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付胜军
西藏高校学生践行孝文化调查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
◆李蓉付胜军
摘要: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与传统美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西藏大学为例,对目前大学生践行孝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分析论证,既反映了大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实际状况,又比较分析了汉藏学生践行孝文化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使孝文化在我区高校学生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西藏高校学生;孝文化;调查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与传统美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孝文化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即父母慈爱、子女孝顺,所体现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双向要求。著名文化学者张岱年曾说:“孝文化在维系家庭、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形成的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即家庭关系,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研究和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践行孝文化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与美德的自豪感,进而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和巩固与维护民族团结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那样:“既要注意弘扬藏族传统的优秀文化,也要注意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传统的优秀文化同现代文化成果结合起来,以利于西藏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为此,作为西藏大学的一个学生科研团队,我们以本校学生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并提出改进的对策与措施。本文的数据来源主要依靠的是所发放的有效调查问卷170份,其中汉族大学生问卷59份,藏族大学生问卷111份。
从表一可知,大学生对践行孝文化有较高的理解与认同度,大多数学生能正确认识践行孝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延续传承了上千年,具有它的普世价值和意义,因而汉藏学生对“孝文化”的熟识程度均在60%以上,表明这一词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普及度和认可度,但联系到中华传统美德中对“孝道”的倡导与践行是从小到大、“由始而终”的,这一比例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必要。与之相对应的,在大学生了解、接受和践行孝文化的途径中,家庭教育占了最重要的位置,其次才是学校、社会和网络电视媒体的宣传、教育,这说明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孝道”思想观念的灌输和教育上做了一些努力,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一个可多选的选项,如此低的比例说明学校所开展的孝文化教育还远远不够。此外,当下社会营造孝文化的氛围、引导人们践行孝文化的不足,以及网络电视媒体在这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限等问题,也应该引起包括职能部门和学校在内的教育机构的关注和重视。在对当代大学生有必要提倡践行孝文化的原因选择中,基于父母之恩的回报、社会的基本道德、解决养老、纯化社会风气的考量占了非常大的比重,相反,尽管有一些学生认为孝道思想是封建迂腐思想,会扼杀独立意识和导致家长专制而反对提倡践行孝文化,但所占比例并不大,这说明只要剔除掉传统孝道思想中不合情理或腐朽落后的部分,在西藏高校大力弘扬和传承孝文化还是有很深厚的思想基础的。
表一 大学生对践行孝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大学生的“孝道思想观”
表二 大学生的“孝道思想观”
表二显示,绝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孝道”观念,有自己的理性分析与判断,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但部分学生也存在受一些愚昧落后的孝亲观念影响的迹象。
对践行孝文化的理解由高到低主要是:尊敬父母、奉养父母、顺从父母,体现出民族地区汉藏大学生的“孝道观”与中华传统“孝道观”注重“敬亲”、“养亲”、“顺亲”是一致的。就传统孝道观强调的“父慈子孝”而言,67.8%的汉族学生和70.3%的藏族学生能注意到父辈与子辈双方均等的责任与义务,表现出对这一问题的理性看法和对父辈慈爱的要求,但同时也有27.1%的汉族学生和29.7%的藏族学生选择抛开父慈与否勿论,只强调“子孝为先”,淡化了自身个体需求和对父母的要求,这必然会导致在家庭生活中对父母的意愿、意志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盲从心理。值得注意的是,有5.1%的汉族学生选择了“无所谓父慈子孝,本来沟通就很少”,而藏族家长与学生中并无这一现象,这说明极少部分汉族家庭在亲情观念和父(母)子关系上较为淡薄,感情联系不太紧密,而实践证明,家庭孝亲观念淡薄不但会阻碍大学生对父母“尽孝”和“行孝”,对于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同学关系也是不利的。
从调查中看,一些封建、落后、愚昧的孝亲观在某些大学生中还有一定的“市场”,如有6.8%的汉族学生对践行孝文化的理解是“传宗接代”,以此同时,“生男孩延续香火”的想法汉族学生占了28.8%,藏族学生也占了18.1%。比较汉藏学生所占的不同比例,藏族学生明显低于汉族学生,这种差异应该是与汉藏两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紧密相关的。
此外,为考察孝文化的践行是否应依照法律、法规进行,我们设定了“如何对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父母将不孝子女送上法庭的事情”这一问题,结果表明汉藏学生分歧较大,有一半左右的汉族学生赞成,但仅有24.3%的藏族学生表示赞成,相反,表示中立和反对的汉藏学生比例都不小,这说明学生、特别是藏族学生对将不孝子女送上法庭的认可度不高。虽然我们并没有同时设置一个反向的问题,即“如果父母不尽责任和义务,子女是否应将父母送上法庭”,但相信经过上一个问题的考察,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了。这些都说明在藏族地区“为亲者讳”、亲属之间靠人情解决问题和避免公堂相见等传统思想还较为根深蒂固,这种在践行孝文化中法治观念淡薄、不靠法律靠人情的思想观念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育和引导加以改进。
(三)大学生践行孝文化的表现
Réhahn目前正在进行《宝贵遗产》拍摄项目,专门拍摄越南的54个少数民族。迄今为止,他已经拍摄了49个民族,并计划在2018年拍摄更多民族。
表三大学生践行孝文化的表现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遵行“孝道”的要求,尊老敬老,并采取了较为稳妥有效的方式,但部分学生也存在重理论、轻实际,或实际践行能力薄弱和不足的问题。
理解认同中华传统孝文化的关键还在于身体力行、付诸于实践。对在校期间如何表现才是对父母“尽孝”和“行孝”,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给出了他们正确的回答,很少有学生认为只要不被学校开除,就可以不思进取、任意妄为、自行其是。“顺亲”作为孝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儒家思想和藏族孝道观中多有体现。在当今社会,顺亲应表现为理性地遵从父母的意见,而不是盲目服从、顺从,接受父母不合理的意见和要求,更不是无理由地反对或视若无睹。对这一问题,汉藏学生“视情况而定”的选择比例都很高,没有反对和不理不睬的,表明他们不但能理性对待父母的意愿、意志,而且在态度上也懂得对父母尊重、和顺,但同时部分藏族学生却表现出了较为强烈的顺从意识。谏亲是指父母在犯错或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子女不盲从、不放任,而是尽力规劝、说服父母。调查中,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努力使父母接受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说明大学生能理性对待父母的言行,尽量去纠正父母的偏差与错误,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通过与父母沟通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逐渐增强。但与“顺亲”观念的调查相一致,仍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明知父母不对,依然表示要“接受他们的观点”,盲从、顺从、放任的心理表现得较为明显。这些表现在“顺亲”和“谏亲”上的“愚孝”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应该在实践中得到纠正。
(四)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改革的态度
表四 大学生对传统孝文化改革的态度
表四中显示,大多数学生主张对传统孝文化进行“温和渐进式”改革,希望更多地融入现代的、进步的思想和意识,对比这一选项汉藏学生的比例,藏族学生要远远高于汉族学生,我们认为,这应该是由于汉族地区在践行孝文化中,不论主客观上,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而藏族地区的这种改变则相对较小、较为迟缓的缘故。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认可对传统的孝道思想“大改特改”,或“要强化年轻人的个体意识”,我们认为这反映了高校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性思考,因为在当今社会践行孝文化的过程中,有些人不但超越和背离了原有的传统的“孝道观”,还做出了诸如辱骂、殴打、“啃老”,或其他极端自私自利、对父母不管不顾的不孝顺行为,而一些子女的这些所作所为正是打着“个性解放”、“个性自由”或“追求平等”等口号进行的。大概也正是基于同样的原因,有相当多数量的学生不认为传统的孝悌文化需要改革,而是主张继续坚持就好,这些调查结论对于有关教育机构如何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培养其正确的孝道思想观和言行是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的。
(一)高度重视孝文化建设,使藏汉大学生相互借鉴学习,以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并进一步营造平安和谐、团结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
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民族的总称,是在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民族集合体,中华文化则是指中国境内这些民族(即当今56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汉、藏两民族文化体量大、门类多、内容极其丰富浩繁,既表现出鲜明的特征与个性,也有诸多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在伦理孝道文化上也同样如此。西藏地方高校大学生肩负着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及开发建设边疆的历史责任,因而在推崇、发扬、践行孝文化上,应加强交流互动与学习借鉴,在增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的同时,通过强化“孝悌”这一基本的家庭伦理孝道观,进一步培养学生仁心、仁爱、友善、团结和家国情怀等内在的道德情感因子,更好地构建健康有序的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团结友爱、亲善和睦的大学生人际关系。为此,西藏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孝文化建设,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引入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并通过搭建多种平台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学习,同时,将践行孝文化的状况纳入学生德育考核,作为选拔任用学生干部、评奖评优、减免学费的依据,为进一步推动高校孝文化的践行打下基础。
(二)拓宽教育途径,丰富教育手段,强化孝文化教育力度,提升学生践行孝文化的能力。
校园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人格品性的“培育所”。从调查数据上看,西藏高校学生通过校园接受孝文化教育引导还很不够,学校所举办的孝文化活动也远远起不到推动学生广泛实践的作用。为此,学校应强化孝文化教育的力度,除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适当增加有关孝文化的内容外,还应通过举办讲座、讨论会、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引导教育。针对许多学生践行孝文化只“停留在嘴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这一情况,应多从激发学生的孝心和提倡“知行合一”入手加以改善,除要求学生经常与家人保持沟通联络之外,还可以通过中秋节寄家书、父母生日送祝福、寒暑假回家给家人送礼物等方式,增进学生与家人的亲密感情,督促学生行“孝礼”、尽“孝道”。此外,对于有些学生在践行孝文化中帮助父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学校还应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学生养成爱整洁、爱劳动的习惯和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性,这样才能真正帮父母做事、为父母解忧。
(三)在孝文化建设中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剔除其不合理成分,引导西藏高校大学生树立、践行与现代意识和法制观念相一致的孝道思想观。
传统孝悌文化的精华和合理部分是中华民族优良家庭伦理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的团结与文明进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发扬,但传统孝文化中还有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部分和深受封建腐朽落后思想影响的一些内容,仍残留在当今社会,对年轻人的思想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不少学生还存在对父母的盲从心理和愚孝行为,还有些学生则忽视或不认同将法律手段引入到中国社会践行孝文化的实践中来,这些无不说明,学生的孝道思想观中还有不少模糊的和不正确的认识,要端正他们的孝道思想观,特别是引导他们树立起与现代意识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相一致的孝道思想观,任重而道远。所以,学校无论是开办孝文化课程,还是举办演讲、辩论、征文等孝文化教育活动都应注意对传统孝悌思想“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并紧密联系当前实际,将自由、平等、独立、文明、法制等现代意识引入到对学生的孝文化教育中,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既亲密和谐、又宽松自由的新型亲子关系,使中国传统的孝悌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焕发新生。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项目”《西藏高校学生践行孝文化现状的调查研究——以西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4QC001)的主要成果。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