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的实践探索
——基于四川警察学院大思政育人工程的思考

2016-04-11 11:54马中全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大思育人思政

马中全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构建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的实践探索
——基于四川警察学院大思政育人工程的思考

马中全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渠道分布和利用上出现失衡,思政课主渠道拥堵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微循环不畅,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与交融,当然无法发挥校园环境“场”效应以达成思政育人最佳效果。因此构建能够统合各种资源、协调多方力量、融通多元渠道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成为应然。而这一应然未能成为实然,根本瓶颈在于缺乏大思政育人的支持体系的系统构建与支撑。我院将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公安院校大学生首要素质,强调育警首先铸魂,在实施大思政育人工程中,从组织保证、机制保障、人才支持、内容拓展、平台支撑等方面积极探索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的支持体系,走出了一条大思政育人的新路子。

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思政课教学;支持体系;大思政育人工程

就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重视发挥思政课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无疑是十分正确的。这些年来,我们也一直在加强和拓宽主渠道,依靠主渠道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人的思想政治品质形成既需要系统的理论学习,也需要教育者言传身教,还离不开环境浸染和个体的践履。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完全把“宝”押在思政课上,也不能把效果不佳的板子都打在思政课教师的身上。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渠道的分布和利用上出现了失衡,即主渠道过于繁忙而拥堵,微循环则闲置而无力。在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格局中,思政课无疑是主渠道,而党课、团课、心理辅导课、学业指导课、专业课学习、学生社团、校园文化活动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则构成微循环。主渠道是单一的,它必须要有微循环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不重视微循环的利用,只依靠主渠道,搞“单打一”,那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形不成满盘皆活的气象[1]。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近些年来,我院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上可谓力度空前,一方面大力加强思政课专题式理论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三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即多师互动、文理互动、学警互动),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先后推出“梯级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暑期思政课集中实践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与整个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艰辛付出相比远不成正比,与思政课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深感思政教学部仅仅作为一级教学机构调动资源的有限性,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力量的捉襟见肘甚至左支右绌,也痛感承担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自为政之积弊。

由此,确立大思政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成为提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应然之举。然而,近年来不少高校虽提出了大思政育人理念,甚至也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但却鲜有高校真正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真正形成大思政教育合力。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仍然各立“山头”,各唱各的调,缺乏横向协作,“两张皮”现象较为严重:一方面思政课教学面临上上下下施加的压力,不得不“拼命死磕”,但囿于思政教学部调动资源的极为有限,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的“势单力薄”,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安全红线高压下,在各种检查考核评比中也“穷于应付”,虽投入大量人财物力,却使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呈程序化、功利化甚至娱乐化趋向。这直接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离,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分散用力,甚至产生相互掣肘,更难言形成合力。究其根源关键在于缺乏大思政育人应有的相关保障体制和运行机制等系统支持体系的支撑,导致只有大思政育人理念之名,而无大思政育人格局之实。破解之道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好大思政育人到底为谁育人、谁来育人、怎样育人的重大课题,从根本上做好大思政育人工作的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的支持体系。

二、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的内涵与主要特点

“大思政育人”就是通过全面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统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系统构建相关保障激励机制,将思政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融合,思政理论教学与思政实践教学相融合,思政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向校园向社会延展,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各职能部门的合力,真正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最大限度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要真正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大思政育人成效,关键在于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是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强化责任、整体推进、形成合力、提升实效为目的,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构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系统性的体制机制与条件保障。当前大思政育人尚存在支持主体缺位、支持机构缺失、支持体制不全、支持机制不灵、支持条件保障不力等问题。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必须以高规格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为龙头,以功能合理、畅通有效的工作机制为核心,以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教学人才体系,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式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载体丰富、多元立体的平台体系等为支撑,形成能为大思政育人提供有力支持的各种支持源组成的有机整体。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应当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育人机制的大格局。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了党建工作、团委工作、就业工作、心理教育、法纪教育、文体工作、思政课教学等。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2]此外,广大教职员工工作都负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这就决定了必须要建立能够统合各种资源、协调各方力量的思政育人大体制和大机制。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制定完善有关规定和政策,明确职责任务和考核办法,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3]。可见,大思政育人的全局性、统领性地位决定了大思政育人机制的全局性、统领性,决定了其体制机制必然照应到下层系统的运转,从而真正破解各自为政和“两张皮”现象。这就需要大思政育人以宽宏的视域,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局出发,摆脱既有工作框架、条线分隔的束缚,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二)教育资源的大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通常取决于自身需求、目标引导和学习环境。不同于一般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问题,既涉及知识和现实疑惑,也囊括价值和情感困惑,学习需求更加广普多样,问题、兴趣和价值观引导更加驳杂多元,情绪化思维更加明显广泛。因而不可能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独立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有环节工作,也不可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单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大思政育人必然要求突破既有观念、管理体制束缚,全方位优化整合校内资源,多渠道发掘调动社会资源,使其真正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成育人效用最大化。

事实上,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水平直接影响着大思政育人工作的实施,并最终影响大思政教育的实效。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资源利用和开发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核心,物质资源是保障,活动要素是关键,信息资源是补充[4]。而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呈现“人力资源主体多元、物质资源拥有分散、活动要素交叉重复、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等特征[5],已经严重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大思政育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校育人的全过程,要求强化全员意识,建立全员机制,开辟全员渠道,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位管理者、每一位服务者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根据自己的职责分工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思政育人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学习特点,预设学习情境,提供实践场景,融通第一第二课堂,突破课内外时空界限,实现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会自发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起作用,而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去整合,通过合理开发、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发挥其应有作用[6]。

(三)教育载体的多平台。

应然状态下的大思政育人应当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全部领域和全部空间,全方位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各个领域。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就明确指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7]这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上,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全媒体的语境和传播环境,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关系,为大学生理性思考、观察现实、参与实践提供多元立体化平台。要注重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交互平台,融通思政理论课堂、思政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重要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环环相扣,贯穿始终。在体验式教育和服务型学习中,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崇尚者和传播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和继承者。

三、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支持体系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四川警察学院基于公安院校鲜明的政治性,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素质,强调育警首先铸魂,以全面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推进大思政育人工程为切入、构建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为抓手、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为路径,在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大思政育人的新路子。

(一)组织保证:建立完善大思政育人工作“1+7”领导机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为统一领导和有序推进学院大思政育人工程,真正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我院成立了最高规格的大思政育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挂帅,主管副书记、副院长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全面负责学院大思政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顶层设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调相关工作。这为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此外,根据目前我院大思政育人的职能分工,领导小组下设七个重点职能工作组:包括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组、宣传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组、警务化管理教育训练工作组、法纪教育工作组、党建思想工作组、教书育人工作组、管理服务育人工作组。各职能工作组由院领导或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具体负责相应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以推动形成各职能工作组协同配合、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大思政育人工作新格局,确保了大思政育人工作主体责任的强化与落实。

(二)机制保障:全面创新大思政育人七大工作运行机制。

为确保大思政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我院同时建立了大思政育人工程配套的七大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建立完善大思政协调沟通机制。一方面通过定期例会促使校内教学管三方实现信息互通和工作会商;另一方面通过每年召开思政工作交流会达成学校、社会与家庭的信息交流共享。二是建立大思政课程课时统筹创新机制。将入学教育课、党课、团课、心理辅导课、学业指导课、法纪教育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辅修课程同思政必修课一样全部纳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贯穿教育全过程。三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带头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工作机制。推进学院领导带头讲授思政课的常态化、制度化。四是建立学生警务化管理训练协同创新机制。按照警务化管理训练一体化总体要求,探索建立资源共享、人员共用、团队共建,警务化管理与警务技能训练协同实施的特色育人模式。五是建立先进典型引领示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六是建立完善大思政育人考核评价与奖惩激励机制。制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部门目标绩效考核,纳入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考核评估体系,实行学院领导、职能部门、学生三级考核,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职渎职一票否决。七是建立完善大思政育人反馈预警机制。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跟踪调查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定期分析机制,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判预警及反应能力。

(三)人才支持:着力打造大思政育人“三位一体”人才体系。

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大思政育人工作的基础工程。大思政育人离不开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教学人才队伍。目前我院拥有思政课专兼任教师21人,其中7名教授、9名副教授、2名博士、11名硕士,构成了我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主体。“人才是第一资源,而资源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更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使用。”[8]为此,我院广泛开拓和优化整合校内外人力资源,逐步打造由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专属队伍、校外特聘理论导师专家组、实践教学基层特聘教官团队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人才体系。

一是建强大思政育人校内专属队伍。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专属队伍是我院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打铁还需自身硬”。加强校内思想政治教育专属队伍建设,对实施大思政育人工程,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无疑具有重大意义。我院按照思想政治过硬、师德师风良好、业务精湛娴熟、理论实践并重的要求,通过严格准入制度和强化教育培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学生警务化管理训练队伍、宣传文化和意识形态队伍、学生党团干部队伍等六支思想政治教育专属队伍建设。同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专属队伍人员交替、业务结合,特别是强调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个环节协调配合,实现双赢。

二是建立校外特聘理论导师人才库。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包括军事院校及各级党校聘请一批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建立特聘理论导师专家队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引领。

三是打造实践教学基层特聘教官团队。利用行业资源优势,从公安一线英模和优秀民警中,遴选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善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层民警,聘请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官,通过专题报告、互动访谈等为学生作人生导航和励志教育。

(四)内容拓展: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课程及教学体系。

我院首先系统构建了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的大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大思政显性课程主要包括“4+1”的思政课必修课程,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入学教育课、党课、团课、心理辅导课、学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法纪教育课、人文素质课、警务化训练课、思政实践教学课等思想政治教育辅修课程。将思想政治教育辅修课程与思政课必修课程同等纳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部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我院在实施大思政育人工程中,既充分彰显作为第一课堂的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注重发挥无处不在的思政辅修课程多渠道的微循环作用,使主渠道和微循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其次精心构建了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式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的教学体系。除在融会贯通、熟练驾驭基础上实现思政课几门课程由教材体系成功转化为专题化理论教学体系外,我院还精心构建了凸显公安院校育人特色的主题式实践教学体系。即紧紧围绕我院“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的育人目标,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思想性、政治性,精心构建了理想信念、红色传统、廉政警示、忠诚警魂、青春励志等五大主题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基础实践、校内综合实训、暑期集中实践教学和社会调研考察等诸多环节,使之与专题化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融通。

(五)平台支撑:积极搭建大思政多元立体化育人平台体系。

大思政育人如果内容喜闻,载体不乐见,也无法实现最佳效果。我院大思政育人实施过程中,在载体上充分考虑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全媒体语境和传播环境,主动搭建多元立体化平台,全力打通“进头脑”的“最后一公里”。

一是拓展校园舆论宣传平台,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夯实强化金盾之声、校报等传统舆论宣传主流平台,规划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线、学院和校团委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凸显专题化、专业化和特色化,讲好警院故事,传播警营声音,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

二是搭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宣讲平台,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一方面着力深化思政课理论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专题化教学,加强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阐释,主动占领理论宣传主阵地;另一方面常态化邀请理论导师人才库的专家学者和组织学院领导、教学名师等,开展高频次、宽领域、厚学养、重人文的高端讲坛,对师生进行思想理论引领。

三是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挥文化浸染作用。以校园文化周、“忠山之秋”、学生理论宣讲团等校园文化名片以及各类学生社团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平台建设,营造浓厚警营文化,注重以文化人、润物无声,增强校园文化吸引力、感染力。

四是统合大思政育人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基地保障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如龙透关、长庚宫、英雄墙先后建立了革命传统、传统文化、忠诚警魂等为主题的校内实践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市域及周边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如护国战争纪念馆、太平渡口、聂荣臻故居、天仙镇新农村示范点、市法纪教育中心等,建立了一批承载着经济、文化、历史等丰富内涵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广泛组织开展现场教学、情景教学,让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场所。

五是做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特色项目,充分发挥项目助推作用。通过近年来我院思政课创新推出的“六个一工程”(即读一本经典、观一部佳片、写一封家书、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寻找一次生命感动、聆听一场精彩报告)综合实训活动、暑期思政课集中实践教学(即集中式开展理想信念、红色传统、廉政警示、忠诚警魂、青春励志为主题的传承经典、红色考察、人生访谈、励志演讲、激情红歌系列实践教学活动)等特色实践活动,以参与式体验式激情式实践教学达到同频共振,充分发挥“环境场”效应,营造警校特有的正能量氛围,培育良好职业精神。

六是强化大思政教育研究平台,充分发挥科研支撑作用。依托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警察学院警察思想政治研究中心”和开辟学院学报、校报思政专栏,鼓励师生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先进典型培育、党建、团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理论探索,为推进大思政育人工作提供经验总结和理论支撑。

[1]刘建军.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与微循环[J].思想教育研究,2014,(09):56-5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 com.cn/GB/shizheng/1026/2920212.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人民网.http://www.people. com.cn/GB/shizheng/1026/2920212.html.

[4]黎 红,李志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的必要性和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8,(5):235-236.

[5]叶 芃,汪 洪,等.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11):24-27.

[6]汪 洪,叶 芃,等.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4-87.

[7]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EB/ 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8]吴 江.优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N].人民日报,2010-07-14.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 System through“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 Zhong-quan

Nowadays,an imbalance exists between the channel contribution and utilization of“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for college students.The main channel is “jammed”while the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in poor microcirculation.As a result,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can not be realized,what’s more,the field effect of campus can not perfe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to build a new pattern of the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will arrange varied resources,coordinate every force and integrate multiple channels.However,the bottleneck to build this new pattern is lack of support of“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ystem.In Sichan police college,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students will be put into the first place.In addition,fostering the soul become the first step to cultivate policeman.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ing“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active exploration should be done to innovate th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oject arrangement,cooperation mechanism,human resource support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platform support.

Overal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supporting system;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G41

:A

:1674-5612(2016)06-0086-07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课题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CSZ14017)、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5-2016年度立项课题《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SCSZ2015098)、四川省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LZ15A05)

(责任编辑:赖方中)

2016-06-23

马中全,(1972- ),男,四川泸州人,四川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党建。

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自我调整和革新中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需要自我审视,长善救失,以不断提高实效性。特别是在社会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时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出现不适甚至面临危机的时期,更需要因时而变,随事而制。当代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幅度和急剧程度世所罕见,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和当下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遭遇更多困难,面临空前挑战,受到巨大冲击。因此,全面动员和优化整合高校乃至社会资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形成大思政教育合力,理应成为一种应然。然而现实中大思政育人更多是停留在观念形态,大思政育人格局难以真正形成,大思政育人效果不彰,这亟需我们严肃对待和深入反思。

“05方案”实施十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在改革中不断得到加强,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成效始终不够理想。对此我们始终在进行认真反思。

猜你喜欢
大思育人思政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