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泽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0)
新视阈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权益维护
张中泽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2200)
海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进入21世纪,注重海洋合作与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中国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既是化解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困境的必要手段,又是保护和拓展中国海洋权益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海洋是“一路”战略的基础和载体,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海洋权益分布广泛,加强自身海洋维权对于“一路”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维护
21世纪是海洋大发展的时代。随着陆地资源日渐稀少和以争夺陆权为主的传统地缘战略模式相对淡化,世界各国均将目光投向海洋,积极维护自身海洋权益,大力发展海洋事业,依托海洋提高综合国力。中国拥有广阔的海洋领土,是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国。这一方面为中国走向大洋深处、利用海洋发展自身赢得了宝贵的先天优势,另一方面也对中国维护和保障自身海洋权益提出了更高要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既助力中国依托海洋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促进自身海洋权益维护。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发达国家为重振经济而进行的产业升级引发全球贸易格局新一轮调整。这对长期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加工、以价格优势取胜的中国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此外,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催生”出环境污染、产能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看,调结构、促转型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联合其亚太盟友,沿中国周边海域构筑多道“战略防线”,意图从海上遏制中国崛起。而周边部分国家也“趁火打劫”,非法侵占中国岛礁,大肆攫取中国海洋利益。因此,未来,中国只有打破来自海上的战略封锁,实施更加积极全面的对外开放,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当下经济、政治和海洋权益等领域的困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便是在上述背景下提出的。
2013年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发表演讲《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首提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1],“一路”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中强调“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落实……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起来”[2]。会议为“一路”战略的顶层设计奠定了总基调。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距习近平总书记首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541天后,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3]。文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一路”战略的总体原则、重点项目、合作方向等内容,标志着“一路”战略由设想变成现实,由规划转向实践。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经济的63%和29%。沿线多是处于上升期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中国现为其中不少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主要投资来源地。“近10年来,中国与这些国家贸易额年均增长19%,对其直接投资年均增长46%,均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总量的年均增速。”[4]可以说,“一路”几乎覆盖了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地带,它有利于中国实施更加主动和全面的对外开放,深度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并且以经济合作、共同发展为着力点,化解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海洋地缘困局,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二)中国海洋权益现状
中国拥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管辖海域面积300余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陆地领土的三分之一)。由于长期缺乏对海洋的重视,加上海军实力和海洋开发能力不足,导致众多海洋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1.海洋划界长期搁置。目前,在周边邻海国家中,中国仅同越南签署了关于北部湾海域的海洋划界条约。因同其他各方在海洋划界方法、历史海域等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中国周边海域划界至今仍未完成。2.岛屿屡遭非法侵占。中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优良岛屿,其中不少被周边邻海国家非法侵占或处于他国势力范围之内。前者体现在南海问题上,仅越南一国便实际占据29个岛礁[5];后者则是中日钓鱼岛之争。3.海上管辖权屡遭侵犯。由于海军实力和海洋开发能力薄弱,导致我国海上管辖权多次遭到他国侵犯,如,2010年9月,中国渔船在东海海域正常捕捞作业,遭日本海上保安厅舰船冲撞后,中国渔船船长被日方逮捕、扣押。4.海洋资源被大肆攫取。因为缺乏必要保护,中国周边部分蕴藏丰富资源的海域被沿线国家非法开发,如,南海地区,部分国家在中国海域一侧大量建设油井,致使中国每年损失的油气资源总量多达数千万吨。5.海洋战略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中国崛起引发美国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重返亚太战略便是典型;同时,美国联手其亚太盟友沿中国周边海域构筑围堵中国的“海上防线”,并唆使部分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国家直接同中国博弈,令矛盾升级,引起地区形势动荡,最终挤压中国海洋生存空间,遏制中国崛起。
综上所述,中国虽然是一个海洋大国,但海洋权益现状并不乐观。上述挑战严重阻碍中国依托海洋深化对外开放、推动经济转型,所以,只有加强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才能确保“一路”战略的成功实施。
目前,中国需要依托海路实施更加主动和全面的对外开放来化解内外困局,但并不乐观的周边海洋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走出去”的步伐。所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致力于处理好中国与沿线周边国家在战略互信、沿线地区治理以及周边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来保障自身海洋权益;同时,重视沿线岛礁、港口建设和维护海上交通要道的畅通,将助力“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和成功实施。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有助于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
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有助于增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战略互信。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日渐强大,“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同中国之间的战略互信开始下降,直接体现为:抱团同中国进行博弈或借域外大国之手制衡中国以维护本地区势力均衡。南海问题便是典型,中国加强对南海的有效控制引发了部分沿线国家的警惕与不满。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它们采取抱团对抗中国和引入美、日等域外大国插手南海事务的策略,力图维护自身在南海的利益。南海是“一路”必经之地,也是中国海洋核心利益之所在,目前部分沿线国家同我国因缺乏战略互信而形成的紧张关系严重威胁中国海洋维权,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回顾历史,“萌发于汉,勃兴于唐,拓展于宋”的海上丝绸之路凭借包容互信、重义轻利、和平共处的精神延续千年。立足当下,中国政府明确承诺:以“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6]为“一路”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求同存异、共生共荣。这既是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精神的传承,又顺应当前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有利于沿线国家正确认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降低对华疑虑,增进彼此战略互信。另外,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为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促进沿线区域内投资贸易便利化,前者为加强彼此间在铁路、港口、民航、油气管道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形成连接本区域国家之间及域外国家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后者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新兴产业合作,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最终,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经商环境,带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一路”战略在实践层面上,以沿线各国利益为主要关切,以破解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对外经贸发展水平低下这一困局为落脚点,通过平等互惠的合作,让沿线各国共享本地区发展的红利。而且,中国还向外界释放出“欢迎沿线国家共搭中国发展的便车”这一积极信号,既体现了崛起中的大国应有之胸襟和气魄,又有助于降低沿线国家对中国的疑虑,增强彼此间战略互信,从而确保“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最终维护21世纪中国的海洋利益。
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有利于推动中国参与周边地区治理。
“一路”沿线区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对其开发和利用涉及沿线港口的建设与管理、关税贸易政策的协调、海上联合执法以及对沿线海域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各个方面,需要中国同有关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金融、司法、环保等多领域展开合作。这样,中国将深度参与到沿线周边地区的治理中来。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在沿线海域的治理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构建互利共赢的沿线周边海洋秩序,为“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中国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制度保障。
“一路”战略从内容和机制两个方面为中国深入参与沿线周边地区治理提供强力支持。前者反映在“一路”战略确立的合作重点中,如加强沿线国家政府间合作,为相关大型项目的实施提供政策支持;加快推进沿线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沿线国家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等方面合作,以上内容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参与“一路”沿线周边地区治理的内涵,大大提高了中国参与地区治理的水平。后者体现在“一路”战略所倡导的合作机制里,如中国政府明确提出“积极利用现有双多边合作机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充分发挥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和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沿线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和展会的作用,促进相关国家间的沟通与协调。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助力中国积极参与沿线周边地区治理,打造中国同沿线国家“命运共同体”,长远来看,是维护中国海洋权益的最有力保障。
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有利于推动沿线地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
“一路”战略秉承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和平友好、互利合作的价值理念,顺应沿线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为有关国家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合作平台,有助于中国同沿线各国加强海上务实合作、打造“一路”沿线海洋命运共同体、最终实现途经区域的整体繁荣。这样,中国的海洋权益势必得到强大保障。2014年1月17日,中国—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高官会议在广西南宁通过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路线图(战略框架)》。中国商务部亚洲司一秘李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泛北合作海上互联互通项目的实施,东南亚地区将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届时中国同东盟国家间经贸合作水平将得到质的提升,沿线国家经济也将得到巨大发展”[7]。2014年6月2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并发表演讲时强调:“中方愿与各方共建合作之海,积极构建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海上通道、发展海洋经济、利用海洋资源……让海洋永远成为不同文明间开放兼容、交流互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人类可依靠、可栖息、可耕耘的美好家园。”[8]
从中国政府的实际行动和中国领导人的讲话表态中不难看出,“一路”战略既不是图谋建立海洋霸权,又非向海外进行扩张,而是本着“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增强彼此间信任,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建立一个“同呼吸、共荣辱”的海洋命运共同体。这样,中国既可有效维护自身海洋权益,又能在更大范围拓展海洋活动空间,实现海洋强国之梦。
(二)强化海洋维权能有效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
从地理上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穿越南海、印度洋,远达红海、地中海,所涉海域广袤,航线漫长。能够为船只提供补给、维修等后勤服务的港口对于长途运输的船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马六甲海峡、亚丁湾等多条海上交通要道和岛礁星罗棋布、水况复杂的东南亚、南亚地区均为“一路”必经之地,故确保海上交通要道畅通和加强岛礁建设将极大提升“一路”的通航和运输效率。所以,重视海外港口和岛礁建设、维护海上交通要道畅通共同构成“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在实践层面参与海洋规则建设和营造有利于自身海洋环境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视角,强化海洋维权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加强沿线港口和岛礁建设是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前提。
沿线港口和基础条件良好的岛屿对于海上航行的船队意义重大,它们既可为船只提供补给、停靠等后勤服务,又可在必要时作为临时海军基地,承担保护海上交通要道的重要使命。当前,在“一路”途经区域,中国面临复杂多变的海洋政治环境:既同部分国家存在海洋领土和主权纠纷,又要穿越海盗丛生、水况复杂的海峡和群岛(如马六甲海峡和印尼群岛),故必须大力加强沿线港口及岛礁建设。
随着“一路”战略的出台,中国政府陆续推出多项有关海外港口建设的政策。2014年10月,在中国深圳举办的国际物流与交通博览会上,交通运输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任为民表示,港口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港口投资建设以及运营合作,是“一路”战略的重要战略布局[9]。2015年3月,由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推进港口合作建设”确定为“一路”战略的重点内容。此外,近年来,中国已在海外参与建设多个港口: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以及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等,这些港口均扼守“一路”沿线海上交通要道,投入使用后,中国海洋贸易效率与安全均将大幅提高。以中国援建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为例,该港运营权已于2013年交付中方,现已全面投入运营。这样,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船队可直接过境巴基斯坦,然后抵达中国。中国的海外石油运输路程预计将缩短85%[10],既节约时间和成本,又确保运输安全。随着“一路”战略的推进,与沿线国家港口合作必将成为中国保障海外贸易、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常态化举措。
岛礁开发与建设在“一路”战略中同样具有不可小觑的战略意义。这是因为,矗立在海洋中的岛礁是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成为远洋建港的最佳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的岛屿经过改建后,可作为临时海军基地,增强对周边海域的实际控制。自中菲黄岩岛事件发生后,中国日益重视对南海岛礁的建设与管理:从2014年起,中国重点对赤瓜岛、永暑岛、渚碧礁和美济礁等多个岛礁进行扩充,其中尤以赤瓜岛和永暑岛的扩建引人注目。上述岛礁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改变中国在南海所处的不利态势(拥有主权,但实际控制不够),在事实上强化了南海岛礁的主权归属,使我们掌握了南海问题的主动权,对美日菲越等国起到明显的威慑作用。岛礁开发和海外港口建设共同构成中国走向大洋深处的战略支柱,在保障“一路”战略顺利实施过程中有效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2.保证途经海域交通要道畅通是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基础。
当下,海上交通要道畅通需引起中国高度重视。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受中东乱局、中亚地区“三股势力”的影响,中国西部陆上交通要道的安全令人担忧,而海洋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以及安全性高等优势。二是目前中国能源、原材料等商品进出口绝大多数依靠海上运输,中国经济对黄海、东海和南海航线的依存度分别为62.3%、70.5%、85.7%。因此,未来海洋运输仍为中国经济的核心支柱。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途经马六甲海峡等多条海上交通要道,它们广泛分布于中国周边近海和远海之中。对中国近海交通要道的保护,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安全、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海洋地缘空间,实现对近海航线的有效控制。鉴于目前中国近海海域尤其是南海已形成多方势力参与的争端局面: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名频频进入南海炫耀武力,挤压中国近海战略空间;日本则推波助澜,屡屡与美联手共同从海上围堵中国;菲律宾等部分南海沿线国家充当美日制华的“马前卒”,将非法侵占中国的南海权益“合法化”——南海仲裁案。因此,加强互信互助、合作共赢的对话与协商,提高海军有效应对地区海上威胁的能力,是构建中国周边和平稳定的海洋地缘空间、实现中国近海交通要道畅通的根本保证。“一路”沿线远海交通要道的安全和航行自由同样意义重大。但需要注意的是,远海交通要道远离中国本土,对它的维护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沿线国家利益,所以对远海交通要道的绝对控制与排他性占有不具现实意义。相反,加强同沿线国家沟通,开诚布公地向各方阐明中国使用远海交通要道的目的,让有关国家认识到中国不会对它们的海上利益产生威胁;同时,坚持互利共赢原则,邀请沿线国家共同维护远海交通要道安全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方为明智之举,如中国海军赴亚丁湾执行国际护航任务的经验值得借鉴。
通过上述措施,“一路”沿线海上交通要道畅通得到有效保障,既为“一路”战略的成功推进奠定坚实基础,又能切实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一)筑牢海上战略互信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出台以来,部分西方媒体将其曲解为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虽然中国政府和学者多次澄清,不少国家仍心存疑虑,凸显了沿线国家与中国海上战略互信度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有关国家担心自身海洋利益和地区海洋秩序会因中国的进入而改变。为此,中国首先要主动向沿线国家解释“一路”战略的原则、规划、布局等具体内容,展示战略本身所包含的巨大机会和利益,淡化沿线国家的担忧;其次要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秉持近睦远交、重义轻利的理念,以实现互利共赢、带动沿线地区共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如此,才能筑牢与深化彼此间海上战略互信,为“一路”顺利推进奠定和平友好的政治基础,为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营造良好、融洽的氛围。
(二)有效应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投资风险
增强海上战略互信的同时,中国还需认真考虑“一路”战略的投资风险问题。根据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路”战略以海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对沿线国家、地区的投资为主要内容。从经济角度看,海上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回报周期较长。在“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国应当仔细考虑投入产出比,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确保自身合理利益,这也是在经济层面上对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除此之外,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复杂多变,语言文化、商业规则等与国内截然不同,我们要注意有关国家对中国进入当地开展经济合作的接纳程度。原因是“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缓慢,他们担心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中国商品与服务进入当地市场后冲击本国经济秩序。因此,相关国家极有可能会对“一路”战略产生抵触心理。
面对上述潜在风险,中国既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每一个项目和每一笔投资认真评估、科学规划;准确考察投资目标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确保投资有针对性;又要调动沿线国家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一路”经济合作中来。这样才能使“一路”战略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大幅降低,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更加顺畅。
(三)积极推动沿线海洋新秩序的构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要一个宏观秩序来维持其运转,对应到实践层面便是在“一路”沿线海域构建海洋新秩序。中国政府一再郑重声明:实施“一路”战略,不搞政治联盟,不插手地区事务,不会打破相关地区的地缘安全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地区海洋秩序来确保“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整体来看,当前中国周边海洋秩序仍为美国领导下的海洋旧秩序,名义上有周边各国共同参与,但多数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菲律宾充当美国“马前卒”,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引发南海争端升级便是典型。只要旧的海洋秩序存在,对抗思维便难以根除,沿线海域的和平稳定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一路”战略和中国海洋维权将承受巨大风险。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一路”沿线海域新秩序的构建,有了新的秩序,才能树立新的思维;有了新的思维,才能产生新的合作;有了新的合作,才能最终实现和谐共处、互利共赢。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新形势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又是维护与拓展中国海洋权益、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梦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刻认识二者间相互融合、共生共荣的关系,借“一路”战略之东风改善中国海洋维权现状,构建和平稳定的海洋环境,最终保障“一路”战略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1/ 15/c-118164235.htm.2013-11-15.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1/ 06/c70731-25989646.html.2014-11-06.
[3][6]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3/28/ c-1114793986-2.htm.2015-03-28.
[4]龚雯,田俊荣,王珂.新丝路:通向共同繁荣.人民网,2014-06-30.
[5]鞠海龙.中国海权战略参照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中国—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高官会通过合作线路图.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j/ 2014-01-17/5751726.shtml.2014-01-17.
[8]李克强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共同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并发表演讲.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21/c-126650635.htm.2014-06-21.
[9]中国将借国际港口合作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0/16/c-1112847963.htm.2014-10-16.
[10]瓜达尔港预计4月运营中国石油运输路程缩短85%.环球网:http://world.huanqiu.com/hot/2015-02/5736040.html.2015-02.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6)04-0063-06
2016-10-23
张中泽(1991— ),男,山西灵石人,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