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是美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风民俗

2016-04-10 16:18林金鸾福建省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
少儿美术 2016年8期
关键词:民风民俗家乡

■文/林金鸾 福建省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

民风民俗是美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浅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民风民俗

■文/林金鸾 福建省武平县平川中心学校

民风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风民俗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带有民风民俗特色的美术教育活动也最直观、最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校美术教育添加了活力。探索民风民俗与美术教育活动的结合,既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需要,又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美术 课程 改革 民风民俗

《美术新课标》(2011版)最后一段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农村、边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以前教师只注重教学,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从课程的层面上认识自己从事的工作,所以就没有关注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不再只是教法学法的问题,而是课程的改革,包含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目前我们美术课程的编写均以少数专家为开发主体,课程资源少,教法单一,丰富性和适宜性体现不出来,学生个体差异未得以充分体现。民风民俗贯穿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老百姓情感的载体。作为农村学校,有着丰富的民风民俗资源,如果一味地按照全省统一的美术课程进行教学,必然体现不出特色。因此,贯彻落实新课标,把当地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资源纳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实现对教科书的补充,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美术课程是一线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在校园环境创设中渗透民风民俗,让学生耳濡目染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生活、学习的活动范围,不仅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还会对学生的智力、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并把环境创设看作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墙饰作为环境陈设的主要内容,能从情感情绪上带给学生愉悦感。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先让孩子们开展社会调查,向老师、家长、长辈们了解本地的民风民俗,搜集相关图片、故事、实物,然后把收集的名人轶事、风俗习惯、儿歌、故事等以文字或绘画的形式作为墙饰的重要内容,张贴在学校宣传栏、班级走廊、教室等的墙面上,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观园。在美术兴趣班、学习园地等地方为学生开辟专门的角落,在班级创设活动角,让学生在活动角中听故事、绘画、查看资料等。活动角还展示了学生和家长收集到的民风民俗相关物品,自制的弹弓、毽子、高跷、风车、马灯等五花八门的手工作品,让学生通过环境和游戏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民风民俗,让学生目治手营

经实践证明,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人物和事物充满了更为深厚的感情,民风民俗与美术教学有机融合使我们的美术课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生机,师生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将博大精深的民风民俗与当代美术教学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营造一种和谐有韵律的、生态式平衡发展的美术课堂教学情景,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快乐成长。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对当地民风民俗美术资源如何解读,如何判断,如何利用和设计,必定通过特定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环节、方法和手段,加以合理运用,让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一种使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脉络,使传统文化在点滴中得以传承。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活态的民风民俗并将其精髓与新课标所倡导的开发课程资源等有关新理念相结合,探索有益于学生快乐成长的、新型的美术教育,从而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加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在小学美术教学各个学段的教学设计环节中,有意识地把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民风民俗,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如“簸箕”是武平县出名的当地小吃,我校王老师以此为题材为学生上了一节题为《变彩色照片为黑白画——家乡美食》的美术创作课。该课不仅以当地常见的美食为绘画资源,在教学环节和内容上也有创新点,她首先收集簸箕和人们吃簸箕的动作等照片供学生欣赏,请学生上台表演吃簸箕的动作,最后安排学生创作一幅《吃簸箕》的绘画作品。以此为契机,让学生仔细观察家乡其他各类小吃,并以这些小吃为题材创作美术作品。学生从生活小事中创作,极大地丰富了资源和创作兴趣。又如林老师以客家民俗——“打船灯”为题材上了一节研讨课,该课通过搜集船灯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做成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家乡的民间艺术,教会学生用湿纸巾画出水墨效果的船灯形象,同时提高学生对船灯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

(三)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渗透民风民俗,让学生千岩竞秀

美术教育不是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我们可以结合民风民俗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特别是让学生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创造性地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或美术活动。如武平县永平乡中湍村每三年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民族艺术盛会——“上刀山下火海”,我们有组织地带领学生或鼓励家长带孩子到现场观看表演,感受文化盛会的热烈气氛。2013年11月,我校王老师以此为题材,开展题为《传统节日——永平中湍绝技表演》的研讨课,该课通过剪纸形式表现家乡的节日用品及绝技表演,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激发对家乡的自豪感。此外,为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培养其热爱家乡并自觉传承家乡文化的情感。我校积极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参与挖掘当地民风民俗,如春节期间的“舞龙会”“舞狮会”,元宵节期间的“抬马灯”“闹花灯”等,随后,学校统一在“六一”“国庆”等重大节日时举行丰富多彩的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现场绘画活动,指导学生以家乡民风民俗为题材进行现场绘画比赛,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体现。

(四)在课后拓展中渗透民风民俗,让学生识多才广

课外美术活动具有诸多优势,它是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特点、学校师资和物质条件,为学生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打破了课堂教学同步化、标准化的限制,是一种分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又是变异和拓展,作为生动活泼的学习美术创作的课外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创造、自由发展的机会和天地。如利用寒假时间安排了学生举行“走近家乡春节,感受民风民俗”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和家乡春节的民风民俗有更深刻的了解,并接受家乡民族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进而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及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围绕家乡过小年、除夕夜、春节、元宵节所形成的带有独特地方和浓郁民族特色的饮食、穿着文化和喜好、禁忌等民风习俗,以祭祖敬老、除旧迎新、除夕团圆、迎春接福、元宵闹花灯等各类节日习俗为美术创作的主要内容,着力描绘和述说当代少年对独特地方民风习俗、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理解和传承。

民风民俗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思想,带有民风民俗特色的美术教育活动也最直观、最贴近学生的生活。民风民俗美术资源因学校教育的延续使历史的脉络更为清晰,让传承和保护成为可能;同时,充分利用民风民俗美术资源,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贯彻实施美术新课程标准,为学校美术教育添加活力。

猜你喜欢
民风民俗家乡
冬季民俗节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多彩民风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浅析明清时期地理环境对王家营地区民风的影响
夏天的家乡
《春酒》中的民风民俗
家乡美等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