是正确的,但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不好理解,今天又是正比例的第一课时,需要展开讨论吗?老师略加思索后,把这位学生说的两种量板书在黑板上,并追问:这位同学认为书的高度和体积成正比例,它们真的成正比例吗?你有没有办法来说明或推翻?
(这一追问许多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5:书的高度和体积成正比例。因为数学书是长方体的,本数越多,高度在变化,体积也在变化,体积除以高等于底面积,书的底面积是不变的,所以书的高度和体积成正比例。
师:说得真好!底面积不变,长方体的体积和高的比值就是不变的,因此这一判断是正确的。
当学生提出“高度和体积好像成正比例”,老师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话题,尽管有一定的跳跃性,是学生的一种灵感闪现,但直觉有时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收获。老师看准了这个教学生长点,追问中引导学生共同思考,高度的变化确实引起体积的变化,但不变量是什么呢?它和体积、高度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顺藤摸瓜,底面积这个不变量浮出水面,进而得出:长方体的底面积不变,体积和高成正比例。通过追问引领学生的思考走向深入,历练了学生思维,实现课堂的动态生成。
适时追问,能开启课堂有效交流之门,使学生理解重、难点时豁然开朗,发生认知错误得以及时修改,也能够让学生在对知识点理解偏差时修正。追问时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使师生带着灵性交流,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和价值,有效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