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渚江小学 陈春兰
让数学思考在课堂中扎根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渚江小学 陈春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学的本质正是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因此,体现人文,构建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放飞学生思维,发展数学思维品质,是当今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思维就无从谈起。我们都明白,学生数学思考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而这当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由学生质疑,有了疑问就能引发思考,所以可以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迅速转入活跃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播下学生思维的种子,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自觉地在学中思,在思中学。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课开始,我非常自信地对孩子说:你们任意出一个整数,我便能马上知道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抱着怀疑的态度一一报数,我果真一一回复,并得到验证,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便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到底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继而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究知识规律。又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有一个同学的爸爸三十多岁了,可是他长这么大只过了8个生日,你们相信吗?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产生了数学疑问:年、月、日当中隐藏着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同时接连不断地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会有平闰年之分?大小月之分?这样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意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地在提倡合作交流,其作用很大,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能促进学生多思考,多交流,并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供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时,我先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小红用长8m的彩带做花,已经做了4朵,如果每朵花用2/3m的彩带,还剩几朵?”放手让学生思考“先求什么,再算什么”,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整节课中,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安排两次合作交流活动,首先是解决“还剩几朵”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初步感知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接着再通过讨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让各组学生归纳,总结分数的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最后学生内化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整个过程中,教师十分注意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见解,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思维异彩纷呈,将学生分小组学习时,不同思维类型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把可能出现的能解决、不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说出来探索、争辩,越辩越明,自思自悟。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始于动作,学生多方面进行动手操作可获取感性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而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又能多方面、多角度地拓展思维,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动脑思考,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自己发现和探索出的问题思考得更为深刻,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安排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1.将一张正方形纸平均分成2份,给其中的一份涂上阴影,并写出分数;
2.将纸再对折,写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3.再次将纸对折,写出表示阴影部分的分数。
学生在操作后马上发现并提出思考:为什么同一个阴影部分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这些分数相等吗?为什么会相等?从而为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创造了条件。
又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操作,分成四个小组,给每一个小组提供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有的等底等高、有的不等底等高),学生用圆锥去装沙子,然后分别倒入相应的圆柱内,接着观察需要几次才能装满。由于存在等底等高和不等底等高的情况,所以学生的意见不一,这个时候我让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经过再次的实验操作,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全过程,又充分体验到了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悦。
在日常的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立足生本,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从而激发数学思考,蹦出思维火花,释放思维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