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化民,赵艳,李学迎
(1.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2.济宁市港航局微山港航处,山东 济宁 277606;3.山东行政学院,济南 250014)
论党的群众路线对西方文化的扬弃
赵化民1,赵艳2,李学迎3
(1.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59;2.济宁市港航局微山港航处,山东济宁277606;3.山东行政学院,济南250014)
基督教是西方主流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的摇篮。人文主义则是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主要特征,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人权、宪政等是其主要价值观。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吸收了自由、民主、平等、公平等大量优秀人文主义价值理念,并且实现了对近现代西方主流文化的扬弃。
群众路线;基督教;人文主义;扬弃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蕴含党的宗旨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于群众路线的理论渊源,学界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早期群众观和中国传统民本观,忽视了其对近现代西方文化的扬弃。基督教是西方主流传统文化,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摇篮。人文主义则是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本文基于介绍基督教和西方人文主义价值观,分析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对其的扬弃。
(一)基督教主要价值观
基督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主要伦理在德目上包括“信”、“望”、“爱”、“从”等,是近现代人文主义的摇篮。基督教价值观主要如下:(1)以“爱”为核心。基督教的人之互爱(还有上帝对人之爱和人对上帝之爱)具有普世性和非差序等级性,特别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对过错者的包容,而且爱的对象还包括敌人。创始人耶稣说:爱上帝是诫命中的第一;其次是“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2:37-40)《新约》主要经典作家保罗在《罗马书》中也说,所有的律法都包含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2)重视公平正义。承袭古希腊等西方古文明,基督教重视公平正义。例如,“你们要施行公平和公义,拯救被抢夺的脱离欺压人的手。”(《圣经·旧约·耶利米书》22:3)“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圣经·旧约·以赛亚书》1:17)“凡遵守公平、常行公义的,这人便为有福。”(《圣经·旧约·诗篇》106:3)据考证,《圣经》中论述公平正义,含有“公平”、“公义”、“公正”词句的经文约有300多处。(3)重视法治。神学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说:权力服从法律的支配,乃是政治管理上最重要的事情;全部法律都应以人们的公共福利为目标,并且仅仅由于这个缘故才获得效力。[1]123阿奎那将法分为永恒法、神法、自然法和人法,强调人法要服从永恒法、神法和自然法。基督教将不能体现公众意志的法定性为恶法,认为人们没有服从恶法的义务。基督教自然法思想是西方和全世界近现代自然法思想的重要源泉。(4)以教权节制世俗权力,彰显人文关怀。基督教认为,世俗权力有存在的理由,但它必须适应教阶制社会,并承认自己居次要地位,即要服从教权。基督教还要求世俗权威严格守法,并充分尊重公众意见。基督教用教权和法律努力将以君权为核心的世俗政权关进笼子,实现了对人权的初步呵护。中世纪天主教会还广泛建立了慈善机构和其他免费公共服务机构,如养老院、救济院、育婴堂、图书馆等,其致力于济贫拯难,在实践层面彰显了爱和人文关怀。
(二)基督教核心价值观的局限性
旧约《圣经》对犹太人的独爱并未为犹太人带来福音。基督教保留旧约,以其为根基缔造了新约,突出了核心伦理——爱。但无论新约还是旧约教义,无论经典教义还是实践历程,均表明基督教之爱有明显局限性。(1)经典文献和规范层面的爱的局限性。《圣经》是基督教至尊经典,其中教义充斥着对不同信仰者的不宽容。旧约重点强调的,亦即教徒必须恪守的第一诫命,是“除我之外,你不可以有别的神。你不可制造任何仿佛天上或地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你不可叩拜它们,不可敬奉它们。”(《圣经·旧约·出埃及记》2:3-5)《新约》也说:“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圣经·新约·马可福音》16:15-16)(2)横向比较,实践层面的信仰排异严重。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排异性均比较强,基于对两者的比较分析,汤因比认为,基督教信仰排异更甚。基督徒常把其他所有宗教都斥为虚假和盲目;而伊斯兰教对基督教和犹太教较为包容,认为这两种宗教与自己有历史亲缘关系。伊斯兰教认为,虽然其他宗教不能与伊斯兰教相提并论,但也部分地揭示了神圣的真与善。[2]381-382(3)历史上的信仰排异灾难与基督教之爱的缺失。传统基督教社会充斥着信仰灾难,这些灾难不只发生在基督教与其他宗教文明之间,更多发生在基督教内部不同派别之间。宗教宽容一词就诞生在基督教内部不同派别间剧烈冲突的背景下。其代表性信仰灾难有二,一是宗教裁判所的长期宗教暴力;二是天主教与新教间的宗教战争。
人文主义是西方近现代主流文化,以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主要特征。其发展路径历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近现代人文主义等几个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一枝独秀,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西部欧洲在较长时期是一个包含诸多世俗国家的神权共和国;人成为上帝的羔羊,重视来世,在现世践行禁欲生活,个人自由和幸福受到压抑。面对教会力量的高度腐败和教权对人性的长期压抑,在十三世纪中后期,人文主义在教会力量核心区——意大利兴起。该时期人文主义主要以文学和艺术为载体,致力于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人文传统,故被后世称为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以挑战教权为主,同时也批驳封建王权,不同人文主义者侧重点不同;其重视现世生活,主张以人为中心而非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个性解放,颂扬尘世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反对封建等级思想,反对人性压抑和宗教禁欲主义。该时期人文主义主要发生在思想领域和社会上层,与教权和王权妥协较大,属于比较温和的反抗。有的教皇和世俗权力还参与甚或赞助文艺复兴运动,民众则未能广泛参与其中。[3]313
宗教改革时期。宗教改革始于1517年,由马丁·路德发起,代表人物包括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英王亨利八世等,发生地主要在英国、法国、德国、瑞士及北欧。宗教改革主要矛头指向天主教及其罗马教廷,直接导火索是天主教会兜售赎罪券和收取苛捐杂税等腐败行为。宗教改革并非旨在提倡人文主义,但实际上助益了人文主义发展。面对天主教教会力量的高度腐败及其对世俗社会的高压态势,宗教改革者从《圣经》和基督教主流教义奠基人奥古斯丁那里寻求理论支持,以神和《圣经》为最高权威,否定教皇权威,否定教权高于王权,强调因信称义。其主张还包括:预定论,人神之间无需教会作为中介,人人皆可亲近《圣经》和读讲其中教义,宗教力量(包括教士群体和修士修女群体)可以结婚等。在当时西部欧洲,人的思想“枷锁”主要来自天主教会,而宗教改革就是革天主教会的命,所以宗教改革实际上助益了人文主义发展。宗教改革并不否定信仰上帝(唯一的神),只是否定罗马教廷和天主教权威。对宗教改革异于文艺复兴之处,可作如下简要概括:(1)文艺复兴以人为中心,容忍异教文化;而宗教改革虽然后文艺复兴而发,但依旧以神为中心,且对不同信仰者极不宽容,并非以自由与人权为旨归的运动。(2)文艺复兴以文学和艺术为载体,主要发生在思想领域和社会上层,缺乏群众参与;宗教改革既是神学思想革命,也是政治运动,世俗权力和群众广泛参与其中。(3)文艺复兴对基督教信仰、罗马教廷和世俗权威均既有挑战,也有妥协;宗教改革矛头主要指向罗马教廷但依然虔信基督,对罗马教廷没有妥协,斗争矛头并不直接指向世俗权威,但世俗权威中改革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之间刀枪相对。(4)文艺复兴颂扬尘世幸福,其代表人物是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赋予世俗生活神圣性,鼓励在生产层面追求财富,但严禁奢侈并主张禁欲,其代表人物并非人文主义者,而是神学家或世俗君王。
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是一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是一场较为彻底的反封建专制和反教会压迫的思想革命,以规约世俗权力为主旨,对封建专制冲击尤大,奠定了现代人文主义的基石,织就了现代文明的蓝图,对近现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具有全方位重要影响。启蒙运动时期,涌现了大批彪炳史册、万古流芳的人文主义思想大师,其中洛克、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狄尔泰、霍布斯、休谟、莱布尼茨、斯宾诺莎等尤为璀璨。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高举理性的旗帜,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扬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平等、宽容、博爱、法制、三权分立等人文理念,强调主权在民、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强调国家职责在于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该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再仅以文学艺术为载体,而且成为生产生活实践乃至社会革命的有力指南,还成为所有人文社会学科及部分自然学科的研究主题,政治学、哲学、法学、宗教学领域的相关成就尤为卓著,人文思想更为理论化和体系化,有的人文主义者亦是自然科学家。大多数启蒙大师并未直接参与政治运动,但他们的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乃至美国独立战争和独立后的政治制度建构都具有重要影响,带来了深刻社会变革。启蒙运动影响了资产阶级革命,为整个近现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制度的建设和进步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石,并开启了自然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门。
人文主义的近现代进路。启蒙时期,就整体智慧与成就而言,大师们已建构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所有支柱和维度,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平等、宽容、博爱等。但诸多大师并非每个人在所有维度上均有建树,具体的某一位只是阐释了部分人文理念;且在某一具体维度上,他们的观点也存在差异。启蒙大师们的信仰也呈多元化,有的是新教徒,有的是无神论者,还有的是自然神论者等。19世纪后,近现代人文主义者沿着启蒙大师开辟的道路前行,流派众多、队伍更庞大、成果更浩瀚、理论更丰满,拓深了人文思想的每一维度,铸牢了人文主义的每个支柱,涌现了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伯兰特·罗素的《权力论》、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罗伯特·达尔的《论民主》等大量经典。罗尔斯的《正义论》是该时期人文思想发展的较好例证。罗尔斯的成就在于沿着前人所建构的“正义”,扬弃功利主义和直觉主义的正义观,以洛克、卢梭和康德的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讨什么样的正义才是真正的正义,通过什么样的条件(如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才能达成公平的正义原则,以及如何将正义原则贯彻于制度建构和社会实践等。人文主义思想对近现代社会实践影响更为显著,渐渐成为全面影响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理念。世界上更多国家(欧美则是绝大多数国家)先后通过改良或革命从神权专制或君主专制转变到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宪制,在社会制度建构上践行了人文思想。20世纪后,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心逐渐由欧洲移到美国。
人文主义思想在近现代取得长足发展,但远非完美无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如此。例如,较为经典的罗尔斯正义论理论也存在缺陷并饱受批评,罗伯特·诺齐克(著有《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是诸多批评者之一。实践层面的问题则更多,达尔在《论民主》中、勒鲁在《论平等》中均阐明,即便在成熟的民主国家,自由、平等、民主等人文思想的原则与社会现实之间依然存在天壤之别(但有一些要件可表征一个国家是否是民主国家)。这说明,人文主义的美景依然路漫漫兮修远兮,今人仍需加倍努力。
此外,尽管基督教曾受到人文主义的强烈挑战,但其作为西方主流传统文化的地位始终无可动摇。因为挑战主要针对教会腐败及其凌驾于世俗之上的地位,而不是全面否定基督教价值理念。人文主义的许多价值理念如博爱、宽容、公平与正义等与基督教教义并行不悖,后者恰恰是前者的主要源泉。人文主义不是彻底否定这些理念,而是致力于如何扬弃其传统内涵并把其落实到社会实践;同时弥补或建构基督教教义中比较薄弱或匮乏的理念。博爱既是基督教核心伦理,也是统摄人文主义所有理念的灵魂和内核。正源此因,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基督教信仰与人文主义思想可以相得益彰、相互补益、共同发展,共铸社会和谐,二战后尤其如此。以二战后美国为例,此时的美国已是全球人文主义的中心,但基督教信仰(以天主教和新教为主)非但未因此衰落,反而有较快发展,教众数量与虔信度均有上升。美国教会成员在独立战争时期占总人口的17%,19世纪中期升至34%,二十世纪中后期超过60%;自二十世纪中期,几十年来,90%以上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和万能精灵的存在”,绝大多数人仍然相信天堂、地狱、来世和耶稣的神性。[4]基督教信仰渗透在今天大多数美国人生活的诸多细节,“我们信仰上帝”印刻在一美元硬币上;美国总统上任时要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誓,竞选时也常常如此。近现代许多反人类的邪恶之举亦受到天主教罗马教廷和人文主义者共同谴责。罗马教廷曾批判并发动天主教徒抵抗奴隶贸易、德国纳粹行为等。二战中的波兰天主教会有三分之一的神职人员因拒绝与纳粹合作而牺牲。
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积极吸收西方文明成果,不断为党的群众路线丰满了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平等等现代优秀价值理念,并藉此健全了民本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批判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历届领导集体矢志不移,改革开放尤为其洞开大门。早在党的七大期间,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在重要文献中对此有明确表述。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对中外历史遗产,既不笼统地一概反对,也不笼统地一概接受,而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批判地接受其优良和适用的成分,反对其错误与不适用的东西。[5]416-417他还指出:毛泽东敢于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某些过时和不适合中国的个别原理和结论,而代之以适合中国历史环境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以能成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项艰巨事业。[5]421这表明,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批判地吸收西方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流文化概莫能外。
在群众路线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批判地吸收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注重吸收其优秀成分;认为只有真正实行民主,才能贯彻好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说:“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6]731群众路线富含权利、自由、平等、独立等人文主义价值理念。早在延安时期,党就将“主权在民”“言论自由”“推进宪政”“反对极权专制”作为口号并且付诸实践,赢得了国际社会和舆论的高度赞誉。他们指出,中国的民主不在重庆而在延安。同时,也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大量知识青年和民众涌向延安。毛泽东明确提出,要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这三大目标而奋斗”。[7]259“我们共产党人是永远站在争自由与争平等的人们一起的”。[8]170《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规定:“保证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8]335毛泽东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详细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并将自由、民主确立为新中国建设的基石和鹄的。[9]1030建国后,在制定第一部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的原则贯串在我们整个宪法中”。这些优秀的价值理念,最终围绕的一个中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9]1094-1095
改革开放后,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文主义思想越来越丰富,并将其融入群众路线。从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构想和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的中国梦构想以及“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均可发现优秀人文思想,人文主义思想贯串于群众路线的理论丰满与实践过程。
邓小平把民主、社会主义事业与贯彻群众路线联系起来,认为社会主义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必然要求劳动群众共同享有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产阶级民主”。[10]256“要有群众监督制度”,[10]322“要使人民有更多的民主权利”。[11]210他还指出,只有发扬民主,才能调动千百万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才能防止决策失误。1980年9月,邓小平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中,把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之一就确定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11]178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也愈发展”。[10]168
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同志经常把贯彻群众路线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结合起来。江泽民指出,要“认真发扬民主,充分走群众路线”,[12]82强调依法保障人民的自由、民主、人权。他还说:“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12]77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13]55十六大报告则重申,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13]554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新一届领导集体更重视将群众路线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习近平强调:“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任何人行使权力都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12]135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关于国家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阐述了关于依法治国的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群众路线思想则贯串始终,且包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理念。《决定》强调: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群众路线理论包涵着丰富的人文主义价值理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吸收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在内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了人类价值理念的前进方向,是扬弃西方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典范。“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念看似与西方价值观一致,但有着根本的区别,蕴含着丰富的群众路线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民主”,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其旨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平等”,是通过平等的社会机制和价值引导,既保障公民个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也保障每个人基于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和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是加快建立以权利公正、机会公正、规则公正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在更加公平正义的基点上造福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通过建立健全全社会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让遵法守法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自觉的行为习惯,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社会中享受到自由、平等和公正。
借鉴西方人文主义价值观,对于提升群众路线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容。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保障群众的各种权利和自由无疑是其重要的内容。第二,促进了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结合。群众路线理论包含大量民主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践行群众路线是统一的。西方人文主义的民主观和民主制度建设经验,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三,推进了群众路线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借鉴西方法治的经验,树立法治思维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可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水平与质量;借鉴西方制度建设的经验,强调从制度上规范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可促成践行群众路线的常态化。
群众路线富有人文主义思想,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结合,但它绝不是照搬西方价值观念,而是扬弃、优化、升华和超越。第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人文主义理念获得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了每个劳动者在生产和分配中的平等;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主义宪法和法律保障了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实现了与群众路线的契合,在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突破了私有制和资本的籓篱,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狭隘,必将成为更真实、更全面、更具生命力的价值观。第三,在组织层面,我国不仅成立了人权基金委员会,多措并举致力于改善国内人权状况,提升自由、民主、公平与正义等的现实建构;还多次当选或连任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并为其他国家出具年度人权报告,为世界人权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第四,党和政府长期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以不断健全现代法治为保障,成功避免了基督教社会长期存在的信仰冲突和灾难。第五,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批判地吸收外国历史遗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人类正确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人则是以该理论武装思想的典范,这是优化和升华人文思想的有力保证。第六,作为执政党,除了为全社会建立健全确保公平、正义、自由、民主的现代制度外,中国共产党还单方承诺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将承诺载入党章。第七,西方的宗教改革和非成熟的人文主义思想曾导致传统信仰衰落、世俗利益张扬、民族国家崛起与社会失范的综合症,进而造成世界性灾难,如两次世界大战和黑奴贸易。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从基因和根本上成功避免了此类灾难。
总之,人文主义思想是人类先进文明的代表,近现代人文主义植根于基督教文明,蕴含公平、正义、平等、自由、民主、宪政、人权等优秀价值观。党的历届领导集体的重要讲话和党的诸多重要文献,均对上述价值观作了明确肯定,将其作为革命鹄的和执政之基。这些价值理念亦融入群众路线理论的字里行间,并彰显于群众路线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理论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不是兼收并蓄,而是扬弃、优化和升华,从而实现了超越。
[1]托马斯·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伯兰特·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劳伦斯·R·伊纳库恩.宗教经济学导论[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6(2):194.
[5]刘少奇.刘少奇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3]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编辑:刘宁
D252
A
2095-7238(2016)05-0001-07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5.001
2016-07-09
本文为济南市2014年软科学项目“农村人口城镇化与基层政府服务创新研究——基于对济西未拆迁村落的个案调查”(201401424)和山东省2014年软科学项目“山东农村人口城镇化对策研究——基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对多地市未拆迁村落的调查”(2014RKE30004)阶段性成果。
赵化民(1972-),男,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赵艳(1970-),女,济宁市港航局微山港航处经济师;李学迎(1971-),男,山东行政学院学报编辑部和山东省行政管理软科学研究基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