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杜明义(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626001)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产业选择与保障机制构建
——以四川甘孜藏区为例
文 杜明义(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626001)
包括甘孜藏区在内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主要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也常常为国家扶贫的连片特困区。发展生态产业,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利于破解国家贫困区扶贫难题,有效减缓地区贫困;利于国家民族地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此,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应基于其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和国家主体功能定位性,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合理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并在规划、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监管、评价等方面进行保障,从而推进区域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甘孜藏区生态产业保障机制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从生态学角度将生态脆弱区作为边缘地带(marginal zone)来研究,后来提出用“ecozone”来说明生态脆弱区。王国(2001)认为生态脆弱区“指生态条件已成为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限制因素或社会经济按目前模式继续发展时将威胁到生态安全的区域”。[1]
目前,我国有8大生态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南方丘陵区、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区及东部沿海水陆交接地区,许多地方属于民族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是四川省的一个藏区州,是典型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该地区地质结构复杂脆弱,受人为活动影响强烈,生态退化明显。许多地方兼具青藏高原复合侵蚀生态脆弱区特征,地势高寒,植被稀少,风蚀、水蚀、冻蚀等多种侵蚀现象明显,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资本水平偏低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甘孜藏区大力发展了资源开发型的粗放经济,促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化,更趋向滑入“资源诅咒”的陷阱,陷入恶性生态贫困循环中。经济贫困落后容易出现“穷者生乱”的社会不稳定效应。为此,类似甘孜藏区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实现持续科学和谐发展,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已是势在必行。
(一)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主体功能区域的划分,将甘孜藏区在内的许多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规划为限制与禁止开发区。为此,限制和禁止开发区的功能定位应是生态资源和环境保护区。甘孜藏区作为我国重要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性更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甘孜藏区地处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长江上游重要的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流经该区域18个县,流域面积14.61万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96%,占长江流域面积的8.5%。但甘孜藏区长期以来采取了资源开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砍伐森林近50年,导致森林资源枯竭。目前,甘孜藏区森林覆盖仅为9.4%。近年来,甘孜藏区又开始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和水电开发,必将严重破坏环境和资源,影响生态安全。只有发展生态产业,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利于破解国家贫困区扶贫难题,有效减缓地区贫困,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已明确将甘孜藏区在内的一些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定为我国实施特殊政策扶贫的特困区,但如何扶贫成为一个难题。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在人类发展中,必然会出现可利用的资源减少,质量下降,人类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收益下降的趋势;同时,环境质量差,必然产生大量疾病,导致人们生产能力下降;加之人口数量增加,为了生存,加重资源索取和环境破坏程度,导致生态环境、资源资本进一步下降,促使生产进一步下降,使人们陷入生态脆弱下形成的生态贫困循环陷阱中。同时,甘孜藏区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发展还容易陷入“资源诅咒”陷阱。甘孜藏区只有充分利用优势、特色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才能摆脱生态贫困和资源诅咒陷阱,破解国家贫困区扶贫难题,有效减缓地区贫困,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利于国家民族地区稳定,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贫困落后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风险。甘孜藏区是我国第二大藏区康巴藏区的主体和核心地区。康巴藏区是传统所指的组成我国藏区的卫藏、安多、康巴三大区域的其中之一。甘孜藏区地处川、滇、藏、青四省六地交界处,是通往西部藏区的要津之地。位于康巴藏区核心地的甘孜藏区历来都具有“稳藏必先安康”的战略地位。自宋代以来,甘孜藏区一直在政治上、军事上发挥着东屏四川、南控云南、西摄西藏、北啸青海的战略作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甘孜藏区与印度等国毗邻,也是国外势力支持下的藏独分子活跃区域,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区之一。目前,甘孜藏区处于国家连片特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而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是全面实现小康的短板。甘孜藏区正在谋求发展经济实现“富民安康”,为此甘孜藏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高广大农牧民收入,促进甘孜藏区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利于实现“富民安康”,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展。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可基于其民族性、生态脆弱性、贫困性和国家主体功能定位性,根据资源禀赋和环境约束,合理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由粗放低效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低碳高效型转变。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中合理投入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效益同步发展的生态产业模式。[2]生态农业具体包括了狭义的生态农业、生态牧业、生态林业等。生态脆弱地区的广大农牧民收入有限,为此应逐步发展生态农业。首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甘孜藏区出产青稞、马铃薯、小麦、玉米、油菜等,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合理推进农地流转,通过科技投入、品种改良,进行规模经营。在连片土地上进行大型机械化耕作;在地形复杂的小片土地上进行小型机械化耕作。应在高寒甘孜藏区推行塑料大棚种植模式,形成集合除草、施肥、灌溉、收割、运输和仓储为一体的生产机制。其次,发展现代生态畜牧、养殖业。甘孜藏区共有石渠、德格、色达、白玉、理塘5个纯牧业县,除泸定县外,纯牧业乡、村在其余17县均有分布。甘孜藏区出产牦牛、藏羊等。应逐步改变传统游牧方式,通过推进牧场产权改革,结合牧民定居工程,探索放养与圈养、温室圈养结合方式,发展现代畜牧业。可在定居点进行农牧耦合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的粮食和蔬菜供农牧民生活,种植的青稞、豌豆等形成饲料原料,种植的秸秆加工为饲料进行养殖,牲畜、家禽的粪便等形成农业的肥料,从而形成循环经济,提高牲畜出栏率。甘孜藏区还有特色藏猪、藏鸡等,应积极引进资金与技术,发展现代养殖业。第三,应发展生态林果业。甘孜藏区出产松茸等野生食用菌141种,出产花椒、核桃等特色果品,应合理选择进行科学栽种,形成规模产品。第四,发展生态藏药种植业。甘孜藏区有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药材1581种,应在指导下科学采集,并逐步合理选择进行培育种植。
(二)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按照生态系统物资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的法则,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环境限制,构建起“资源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生”的现代工业模式。生态工业把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标准,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3]工业发展需要资源开发,但地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自净力和再生力弱,资源不合理开采必然破坏环境,且很难恢复。为此应合理发展生态工业:首先,要大力发展加工、制造轻工产业,在甘孜藏区农牧业林业种养基地的基础上,对形成规模的绿色、特色的产品进行传统或现代工艺加工,形成品牌进行营销,从而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现代农牧林产业。二是大力发展生态药业。在甘孜藏区藏药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形成藏药的加工产业,逐步在康定、泸定建立藏药产业园,形成规模生产,并充分利用藏区传统的医药技术,开发出系列藏药产品,形成品牌。三是大力发展工艺品制造产业。要大力开发甘孜藏区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如唐卡、雕刻、配饰、服装、生产、生活器具等,形成一定生态工业园区的规模生产,并形成品牌。其次,科学发展生态矿业。甘孜藏区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应在科学论证和规划下选择优质、破坏小,污染小的矿产进行开发,并应采取边开发边恢复的生态方式进行。应在科学论证的条件下进行矿产资源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将宝贵生态资本增值留在资源地。在加工中必然形成环境污染,应提高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促进生产和生态的良性互动。第三,合理发展生态水电业。甘孜藏区水能资源丰富,水利仅利用年径流量的0.4%,水力资源开发仅占0.06%。目前,规划在甘孜藏区建设近30座大型水电站,过度的开发又将形成巨大的外部负效应,破坏生态环境。应对这些宝贵的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形成配套的生态补偿机制,恢复生态;并应构建利益均衡机制惠及资源地农牧民,促进经济和谐发展。
(三)生态服务业
生态服务业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原理,合理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发展的服务业,是生态产业最有前途的增长点。生态服务业有利于降低社会经济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3]甘孜藏区服务产业发展薄弱,应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首先,优先发展生态自然旅游业。处于生态脆弱区的甘孜藏区,有得天独厚、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如“蜀山之王”的贡嘎山,被称为“蓝天下最后一块净土”的稻城亚丁、中国唯一的冰川森林公园海螺沟等等。截至2010年底,甘孜藏区拥有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应通过旅游发展规划,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让这些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其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甘孜藏区文化资源丰富,应合理开发发展文化产业。一是要规范推进宗教文化旅游。目前,全州有藏传佛教寺庙500余座,甘孜藏区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应进行合理资本化运作,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从而,实现以寺养寺,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二是积极推进民俗文化旅游。对于甘孜藏区的人们来说,“能说话就能唱歌、能走路就能跳舞”,民俗文化丰富,可将甘孜藏区独特的歌舞、节庆活动仪式公开展示,吸引游客,发展文化旅游。三是推进康巴藏区的乡村和牧区文化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藏家乐”,让游客领略藏区的建筑、耕作、放牧、饮食、服饰等文化,通过向游客销售各种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形成旅游收益。第三,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应利用甘孜藏区特色的生态自然、文化资源,将一些优质的文化资源制作成影视作品,目前,甘孜藏区已经制作了《康定情歌》等影视作品,还应逐步开发,打造康巴影视基地和康定情歌、格萨尔等生态文化园区,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产业要顺利发展,应在规划、市场、资金、人才、技术、监管、评价等方面进行保障机制构建。生态产业顺利发展,必将破解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生态贫困难题,促进全面小康实现,推进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首先,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要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应将生态产业作为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甘孜藏区分为北部、南部和东部为三大区域。其中,东部以康定、泸定为极点,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藏猪等生态养殖业,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藏药制造业等主导生态产业;南部地区以理塘、稻城为极点,重点发展以亚丁为中心的自然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藏鸡、藏猪和牦牛养殖与加工业,青稞、豌豆等种植与加工业等主导生态产业;北部以甘孜、德格为极点,重点发展格萨尔文化旅游和藏羊、牦牛养殖与加工,青稞、豌豆等种植与加工业等主导生态产业。并适度发展各区域的生态矿业和生态水电产业。要以甘孜藏区现有两条主要公路为轴,以轴串极、以点带面,通过城镇极点发展形成的区域生态主导产业,辐射带动三个区域相关产业发展。并要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村通公路,加快区域内生态经济循环。应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打通与外界各种交通联系,加快甘孜藏区区域经济与其他经济圈与带的对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其次,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生态产业发展中,要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科学规划,让农村村容整洁,民族特色鲜明;积极发展农村的生态农业和非农产业,提高农牧民收入;应科学规划,发展民族特色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尤其要发展特色轻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将新农村建设中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二)发展市场经济组织,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目前,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组织发展不足,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制约了生态产业发展。为此,一是要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尤其要大力发展为农牧业和围绕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相关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应加大财政支农政策中对农牧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目前,国家可以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一些国家支持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建设项目;国家还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对合作社购置原料和出售产品形成税费减免,等等。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实施还不到位,有些政策力度还不够,应逐步完善并切实推进,大力发展起合作经济组织。二是大力发展培养龙头企业和种养植大户。应通过优惠政策引进龙头企业或扶持发展本地的龙头企业,支持本地区种养植大户发展,推动地区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还应实行“龙头企业或种养植大户+合作社+种养植基地(农牧户)”的生态产业组织体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方式推进生态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生态产业发展需要较多的如融资、规划、技术、信息、评估、土地交易等市场中介组织的支持。应通过优惠政策推动这些组织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网络状、高质量的中介服务体系。四是应大力发展网络+生态产业,积极发展解决包装、运输、装卸、仓储和流通的物流行业,促进生态产业产品通过常规市场渠道销售,并积极推进网络营销加快递物流方式销售出去,从而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发展。
(三)优化融资税收政策,提供技术培养人才
首先,优化融资税收政策。生态产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生态产业政策,尤其要制定优惠融资税收政策。一是要制定优惠的财政政策,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加大对生态产业发展的财政投入,对符合资格和条件的生态资本经营单位和个人进行税收上的优惠;二是要制定优惠融资引资政策。应制定政策鼓励农牧民将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生态产业的资本,鼓励商业银行以优惠利率向生态产业经济主体进行贷款;同时,通过政策引进外来资金发展生态产业。通过多种渠道,发展形式多样小额贷款、土地金融等形式,加大生态产业投入,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其次,要提供技术培养人才。生态产业发展需要技术和人才支持。一是通过政府研发机构设计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生态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加快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推进重要产业生产技术的突破;同时可通过市场的方式引入生产技术;通过优惠政策支持与奖励利生态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二是要培养或引进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运作的人才,为甘孜藏区生态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项目方案设计。三是要大力培训具体生态产业发展的经营人才,可选拔一些人才,包括农牧区的优秀人才到相关单位培训;也可将其送到一些生态经济发展好的地区进行考察学习;或通过SIYB等模式加强大学生和部分农牧民的创业经营培训,形成具有甘孜藏区自己生态产业发展思路和实施能力的经营人才。四是需要培养大量的生态产业发展的工作人员。如传统农牧产品、工艺产品加工制造人才、生态旅游服务人员等,可通过相关人员培训,或从9+3职业教育中专门培养获得。要鼓励、资助有经验的民间传统工艺师傅带更多的徒弟,培养出地道的原生态产业的工艺技术接班人。
(四)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监管评价体系
首先,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体系。根据“谁开发,谁受益,谁破坏,谁补偿”的原则,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对开发者收取生态补偿费,对保护和从事生态建设者等进行生态资助。如在甘孜藏区水电开发和矿产开发中,应进行自然、文化、社会等生态补偿。在水电开发和矿产开发中,水库建设、矿产挖掘和加工企业建设等必然侵占开发区民众的生产资料和生活居住地。应形成相应的移民政策,并形成相关社会与经济等补偿政策。对水电开发和矿产开发中被淹没或破坏的原生态藏文化的宗教建筑、宗教文化活动场地、文化古迹、人类文化遗址等,应形成文化遗址搬迁或相关文化建筑设施的适当恢复重建,并在移民定居点进行藏文化特色的设计,形成文化补偿;水电开发和矿产开发中若影响当地气候变化,破坏森林、草场,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应进行相应的的森林、草场恢复,安排生物保护的设施和措施。此外,甘孜藏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为了生态保护必然会减缓经济发展。为此,国家应通过制度设计让下游地区进行跨区域生态补偿支持。同时,甘孜藏区为国家建设进行了近50年的大规模的森林砍伐,生态破坏严重,中央政府应加大财政转移力度增加生态补偿。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投入到生态恢复和发展上,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与经济和谐发展。政府还应完善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政策,加大森林、草地、湿地保护,推进全民植树造林活动,构建起长江水源生态屏障保护区。要加快生态移民和牧民定居工程规划。推进生态移民,让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农牧民摆脱脆弱环境导致的生态贫困陷阱,减弱对生态脆弱区的恶化破坏,在一个生态环境好的地方,通过新农村、新城镇建设重新定居安居;通过牧民定居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发展现代农牧业,减弱“逐水草而居”游牧下对草场的破坏。其次,要健全监管评价体系。生态产业发展需要规范市场,要改变资源市场条块分割的体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政策为引导原则,出台生态产业市场管理政策,明确生态资源产权关系,完善市场信息发布,公正评判市场纠纷,实现产业市场的规范、有序的竞争。应以《环境保护法》为依据,强化政府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合理推进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转变,发展好生态产业。应逐步形成生态GDP的生态经济核算模式,即在现行GDP的基础上减去环境退化价值和资源消耗价值,再加上生态效益价值,从而促进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经济科学发展,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区域科学持续和谐发展。
[1]王国.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经济管理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04).
[2]彭宗波.生态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01).
[3]郑四华.生态工业的基础理论及问题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10(2).
[4]孙婷.关于发展贵阳市南明区生态服务业的几点思路[J].特区经济,2007(05)
责任编辑:陈琳
F61
A
1008-6323(2016)06-0077-04
杜明义,四川民族学院经管系教授。
2016-10-30
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6SA0141);国家民委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SCZ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