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支点

2016-04-11 04:19孙宝华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理政治国价值观

孙宝华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山东 枣庄 277800)

新视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精神支点

孙宝华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山东 枣庄 277800)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内容丰富,思想深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贯穿其中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点。正确理解二者的内涵和特点,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治国理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支点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领导集体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在执政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诠释,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世界的思想智慧。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精神支点,深入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慧源泉。

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的哲学基础

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在总结人类认识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为指导,注重把握唯物史观规律,谋划战略布局,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基本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具体来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包括“国家发展的根本方向、奋斗目标、发展动力、工作中心和总布局、国防和祖国统一、外交、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等主要内容,是一个有思想内涵和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灵活运用于治国理政实践,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光辉典范,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其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中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善于运用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分析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如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整合提升;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思想,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思想的提升和深化。这与习近平主张的“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就是用唯物辩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领导水平”[2]是高度一致的。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厚的历史土壤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深厚土壤,同时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风尚等都为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有益启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风尚。首先,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意思是强调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理念,都反映出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关注民生的重要思想,这也是民本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升华。“以人民为主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坚决克服脱离群众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另外,中华文化蕴含着深厚的道德责任感,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重视个人修养以及知行合一的责任感,以建设公平、公正的社会。这种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在治国理政思想中都有集中体现,治国理政的精神内核与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丰厚底蕴是分不开的。

(三)以中国精神为鲜明的时代品格

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个国家也需要有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国家精神积淀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国家建设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灵魂,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引擎,是中国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依托和精神支撑,对于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4]。

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总结和光大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深刻阐释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时代精神,从整体上建构了中国精神。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展示了党中央的治国理念和执政方略,浸透了支撑国家凝心聚力、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综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内政和外交等内容,体现了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除此之外,“以人为本”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宗旨和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深入人心。“与时俱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体现。“民主法治”精神体现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要求。“和平发展”精神反映了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精神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高度融汇,体现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内在要求,表征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精神信仰的现实形态。”[5]这些精神发展于现代化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彰显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这些体现时代发展进步的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也是高度一致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通过三个层次的表述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及价值追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规范的完美统一,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特征、本质要求和理想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诸多共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为我国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价值认同和精神支撑,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统领下的“人的解放”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阐释,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的凝练,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基础上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人的解放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首先关注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对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作出科学阐释。

马克思主义提出的“全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说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恩格斯指出,“我们谈的是为了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6]。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7]。只有赋予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人才能从自然界、自身世界和人类社会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并最终成为自然界、自身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对其内涵进行深化和拓展,使其上升为真正属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二)体现改革创新精神基础上的发展目标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揭示。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动力之源。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的转型时期,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愈发频繁,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国际社会最强大的行为主体,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民族国家利益、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等。”[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提升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社会健康稳步发展的保障,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所在。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符合各族人民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愿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理性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这三个层面的价值理念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三者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每个层面都是缺一不可的。

(三)体现人文化成理念引导下的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兼具科学与人文相统一、世界与民族相统一、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优秀核心价值观,是经过吸收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并且根据新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和谐”就直接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连接点,充分彰显了中华美德的生命力。“和谐”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与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和”一脉相承。“和”是中华伦理价值中一个很早就有的概念。董仲舒提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9]“天地和生”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准则。宋太祖建隆二年下禁采捕诏,“令民二月至九月无得采捕虫鱼,弹射飞鸟,有司岁申明之”[10],这体现了尊重节律、人与自然的和谐。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人和”是保障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规范或行为准则,更是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保持崇高的道德风尚。公民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仅顺应时代要求,也是确保公民道德建设深入有效的思想保障。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基本准则。爱国主义所提倡的一切有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助于国家繁盛、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自己辛勤劳作创造幸福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团结凝聚的思想基础和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与“家”、“民”与“族”融为国家民族,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民族的奋斗统一起来,贯穿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要求。

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引领作用

(一)信念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并对中国特色的本质内涵予以阐释。“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2]。同时,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又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

价值观问题是一个社会最为深刻的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中国现实土壤和历史传统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源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们自觉自愿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起着重要引领作用,提高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对于治好国理好政具有重要意义。

(二)精神支撑,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斯·韦伯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一事业并维系这一事业成败的无形的文化精神”[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的表达。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也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建设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爱国主义精神鼓舞着中国共产党、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怀天下,为之共同努力。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追求饥者一饱、渴者一饮,以小私有者为自足的民族,而是一个知天知人,彰大理,循大变,无往不通的民族,是经纶万物,驾驭群品,与造化同功,创造圣德伟业的民族。”[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认同,始终是能够鼓舞人心、凝聚起亿万人民智慧的价值理想。它为我们描绘了国家、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和愿景,有助于实现国家、社会、个人价值追求的有机统一,对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美好蓝图和愿景努力奋斗提供了重要精神支撑。

(三)价值依归,促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彰显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追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实现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梦想。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多元化、社会法治化是国家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基本主张。这一主张与“四个全面”的宗旨如出一辙。“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15]。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国家哲学,是国家软实力的灵魂。它对“四个全面”有着深刻的价值引领作用。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四个全面”首要的价值理想。随着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党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自觉适应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崭新部署。同时,伴随当前各种思想观念的交织与碰撞,不少人出现了理想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下培植公民精神家园的时代体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整合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特别是针对社会上各种消极思想和价值取向,树立积极健康的思想标杆,推动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凝聚人心,通过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辐射作用,让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共同目标和理想,为建设社会主义共同家园和实现个人美好理想而奋斗。“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点和重要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具体化,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作用,一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融入每一个“全面”之中,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统领作用,同时,也要把每一个“全面”作为平台,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视角,促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综上所述,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要求,其形成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对于治国理政思想起着重要的感召作用、凝聚作用和引导作用。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国理政中的精神支点作用,使之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1]李君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N].北京日报,2016-01-08.

[2]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179-187.

[3]尚书·礼记

[4]王泽应.论中国精神对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J].齐鲁学刊,2014(3).

[5]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2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56.

[8]钟明华,黄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9]春秋繁露.

[10]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11]孟子·公孙丑下.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10.

[1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

[14]司马云杰.中国文化精神的现代使命[M].山西出版集团,2008.

[1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共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N].人民日报,2015-02-03.

(责任编辑 王怡敏)

D616

A

1008-9012(2016)04-0058-05

2016-10-28

孙宝华(1977— ),男,山东临沂人,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副教授,从事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建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理政治国价值观
排列问题中的顺序处理
我的价值观
巍治国艺术作品欣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怎么学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신시대
“四个全面”:党治国理政的哲学遵循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