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
西藏藏族中学生汉语拼音偏误分析
◆李惠
摘要:本文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并通过汉藏语音的比较探寻藏族学生在声韵调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以期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水平。
关键词:藏族学生;汉语拼音;偏误分析;对策
目前,西藏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藏汉双语教学模式。西藏的汉语教学由来已久,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1](35)而在西藏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是从和平解放之后才开始的。虽然西藏的汉语教学历史悠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西藏的汉语教学水平还不是很高,不论在语音、词汇、语法还是以及实际运用当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只就西藏藏族中学生在语音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的设计
2015年8月,笔者赴西藏日喀则市进行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5)班的6名学生,全部为藏族。本次调查共涉及两方面,调查表第一部分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学习汉语拼音的时间、教授拼音的老师的民族及学历、普通话是否标准等信息。调查表第二部分以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2](116-137)中《同音字表》为依据,挑选1076个常用字,拟通过对这些字音的调查发现藏族中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被试的背景
表1被试的基本情况表(N=6)
说明:(1)本次选取的调查对象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普通高中,校内学生全部为藏族,调查对象所处环境民族成分单一,与此相应的语言环境也比较单一。(2)所调查6名学生全部为高二(5)班学生,理科。学习理科的学生相对于文科班学生,语言敏感性相对较差,所以理科班的学生更能还原汉语拼音发音时的问题所在,更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3)所选取6名对象分别来自东部县、西部县和市区,不同的地区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情况、学生基础教育、接受情况、在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所选取6名对象可以代表其所在地区学生的发音情况,有利于调查的全面性。
通过对被试的调查,发现错误发音占所列例字的比例如下:
表2各学生发音错误占所列例字的比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所有学生的发音都出现了错误,比例在30%至40%之间。
(一)声母方面
1.送气与不送气音的混淆
表3发音时出现错误的情况表
送气与不送气音的混淆出现在所有被试中,大部分错误读音是被调查者对所列例字不能完全辨识,即没有完全牢固掌握例字的正确读音,只靠猜测去读例字的某一部分或与例字形近字的读音,这是造成送气与不送气音错误的最主要原因。
2.舌尖音和舌面前音以及边音混淆
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汉藏语的发音差别引起的。汉语和藏语同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有同源关系,但是藏汉两个民族在长期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发音习惯。所以当藏族学生,尤其是牢固掌握本民族的发音基础的学生学习汉语时,会不自觉地受到本民族发音基础的限制。比如,“刘、兰、卵”被错误发音为[niou]、[nan]、[nuan]。
3.双唇音和唇齿音的混淆
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是藏语中没有唇齿清擦音[f],所以学生在发音时,就趋向于用自己母语中有的双唇音[p]来替代。“每个民族的语言都有它自己的语音特征。一般来说,每个人只对自己的母语里有区别意义的音位特别敏感并容易分辨、容易发出,而对本民族语言中没有的音位则很难发准。于是在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便会忽略目的语某些音位中的一个或数个区别特征,把目的语的音位与其母语的音位等同起来,并按照其母语的发音模式去发目的语的音位。”[1](75)
4.喉音与舌面后音混淆
原因在于藏语中没有舌面后音h[x],却有一个与之相似的喉音[h]。[x][h]都为清擦音,但二者的发音部位不同,前者为舌面音,后者喉音。所以,学生在发音时会用母语中的[h]音来代替汉语拼音中的舌面后音h[x],从而造成发音时舌位靠后而发音不准的问题。
(二)韵母方面
1.韵尾的增加
复元音[ia]变为三合元音[iaŋ]。比如,“俩”被发成[liaŋ]。这种错误在调查的6名学生中,全部都存在,原因在于藏语日喀则话中没有复韵母ia却有iaŋ,比如kiaŋ132](上面)tiaŋ53](顶,上)[3](26-27),学生发音时会不自觉地用母语已有的音来代替从而造成发音的不准确。此外,还有可能是受到字形本身的干扰,学生认字只认半边,所以发音不准。
2.介音的脱落
在发音时由于受到母语发音习惯的影响,韵母变得短促而发生脱落的现象。例如,[uo]介音脱落变为[o],“裸、妥”发音为[lo]、[to]等。除了[u]介音的脱落,[i]介音的脱落也是很普遍的,比如“边、面”,学生大都发成[pan]、[man]。
3.[u]的前化
[u]变为[y]。比如:“卢”和“吕”这两个字的发音在藏族学生的发音中是没有区别的或者说区别很小。这不仅是因为[u]和[y]这两个韵母都是高、圆唇音,不同仅在于舌位的前后,同时还由于藏语的后加字在发音时会使[u]变为[y],这是藏语特有而与汉语有着很大区别的音变现象,学生在发音时统一用[y]来替代,也是受到干扰而出现的发音不准的现象。在藏语当中,受后加字的影响,很多韵母本身的读音会发生改变,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过程中也会受到影响,自然地套用母语的发音习惯。
4.韵尾n[n]的齿间化
普通话中的前鼻音韵母的韵尾n[n],被试学生常将其齿间化,舌位较低。比如汉语拼音中的韵母en,被试学生在发音时,通常会在发音结束时,舌头自然地往前伸,造成发音的舌尖化,从而造成发音不准确,被试的6名学生都出现这种错误在。藏语有十个后加字,分别是,这些后加字加在基字之后用以区别读音和意义,藏族学生在发音时,会受母语发音习惯的干扰,把这些加后加字的发音习惯带到到汉语拼音的学习之中。
(三)声调方面
表4藏汉声调比较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藏汉两种语言的声调系统在其内部是泾渭分明的,但在两种语言之间却是有差异也有共同点的。
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主要存在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为“语言迁移”所致。藏语和汉语在发音上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的存在,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母语环境中,说惯了藏语,再学习第二种语言,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把母语的发音习惯迁移到汉语拼音的学习当中,当母语中有汉语的某个音时,会对学习汉语造成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母语的正迁移,比如两种语言都有的声母[k]、[kh]、[p]、[ph]、[t]、[th],韵母[a]、[i]、[u]、[e]、[o]等等,藏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母语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对汉语拼音的学习;相反,当母语中没有汉语的某个音时,会对汉语学习造成消极的阻碍作用,形成母语的负迁移,比如藏语中没有的声母[f]、韵母[ɚ]等,藏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用藏语相似的音来发汉语拼音的音,这是造成发音不准确的最根本原因。
此外,造成藏族学生汉语拼音偏误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1)受到教授汉语拼音教师自身的影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素质决定教育质量,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调查的6名学生中,有5名学生表示教他们汉语拼音的老师普通话不是很标准,这些普通话不是很标准的老师,再把不标准的普通话教给学生,不断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后果显而易见,就是学生在发音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2)地域差别的影响。在调查中发现,日喀则市的学生,在发音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少于东部县,出现问题最多的西部县,这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情况是相对应的。市区的学生从幼儿园就学习汉语拼音,周围环境也有利于普通话的学习,东部县的学生大都从一年级开始学习汉语拼音,而西部县多为农牧区,有的学生上四五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底子相对薄弱。
(一)把握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找准拼音教学的重难点。如藏语中没有的声、韵、调是拼音教学的重点,比如唇齿音[f]、复韵母[ia]、上声214调等。与藏语相近却不相同的是拼音教学的难点,如藏语中的喉音[h]与汉语拼音中的舌面后音h[x]很近似,都是清擦音,但发音部位却不同。找准重难点,教学进行区别反复练习,效果会很好。
(二)掌握发音技巧
针对上文调查学生在声母方面的错误,在具体教学中,首先应该不断加强形近字的训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练习中,找准汉字发音规律,区分形近字;其次,应该让学生掌握不同声母的发音特点,比如送气与不送气的区别,其关键是发音时口腔呼出气流的强弱之别。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示范气流的强与弱,让学生体会送气与不送气的具体差异,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发音。舌尖音和舌面前音以及边音的区别重点在于发音部位的不同,通过模拟舌头的位置,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发音时舌头应该放在什么位置才能准确发音。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把双唇音变为唇齿音,用下唇内侧主动接近上齿,形成狭窄的缝隙,气流从肺部发出,经窄缝受到阻碍、摩擦而发出的音就是唇齿音。
韵母方面,针对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复韵母,为学生讲解汉语拼音复韵母的发音特点。复韵母“是从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快速向另一个元音的发音状况过渡,舌位的高低前后、口腔的开闭、唇形的圆展,都是逐渐变动的,不是突变的、跳动的,中间应该有一串过渡音;同时气流不中断,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发的音围绕一个中心形成一个整体。”比如发音ia、ua时,[i][u]发音轻而短,只表示发音的起始,一开始就要快速滑向后一个音;而ai、ei在发音时却恰恰相反,[a][e]发音响亮而后一个音发音轻短,这些发音技巧一定要让学生慢慢感知并通过不断练习来加强。复韵母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注意汉语复元音的主次性特点,a、o、e、i、u、ü的顺序是从主到次的,找准每个复韵母的主要元音,主要元音发音最响亮,但由于受到韵头或韵尾的影响,开口度、舌位的高低、唇形的圆展都会有变化,这样才能表现出复韵母发音的过渡性。
声调方面,应通过藏汉双语声调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声调的区别,积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掌握五度标记法的读音,这样才能发出准确的音来。比如“没”和“美”、“强”和“抢”,学生在发音这两组字的声调时是没有区别的,都会读成[mei132][iaŋ132]或者[mei35][iaŋ35]。教学时,老师要具体讲解五度标记法及其音高值,通过对不同调类的反复发音让学生理解汉语四个调值音高的不同从而掌握正确的发音技巧。
(三)运用教学手段
首先,从语言本体方面进行研究,对汉藏双语进行对比是最根本的手段。藏语和汉语是亲属语言,这是藏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相似的部分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教学中要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对其中相同、相似和不同的部分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其次,文化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方面。语言是文化的承载,第二语言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讲解,同时也应该是对第二语言所蕴含文化潜移默化的传授,只有从心理上接受第二语言的文化,第二语言的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教师应该持一种健康、公平的文化观。以汉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没有优劣之分,学生在接受汉文化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会明白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是不同文化的映射,从而在心理上对汉语的学习产生亲切感并促进对汉语的学习。
最后,传统教学手段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能摒弃。语音的教学是非常枯燥的,所以要尽可能多地运用丰富的辅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比如,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媒体等电化教育引入课堂。此外,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汉语拼音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汉藏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两种语言的差异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适应汉语的发音习惯,从而为汉语文学习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对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的调查非常有收获。可以肯定双语教学是符合整个西藏教育发展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模式。调查中发现藏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以便于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效率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此外,本调查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被试学生人数较少,调查结果的分析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对藏族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反映还不够全面。
参考文献:
[1]林秀艳.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增订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格桑居冕,格桑央京.藏语方言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李永斌.语言和谐背景下西藏的汉语习得和使用[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3.
※本文系“藏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问题及应对策略”项目(项目号:YG-201514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作者系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张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