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赵伟娟
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赵伟娟
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提供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体验、操作、比较、交流、解决问题中,加强对数的感知、感应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数感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帮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在人们的数学学习中更是贯穿始终的,占有重要的地位。
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进行数学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在头脑中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只有学生真正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比如,在学习了某些单位后,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真正使用一下来巩固:到操场上去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200米的距离;到超市去看看、称称、掂掂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或者让学生调查: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有多远?你到学校大约要多长时间?你家住房有多少平方米?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数感的另一个含义是在实际情境中把握运算的意义。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奇而有趣的事物,而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到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的算法,会增强学生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优化学生的数感。学习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计算。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一个算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得出结果,用什么方式方法更合适,得到了结果是否合理,这与问题的实际背景有直接关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估算是学生数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要多引导学生结合实例,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觉进行估算,强化对数据的认知,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我们经常会在课堂上问孩子:你能估计3本新华词典大约有多厚吗?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教室的长、宽大约是多少米?……孩子们往往会没有方向地胡乱猜测,这时教师引导他们先数出或估计出其中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一份的多少倍,用这种方法估算大数。长此以往,孩子们慢慢地就能自觉地把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后再来估计,渐渐感受了数的大小关系,从而领悟了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讲“升与毫升”时,出示练习图:装有1000毫升与400毫升的2个量筒,要求学生看图后说说把两个量筒的水合到一起是多少。学生看图后想出很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400毫升,有的说1.4升,有的说1400毫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小数和整数之间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方面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
数感的培养就是对学生进行数的概念敏感性的培养,同时它需要更多的机会得到发展。单纯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而游戏是儿童的最爱,以数学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快乐而又富有成效的。
如“算24点”游戏:由教师随机抽取4张牌,让学生用“+”“-”“×”“÷”等方法算出24。通过这个游戏,加深了学生对数的理解,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又如“抢30”游戏:两个人轮流报数,最少报1个,最多报2个,报到30就胜出。学生为了游戏的胜利而寻找窍门,发现要抢到30就必须抢到27,要抢到27就必须抢到24……这些都是3的倍数。这些游戏学生都很喜欢,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玩,回家后还要和爸爸妈妈玩。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学生主动地用数与他人交流信息,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儿童的数感。
数感的形成不是通过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设计具体目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操作、比较、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小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同时应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管晓蓉.感受数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
[3]朱莉娅·安吉莱瑞.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策略与案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