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改进工作综述

2016-04-11 11:58白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报纸群众工作

文 白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改进工作综述

文 白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新闻报纸宣传经历了从农村办报到城市办报的转变,读者群也由老区的干部群众向新区的一般群众直至全国的所有普通群众扩展。无论从宣传对象、编辑方针、内容、编排形式看,党的报纸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偏差。针对党的报纸工作的不足与缺陷,中国共产党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具体改进措施,及时加强和改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宣传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报纸新闻宣传

随着1949年北平的和平解放,《人民日报》、新华总社等主要新闻机构的进驻,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新闻出版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新闻出版事业正式上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这段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在不断创建中得到了发展,通过封停、没收、协助改造、赎买等政策手段对旧中国新闻出版事业进行清理整顿。形成了以《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核心的全国规模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耳目与喉舌,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思想武器。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在全国新闻工作会议上指出,新中国的报纸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成就,其表现就是“以1949年为界,真正的人民报纸在数量上已占绝对优势,而且在性质上与国民党时期大资产阶级反动派的报纸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的报纸完全不同”。根据新闻总署的调查统计显示,此时全国报纸的总数为336家,其中公营报纸257家,约占总数的76%[1]。虽然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公营报纸占据了绝对数量,但是对于长期以来习惯于农村办报的党报新闻干部来说,城市的报道领域和读者对象近乎是陌生的,党报的城市宣传方法仍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面临的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报纸是其时新闻宣传工作中影响最广泛、效果最突出、作用最明显的新闻形式与宣传工具;是“党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导实际工作,联系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武器”。早在解放战争后期,党中央对于解放城市中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等的处理问题作了一系列决定和指示。指出:报纸刊物通讯社等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不是生产事业。因此,对它们不能一般地采取和对私营工业一样的政策,而应该实行“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和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反动的新闻出版事业实行查有实据之后加以没收的政策,保护进步的新闻事业,对原国民党统治时期持中间性原则的新闻出版机构也允许其依靠自己的力量继续出版。一切报纸、通讯社都应向人民政府登记。新中国成立,新闻总署又发布了《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草案》,要求出版报纸不论公营或私营,必须一律先申请登记,经地方新闻出版机构初审后,转呈新闻总署核定,取得登记证后,方准发行。[2]紧接着,新闻总署以减少发行上的开支和损失的名义,借鉴苏联报业的发行手段”,[3]推出了“邮发合一”的发行制度。这项由邮局全权负责报纸发行的制度改革,为城市办报建立起一套新的由党和政府掌控发行渠道,也为日后报纸的规范化作了铺垫。党依度新形势作出的新闻出版事业的管控调整,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党的政策完全一致,这些政策规定是符合革命和人民利益的,对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发展,也是有深刻影响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新闻出版事业并不规范。特别是报纸,战争时期各个解放区办的报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读者群也以解放区的干部群众为主。全国大多数地方得到解放以后,党的报纸面对的读者逐渐扩大到新区的一般群众进而到全国的普通群众,虽然党的新闻工作者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但是形势发展变化之快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始料未及的。各地大体还是以老区办报的经验、办法,在办新区报纸,无论从宣传对象、编辑方针、内容、编排形式看,新区报纸缺乏特色,与老区报纸很少差别。共产党对旧有新闻出版业的改造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新中国成立之初接收的不少国民党报纸,言论质量不容乐观、宣传理念有所偏差。加之报纸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办报办刊水平良莠并存,导致这一时期的几乎所有报纸都存在不能很好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重心,不能很好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的问题,报纸渐有失去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

具体而言,当时报纸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和宣传重视不够,存在导向问题出现误区的现象;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不够,存在浮于表面、高高在上、浅尝辄止的现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而在批评中存在错误、激烈、过分乃至上纲上线等现象;对党的组织建设和经济建设宣传不到位,没有引起新闻界、新闻工作者足够重视的现象;国际问题认识不深、宣传力度不足,存在对外宣传常常被忽视省略的现象;新闻评论不够,存在新闻评论成了没有评论或没有观点或没有立场的“传声筒”、“复印机”的现象;报纸在新闻报道的手法和技巧上也有较大不足与欠缺,存在采写迟缓、行文冗长、评论粗糙、叙述呆板、版面僵化的现象。

二、党的报纸改进工作

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中央宣传部主持并起草了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草案,后经中央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这个决定,并以中央的名义向全国公布实施。以“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为具体改进措施,开启了新中国全面改进报纸工作的序幕。在该决定中,强调报纸工作应该而且必须规范化,对报纸工作的指导方针、组织领导、业务分工、制度建设等各方面,都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

1.加强理论新闻宣传。“新闻的本源乃是物质的东西,乃是事实,就是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中和在社会斗争中所发生的事实。因此,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工作者在采写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4]厘清新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明晰新闻的本质属性、明确新闻的根本所在,对当时乃至现在的新闻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由此可见,那些鼓吹“新闻就是政治性本身”的观点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只会像打开潘多拉盒子一样让“造谣曲解、夸大吹牛”等“新闻恶魔”飞了出来,不可避免地造成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后果,很容易产生脱离实际、向壁虚构、无病呻吟、夸夸其谈的弊端。加强新闻理论宣传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从实践中来却高于实践,用马列主义的新闻宣传理论指导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实践。但理论决不能脱离实际,否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能拘泥于理论,否则成了机械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同时,马列主义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宣传马列主义要系统化、专业化、程序化,不能割裂开来、毫无次序、一盘散沙地宣传,否则得不到任何效果、徒劳无益。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两个注重”,即注重同实际问题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密切结合起来、注重同干部的理论教育工作密切结合起来,报纸要承担起组织引导群众、团结教育干部的作用,报纸所反映的情况是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情和信息,报纸所代表的言论是是干部行动的指南和思想的指针,报纸所阐述的观念看法是党和政府的工作目的和政策方向。

2.回顾与总结我党新闻理论宣传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首先创办的是杂志。例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和引进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3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创办了《向导》周刊,影响了一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寻求救国救民的先进青年;苏维埃时期,红军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红色中华》,作为中央苏区和红色根据地的机关报;长征途中,邓小平主编和出版了油印的《红星报》,传播了红军军纪严明、英勇顽强、艰苦斗争的事迹,团结和鼓舞红军斗志;延安时期,我党创办了《新中华报》,作为陕甘宁边区机关报,改变了党和军队落后的文化现状;抗战时期,创办了《新华日报》,宣传抗战政策、鼓舞和激励抗日军民,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妥协退让、顽固派反共亲日的行径。回顾、系统梳理各个时期党创办的报纸,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报纸是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宣传工具,是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归纳总结起来,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不能全盘照抄,生搬硬套、模仿死学苏联经验,更不能照搬、抄袭资产阶级、西方国家的做法,必须摒弃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党八股的错误办报理念。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一旦教条化、绝对化,便会失去它本来的科学性、教育性、创新性,剥夺其生命力、创造力、指导力,并且由真理最后走向谬误。二是要坚持事求是。根据中国当时的根据地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从军事形势和政治态势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办出符合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创办的党报党刊的特点特色。总之,唯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唯有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报纸的战斗作用和指导精神。因此,要反映党的思想和声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理论传播和思想工作,任何情况下都要侧重党的政策的传达解释和中心工作的辅助宣传。

3.加强党的生活宣传。加强党的生活宣传必须做到“四个强化”,从而系统地说明党的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以及同党内各种不良倾向做斗争:一是强化党在各个时期、各项建设中政治领导的宣传,确保党的政治领导的正确顺利实施;二是强化党在整个国家建设事业中的领导作用,确保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地位得以保障;三是强化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的宣传,确保党的组织路线与原则得以贯彻;四是强化党的组织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确保党的核心指导作用得到落实。党报姓“党”、姓“社”、姓“公”,党的生活和工作作风,始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工作之一,组织生活、民主生活,军事斗争、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都要搞,但不能成为取消和削弱党的生活的借口和理由。党组织建设是保证党的发展壮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组织、思想、政治保障,不能减弱反而要加强,所以,报纸对党的生活的宣传报道一刻也不能松懈。例如《人民日报》在范长江就任社长一职后,提出的三项措施之一就是建立“党的生活”专栏,就党内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展开批评。[5]经中央批准后,“党的生活”专栏于1950年2月11日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党的生活”专栏主要针对党内违纪现象进行了批评,于比评的对象属于比较高层的领导干部,“主要任务是阐明党的生活和党的政治工作,教育共产党员展开布尔什维克的自我批评,提高党组织的工作水平,实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的和组织的作风”。[6]该专栏见报频率较高,儿乎每天一条,从而成为《人民日报》批评性报道的主要阵地,也很快被各地党报所效仿。

4.加强经济新闻宣传。报纸是动员千百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与渠道,要鼓舞人民群众争取在工农业方面完成任务和超额完成国家建设的“一五计划”,要激励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人们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必须把经济新闻放在政治宣传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来宣传,就必须改变过去长期“重政治宣传、轻经济宣传”的思想与做法。要把经济宣传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把经济工作报道与政治工作宣传视为同等重要。无论是全国性的报纸还是地方性的报纸,均要宣传经济信息和经济建设成就,有利于凝固人心、鼓舞民心,营造追求美好生活的舆论氛围,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上升了才能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有重大经济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的先进经验和生产技术,应着重凸显其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促进科学技术与实际生产相结合转化为生产力,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解放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也有促进作用。经济宣传的版面与所占比例要逐步提高,尤其要报道反映人民群众经济收入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新闻信息,经济领域的宣传在当时常常被人们忽略。这与人们的经济知识掌握少有关系,直到现在经济新闻也存在不太受人重视的现象,一谈到新闻,大家一般会想起社会新闻、政治新闻、文化新闻等,往往忽视了经济新闻的及其重要性。

5.加强国际问题宣传。争取世界和平、发展友好国家、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的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新闻宣传构建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传播环境,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新闻宣传与文化交流,创造一个稳定的和谐的国际气候,对外传播一刻也不能忽视。重点搞好对外传播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成就,塑造好我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掌握国际上的话语权,发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以促进国内的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

6.组织好新闻评论。新闻评论要以事实为依据。新闻评论要求揭露事实真相,真相有时候比事实更重要,有时候离事实很近,但是离真相很远。在新闻报道中,了解事实比较简单,但是接触真相困难就要大得多。新闻评论要深刻到位。如果新闻评论是假话、空话、大话,泛泛而谈、不痛不痒,那么宁可不评论。三是新闻评论要有新意、有针对性。如果新闻评论仅仅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那么这样的评论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要杜绝泛泛而谈、空发议论的评论,发挥好报纸批评的指导性、战斗性和激励鼓舞群众的作用。

7.加强新闻报道工作。坚持“新闻第一性、报道第二性”,报纸要追求“敢讲真话、能讲真话”的品质,新闻报道要准确、详实、生动、及时。要全面、客观、公正,要以事实为基础,成为传播党的政策方针路线的工具,成为组织宣传群众的锐利武器。“报纸没有老百姓的信任,是很可怕的。”报纸文风要端正,要尊重事实,杜绝虚假新闻、夸大宣传,才能赢得公信力,而公信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报纸丧失公信力,那么它在读者心目中已经死了。不能单纯地追求新闻的刺激性、好奇性,任意添枝加叶、添油加醋甚至无中生有、向壁虚构。新闻报道不搞固定模式,避免八股腔浓,不切实际,空泛议论,贫乏无味,纠正文字不通、语句陈腐。

8.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报纸解决社会问题或矛盾的有效方法,是揭露和克服矛盾的重要方式方法。报纸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有力武器,同时也是尖锐的武器,弄不好就会弄伤自己。所以,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假与夸大,要做到“必须”:第一,事实必须完全正确,不能以“基本正确”为借口取代“完全正确”的要求,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地调查研究,了解事实的真相;第二,必须有利于实际工作、有利于团结,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不能打击报复,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团结;第三,必须态度正确,对坏人与同志要区别对待,对敌人或顽固不化的坏人要坚决打击,对犯了错误但愿意改正的同志应该秉持“治病求人、惩前毖后”的态度,不能一棍子打死、踩在脚下不得翻身。批评力求准确、自我批评力争真诚,以有利于党、有利于团结。

9.反对宣传中的形式主义。宣传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如不尽快加以纠正,大的方面讲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恰得其反;小的方面讲使得报纸面目可憎、令人生厌,越来越远离群众、脱离群众。宣传工作要讲求实效,强烈反对表面轰轰烈烈实际上效果很差的新闻宣传,极力纠正这种带有“副作用”的形式主义。(1)继续与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作斗争,从实际出发、端正学风,不能生搬硬套,要多做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具体对待。(2)发展文艺和科学事业,尤其是科学要优先发展,文艺科学方面要贯彻“双百方针”,坚持“两为”原则。(3)提高宣传工作的质量与宣传工作者的水平,宣传工作者的宣传水平是决定宣传质量高低的重要方面,要老老实实研究学问,努力提高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

10.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报纸不但要有专业的记者编辑队伍,更重要的是要放下身段,眼光向下,脚踏实地,关心民瘼民愿,同情民生疾苦,对人民群众生活、关心的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足够的重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学,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根植于党的革命经验中的领导策略体现在党报新闻工作中,就转化为“群众办报”的要求,其关键就在于报纸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人民报纸与资产阶级的基本区别,在于它应该是与人民群众有着广泛的亲密的联系;它应该时时刻刻地关心群众的利益,深切地懂得群众的要求,生动地具体地反映人民群众生活中各方面的模范的榜样,实事求是地指出工作中的缺点与错误和严正地揭发各种犯罪行为”,“它应该与各方面的读者保持亲密的联系,倾听读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7]报纸必须尽可能接近人民群众,倾听读者和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各方面的读者保持亲密的联系,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最终做到:让人民群众与党同呼吸、共命运、息息相通。

总结

中国共产党及时并有针对性地将从“群众办报”路线生发出来的“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报作风贯彻落实,迅速纠正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报纸出现的一定偏差与失误。“联系实际”是为更好地反映实际、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与“联系群众”一脉相承,而“批评与自我批评”则是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必不可少的手段。将三者综合起来看,一定程度上,正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新的形势,在办报实践上所做的一种新探索。这种探索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确立的办报基本理论或指导思想的延续。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为执政党后对新闻宣传所做的自我革新。新生的人民政权通过改进报纸实现群众动员和社会整合,为新中国日后的建设打下新闻宣传基础。

[1]陆定一.关于报纸作的儿个问题的报告[A].陆定一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453;邓拓.怎样改进报纸工作——在全国报纸工作会议的发言[A].邓拓全集.第五卷[C].花城出版社,2002:316.

[2]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草案[A].1950年,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C].中卷,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1-12.

[3]叶言都.邮发合一——中共建国后报业发行的变局[J].台大历史学报,2008(42).

[4]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N].解放日报,1948-09-01.

[5]孔晓宁.范长江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人民日报[J].新闻战线,2009(10).

[6]关于报纸上的“党的生活”栏[N].人民日报(第六版),1951-.6-03.

[7]加强报纸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社论)[N].人民日报,1950-04-23.

责任编辑:李翔

C933

A

1008-6323(2016)06-0101-04

白林,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期刊社编辑。

2016-10-30

猜你喜欢
报纸群众工作
多让群众咧嘴笑
报纸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