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晓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川渝合作:从错位发展到携手共赢
文 罗晓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自重庆直辖以来,川渝合作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升级,两地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打造“成渝经济走廊”,到“成渝经济区”作为一个区域经济体的正式提出,再到携手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川渝经济区发展迎来了一个又一个飞跃。然而,在科技日益发达、信息革命正引领人类走向信息社会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行政壁垒,在产业同质化的竞争中实现共赢,促进成渝经济区协同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的现实问题。
川渝合作错位发展行政壁垒产业同质化
2016年6月13日,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联合签署了《深化川渝务实合作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及10个系列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川渝合作迈向了新的更深层次。自重庆直辖以来,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升级,川渝合作就成为了学术界的重要课题,也成为政府的重要使命。川渝两地本是一家,行政区划并不能割断两地文化根脉,千百年来,两地儿女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巴蜀文化,巴蜀文化在中华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独特地位。那么,川渝的经济发展也不应受行政区划的割裂,区域内经济的交互整合已成为新世纪推进川渝合作的重要因素。
川渝合作,关键是成渝合作,成渝经济区是一个自然和历史形成的产物。从2001年底,成都市主要领导赴渝签订《重庆-成都经济合作会谈纪要》,提出携手打造“成渝经济走廊”,并议定在交通、商贸、汽摩及零配件、旅游等方面进行全面交流与合作起,就正式拉开了川渝合作的序幕。十五年来,川渝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重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重庆是西部唯一的直辖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和三峡库区开发的特殊优势,处在中国中西部的交点,有条件发挥在长江经济带中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战略枢纽作用。重庆具有汽车、化工、冶金、旅游等支柱产业。四川处于长江上游,在水土保持、治理污染上举足轻重。四川的经济总量大,是中国西部的经济大省。四川具有电子信息业、水电业、机械、冶金业、医药化工业、食品饮料业、旅游业等支柱产业。可见,四川、重庆各有优势,支柱产业也呈现互补态势。
多年以来,四川确定了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思路,并依此制定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生态建设、社会发展目标。四川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遵循科学发展观,在做好基础建设、生态工程、结构调整、科教兴川、改革开放“五篇文章”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食品饮料和旅游六大支柱产业。特别是重型设备制造业,分布在成都、德阳的有中国二重集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等大型企业,以数控机床、核电装备及配套的大型铸锻件、重型燃机、大型施工设备、水力及风力发电成套设备,奠定了四川省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重庆市确立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发展思路。制定了着眼于“跨越发展,开发三峡,联动长江,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思想,坚持“科技兴渝、城乡一体、制度创新、市场导向、开放集聚、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和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交通通信枢纽和外贸口岸,文化、教育、科技也有较强的实力。作为我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形成了重点发展的汽车、化工、冶金、旅游四大支柱产业。重庆是我国最大的摩托车生产及出口基地,也是继北京、吉林、上海之后迅速崛起的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并具备良好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由此可见,川渝两地的支柱产业差异化是很明显的,川渝都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实现了错位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提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川渝经济也加快了提档升级的步伐,在发展绿色经济的倡导下,传统的支柱产业被逐渐弱化,甚至淘汰,新兴产业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川渝两地由于地理位置相近,成渝经济区内各个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及条件、经济区位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相似性,部分城市的城市化以及工业化进程处于同一阶段,因此,在产业选择及布局上倾向于一致,在实际经济运作中表现为城市间相同或相似产业的激烈竞争。例如,重庆市涪陵区、四川省南充市均将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业、轻纺及食品制造业等作为区域内的主导产业;广安和遂宁等四川省南部及中部城市与重庆市的汽摩配套产业形成的竞争而非协作的关系;而在物流、金融、商贸、信息及旅游等服务业方面,成渝两地均在争夺市场资源及份额的同时进行了大量重复建设,对既有自然资源、资本及技术造成浪费。
近年来,川渝两地都把汽车制造和电子信息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产业布局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竞争也十分激烈。汽车制造方面,重庆以长安汽车为龙头,形成了汽车、摩托车相关产业链,具有成熟的汽车工业基础,并且长安集团以“集制造与研发为一体的国际汽车城”为打造目标,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了千亿汽车城,涵盖以长安汽车总部、研发中心、整车制造、发动机制造、新能源、零部件以及物流中心等为主体的全方位产业布局;而成都市政府提出,全市汽车产业要实现“弯道超车”,大刀阔斧地建设了以龙泉为中心的西部汽车城,引进了吉利、大众、丰田、沃尔沃、中国重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完成了汽车制造业从无到有、从低端到高级、从零散到集群的巨大跃升,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气势。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成都建设了天府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是中国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示范园区,吸引了包括IBM、SAP、EMC、飞利浦、马士基、西门子、爱立信、Dell、Wipro、DHL、普华永道、NCS、Garmin、华为、阿里巴巴、腾讯、宏利金融等600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IBM、腾讯、Accenture等34家财富世界500强落户,已形成软件服务外包、软件产品研发、通信技术、数字娱乐、移动互联、共享服务中心等产业集群,并成为国内外软件产业资源汇聚的焦点之一。重庆也不甘示弱,通过“垂直整合”,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从无到有。建设了北部新区重庆软件园,重点发展动漫以及汽车、仪器仪表、医药等行业的嵌入式信息化;西永软件园,重点发展跨国IT公司服务的离岸外包;永川软件园,依托职教城,把重点放在中低端的BPO(业务流程外包)。茂德科技8英寸集成电路项目、北大方正西部IT产业基地等10个重大IT项目及IBM、惠普等世界500强企业也落户重庆。特别是重庆承接了笔记本制造业的第三次转移机会,惠普、富士康、英业达、广达等世界主要笔记本生产商落户重庆,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三分之一,成为最大生产基地。
从汽车制造和信息技术产业的严重同质化可以看出,川渝经济由于资源禀赋以及区位条件等方面非常相似,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激烈竞争。除此之外,川渝两地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以及产业规划时的各成体系,也造成了区域间经济合作及产业合作的极大障碍。主要表现在行政壁垒阻碍了区域间的产业合作。自1997年全国人大通过重庆直辖的决议以后,成渝经济区就由原来的省内经济区变成了重庆市与四川省的省际经济区,川渝分治的局面形成,因此,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由于行政区域划分而带来的制约与影响。
破解川渝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产业结构同质化困境考验着研究者、决策者和执行者的智慧。打破传统的地域思维,站在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创新,从错位发展走向携手共赢,实现联动、包容发展应当是我们的理性选择。
首先,要确立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正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同质化现状。在信息化社会,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人们追逐的对象,特别是信息产业,现代制造业。川渝在信息产业和现代汽车制造业的竞相发展是时代的产物,符合时代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打破传统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确立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包容性发展理念,把川渝经济区真正建设成为中国经济的第四增长极。
其次,要寻找共同发展的路径和契机。从政府的层面,要建立经常性的、长效的合作机制。重点要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将两地的经济发展纳入统一的考核体系;要从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高度仔细分析各自具有的竞争力优势,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发展机制;要建立经济科技合作,人才交流机制;要建立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利益共享机制;要抓好中新(重庆)示范项目落地以及与成渝经济区的对接,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总之,要排除思想障碍,破除体制障碍,创新合作机制,使自身的发展与对方的发展共进退,而非相互损害。我们欣喜地看到,在继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之后,去年5月,川渝签署了《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今年6月13日,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联合签署了《深化川渝务实合作2016年重点工作方案》及10个系列合作协议,使川渝合作迈向了更深层次。
从产业分布来看,要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1《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两地的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并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和医药产业等八大产业。成渝经济区的汽车、摩托车以及机车车辆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较高,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以及推动作用。川渝两地汽车、摩托车以及机车车辆制造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市场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成渝经济区要抱团发展,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以及重大装备制造作为发展重点,形成具有明显优势以及合理布局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使川渝成为国内一流、且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现代化加工制造产业基地。信息产业是川渝地区又一新兴产业,成渝两地应实现强强联手,打造川渝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包括软件服务、产品研发、通信技术、数字娱乐、移动互联、共享服务、硬件制造等,形成立足川渝,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西部信息产业中心。
第三,要联手建立以重庆及成都两市作为西部地区的核心物流枢纽,区域内其他中心城市作为主要节点,物流园区作为载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支点的现代物流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成渝地区是我国内公路网最为密集,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等基础设施较为发达的区域,川渝地区形成了以高速公路、铁路运输、长江水运、空中运输为架构的立体交通网络,川渝区域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而依托渝、新、欧铁路,开通了川渝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为西南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先行条件。
第四,要联手发展金融服务业。抓住中新第三个政府合作项目启动的契机,积极引进金融、保险、证券及基金等资本密集型机构,加速金融机构的聚集。要创新金融及理财投资产品,加大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力度,壮大资本市场。要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提升金融业支柱产业地位,实现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西部经济金融中心的目标。同时,要鼓励金融创业。一是要吸引金融高端人才。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一线或准一线城市相比,川渝在吸引金融高端人才上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在工作、产业环境上加强建设和改善,在生活环境上进一步提升,以增强对高端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二是要提供优质服务。金融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涵盖面广,政策性很强。必须要有成熟的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提供诸如入驻、法律、风险管控等综合服务。三是要注重比较优势。在传统金融中心的建设上,川渝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不能比,建设西部金融中心只能另辟蹊径,抓住信息流畅通的核心,吸引现代金融要素流向川渝,从而使川渝成为西部新金融中心。
第五,要联手发展科技服务业,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成渝经济区的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结合优势产业,建设产业科技实验室以及高科技产业开发区,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科技创新的带动力量,打造龙头产业。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相应的扶持政策,制定好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整合资源,引入民间资本,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要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建立兼通科技成果和技术市场需求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总之,要以科技服务业为支撑,促进川渝经济创新发展。
第六,要联手发展商贸服务业。尝试通过引进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改造提升传统的商贸服务业,如重庆朝天门商圈的升级改造,重庆朝天门国际商贸城的建设;成都荷花池商圈的升级改造,成都国际商贸城的建设等;要以会展业为龙头,带动批发零售等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或以建设城市综合体为发展重点,加快高端星级酒店、购物中心以及综合性贸易市场等现代化商贸企业的建设步伐,从而打造具备较强辐射力的现代商贸服务中心。
第七,要建立实施具体合作事务的跨行政区域组织机构。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发展中,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各个政府间的相关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协调,为经济区内各个企业的共同合作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沟通互动。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管理机构组织和跨区域的民间合作组织,比如行业商会,专家咨询参谋机构等,以实现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制度化协调。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企业在资源配置、要素流动的主体作用,防止过度干预。
总之,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持续深入推进,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推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签署,川渝合作既面临新机遇、也面临新挑战。只有携手前进,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才能实现成渝经济区的协同发展,川渝合作才能迈向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
责任编辑:唐琼
F014
A
1008-6323(2016)06-0086-03
罗晓红,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期刊社副编审。
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