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亮张淼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张广亮张淼
摘要:通过对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该学科建设的本科教育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不突出、研究方向分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脱离实际等问题;在分析以上问题成因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路,形成科学的学科架构;凝练研究方向,以行动取向为基本研究导向;优化队伍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科发展统筹整合资源,发挥平台建设内驱力等解决问题的思路是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困境;出路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1]自西藏大学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由“思想规范”到“科学”到“专业”,再到成立独立二级学科。由于学科形态的变迁和学科建设的发展经历的时间较短,对于关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还缺乏足够时间的积淀,因此,在推进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认真梳理。为进一步探索、明晰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学科定位和出路。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仅有1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两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6个研究方向(见表1),学科建设依托于思想政治教学部。该学部主要职责是统一管理全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承担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
表1西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二级学科授权表
(一)教师队伍的总量与结构
根据2015年10月统计数据,西藏大学思想政治教学部现有教师25名,专任教师20人。专兼职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4人,其中博士3人,在读博士2人。高级职称6人,讲师17人,教师中1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次获得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1人次获得自治区学科带头人与特殊津贴,1人次获得自治区五个一批理论人才。由于本身师资质量和数量上的匮乏,2015年开始筹建教学团队,其中获批1个扶持资金10万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
(二)教学与科研状况
近年来随着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调整与改革,全校研究生、本专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教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工作都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部的教师负责,相当一部分教师工作量处于超负荷状态。教学效果多数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存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重视不够,二是部分教师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学团队,在教材、课程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也做了一定的努力,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宗教文化观教育概论》(2004、2009、2013、2015)2007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随着博士二级学科授权点的获批,2014年招收了第1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完成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阶段目标,为西藏大学思想政治学科建设提供了相应的理论研究基础。但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终难有突出特色和实质性突破。那么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新的突破口在哪?从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现状来看,笔者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尚未形成合理的学科建设的模式,还处于学科建设萌芽时期,且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实现建成有特有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并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建设举措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因此,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在学科建设的长途中任重而道远。
西藏地域环境的特殊性为本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的一个广阔的舞台,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区域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未来西藏大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必须充分利用这个舞台和条件,促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该区域繁荣发展。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首先是以专业建设为起点,这有助于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特色和优势,但由于建设时间短,基础薄弱,就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情况来说,必须解决以下基本问题。
(一)学科建设基础的本科教育的局限
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在学科建设中这部分起了一定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的相关人员。因此,良好的本科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奠定基石。反观,西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设定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等工作。并未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人才——本科生培养列为学科建设的行列。由于西藏大学本身地理环境的局限,区外思想政治教育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引进或调入较困难,自身本科教育的缺失,制约了该学科的发展步伐,也阻碍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的形成。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把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大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写。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编写了《马克思主义祖国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四次,内容的实效性并未有所改进,教材本身的封闭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制约学生对现实重大思想问题的关切,削弱了学生在学科建设过程中问题意识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能力。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重点不突出、研究方向分散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研产出、社会服务功能、人才队伍力量、国际交流活动各个环节表现的效度和成果力量皆较薄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在校人数29人(其中1个博士)数量相对较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和载体,没有人的学科建设就如空中楼阁,只有学科建设各个环节表现良好,学科建设方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因此多层面、多视角的建设任务要同时展开。
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本单位的学科基础、学者们自身的研究状况,不同的学科点可以依据不同的研究特色来确定本学科研究重点,更由于各个研究机构和高校学科积淀情况不同,研究的视角、形成的研究特色有一定差异性。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立足于西藏实际,申报了两个二级学科授权点(见表2),但从学科授权点的研究内容来看,研究特色还是不够凝练。
表2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两个二级学科授权目录表
可以说,一个独立学科的内涵的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规定者其研究特色的固定性,当然从事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者必然有其共同遵循的原则。脱离事物共性的个性,就失去了事物的必然属性。[2]因此,一个学科、专业的研究特色的确定若不顾学科、专业属性的要求设置研究方向,这样的方向一多就会改变学科本身的属性。如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仅根据本单位现有队伍的知识结构设置研究方向(见表2),设置诸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民族政策与民族工作并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方向。少年儿童基本理论与实践、少年儿童组织管理队伍建设、少年儿童思想意识教育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学科研究对象范围存在弥散性,学科边界变得模糊。势必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后不追本溯源,只会变成我们学科建设的悲哀。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脱离实际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然而,从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及其研究实际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日趋向专业化、专门化发展,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育和研究领域并未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相融合。相反,通过观察发现,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似乎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师专注于理论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视不够,教学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忽视理论成果指导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学科建设举步维艰。
通过对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现状和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厘清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思路,形成符合实际的学科架构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立足区域发展实践,并结合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行动取向来展开研究,最终凝练研究方向;再者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形成学科特色,建立良好声誉,提高学生的质量和吸纳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学科建设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科建设循环圈。最后,加强平台建设,整合资源是形成学科建设内驱力,以上各方面紧密结合便能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源动力,寻找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路。
(一)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路,形成科学的学科架构
厘清学科建设思路,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导向。其一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三阶段的学科层级体系。培养具有较完备学科知识储备的专业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范围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思想政治理论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比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实追踪研究等。[3]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着眼于地区实际和自身研究基础,实现一级学科的授权资格,并在此基础上凝练出2 到3个符合西藏自治区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打好二级学科建设基础,争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授权,为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更宽广的舞台。
科学研究是现代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是在学科发展各种各样的路径中,最基本的发展路径。因此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也必须遵循此发展路径,因为只有良好科学研究基础才能够促使学科建设的发展。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形成依托科学研究的一种共同的规范的学科架构。
(二)凝练研究方向,以行动取向为基本研究取向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立足于地区的实际,基于自身学科基础,凝练出2到3个符合西藏自治区发展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向。扩张学位点规模,延展研究方向,增设人才培养层次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应然之举,但前提必须以学科的规范发展为准则。[4]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具有理论性学科,但其并不是一种脱离实际的纯粹理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偏向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意义便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人的基本思想层面的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应关注以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为研究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行动取向的研究,要求理论与实际结合,在实践逐渐形成理论、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的过程。从正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中挖掘研究和思考的领域。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理论体系的发展、实践工作的推行和研究领域的扩展。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该很好地切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特色,改变目前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向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一种更合理的研究视角。[5]
(三)优化队伍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科发展
以教师发展为本,促进学科发展。“以人为本,促进学科发展”是未来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思路的主旋律。在针对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学习交流,应制定好相应的教师提升发展方案,完善教师利益保障机制,由于西部高校的特殊性,应实施较优惠的人才引进和后续人事保障制度。
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科发展。着力提升人才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促进学科建设意义非常重大。鉴于西部所处的特殊的外部环境,西部地方高校将面临着更大的生存与发展危机,所以,如果不主动提高办学质量,西部地方高校不仅不能吸引良好生源,人才队伍也难以稳定。因此,高度重视研究生培养质量,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关键环节,学部应像重视教师工作那样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大对学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
(四)统筹整合资源,发挥平台建设内驱力
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重要的基础条件,良好的平台积淀,能起到吸引高水平人才,学科资源,高水平研究项目的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部,应充分利用学校共享资源和共享机制,使各种资源“为我所用”。同时,除在利用有形资源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应特别关注对无形资源使用,融入其它学科之间形成交叉学科,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整合统筹学部资源有限的资源,吸收外部合作,建立研究中心、实验室、研究基地,形成学科吸引力,发挥平台建设内驱力,形成与制度创新外趋力合力的共同推动力。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平台、队伍以及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尚存在更多的问题。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需从西部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从高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依托现有学科,改造、重组形成特色学科,积极发展优势研究方向,立足西部、面向地方思想建设需求,通过建立的稳定良好师资队伍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增强该学科人才和资金的吸纳能力,提高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水平,从而带动西藏自治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2005[EB/OL].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834/201002/xxgk_82753.html.
[2]冠清杰.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一”与“多”[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导刊,2009(1):50-53.
[3]刘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38-46.
[4]李伟,平章起.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为契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基于全国20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1):8-12.
[5]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问题与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1-14.
※本文为西藏大学2015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16)、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社会转型期藏族大学生宗教价值观研究”(EEA140386)和西藏大学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研究生处
责任编辑:吝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