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声星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性实践整体。其中教材是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就高中《生物》学科教材而言,无论在新旧知识衔接还是内容编排、知识结构等方面,与以往相比,现行教材令人惊喜地实现了相应的调整、提高和创新。如何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运用新教材,确实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现实课题。本文立足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视野,就如何发挥教材中“参考性内容”的潜在功能,作一简要分析,希望能为更多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 潜在功能 参考性
教材不仅是从事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体现着相应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向,起着明确导向和积极引领的作用。就高中生物学科而言,现行教材内容均以插图形式为导引,不仅如此,文本中还安排了为数不少的如“想一想”“课外读”“小资料”等小栏目。正常说来,这些并非在教学要求之内,而是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然而认真审视这些所谓的“参考性内容”,它在许多方面往往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功能,为课程教学尤其主体学习活动发挥承接、拓展的作用。那么,如何发挥这些参考性内容的功能和作用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发挥“参考性内容”的导入承接功能
新版《生物》教材在每章开头都编排了插图内容,而且带有相应的简要说明,其意义何在?一是作为知识背景来介绍有关概念,二是有助于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学科概念,三是为了说明某些概念与社会生活的相辅相成的现象。这些内容在整体上具有开宗明义的新课导入作用。此外,在教材中间编排的诸如“插图”“想一想”内容,能够起着上下过渡的桥梁连接作用。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作用”中的插图,从已学知识“水分代谢”入手,描绘了土壤溶液水分向导管实现移动的两种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植物是如何吸收水分的”问题现象。再如,在“植物的矿物质营养”中教材设计的“想一想”问题,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于以“矿质营养对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内容为铺路石,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的重要作用,然后得出相应的结论性知识。如此推陈出新的形式,让这些参考性内容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发挥“参考性内容”的消化促进功能
在高中《生物》第一册“绪论”中,教材首先安排了“想一想”,内容如下:“将一粒石子扔进水里,水面会出现波纹。这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这是帮助学生唤起对“应激性”概念已学知识的回忆,也是起着重新检阅的作用。再如,在“生物的个体发育”中,教材同样设计了“想一想”内容——“同一植物胚和胚乳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吗?”教材做如此安排,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对于有丝分裂以及双受精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在“细胞分裂”部分中的“想一想”,则是帮助学生再次学习和巩固细胞周期的知识。从诸如此类的参考性内容中不难发现,教材文本中设计了这样一些“辅导性材料”,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把握并善于利用,都能引导并帮助学生在回顾反思中实现温故知新、促进消化的课时目标,从中赢得寓教于乐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挥“参考性内容”的有效拓展功能
与旧版教材不同,在许多章节内容后面,新编高中《生物》教材增加了“课外读”“课外科技活动”等内容,这是对正文的有效拓展和适当补充,在激发学习情趣、丰富课程内容、优化过程结构、发展学生智能、拓展活动视野和促进实践创新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诸如“红螺菌”“细胞识别的原理”“同位素标记研究法”等小资料,教材中特别设计了相应的课外阅读内容和科技性活动内容。不仅如此,它们当中的部分内容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良好素材。有鉴于此,执教者既要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感受它的存在价值,又要在拓展主体知识中让它能够充分显现潜在功效。
四、发挥“参考性内容”的引申探究功能
新课程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出了强烈的呼唤,素质教育本着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的原则也提出了相应的较高要求。在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强烈感召下,教学大纲本着“生本化、学本化”的根本目的,还在新版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专题性和综合性之类的许多参考性内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超越学科的创新意识以及知行统一的应用实践能力。比如,在光合作用中的恩吉尔曼实验旁提出了:“实验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在植物的其他激素(功能)中提出了:“在一箱未成熟的柿子中,放入几个成熟的梨,结果这箱柿子很快就成熟了。这是为什么?”在讲到“利用生长素能获得无子番茄、黄瓜等”时则提出了“能否用其他方法培育无子果实?”另外还安排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等。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形体较小,却能发挥有效调动和积极引领的良好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既可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又能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五、发挥“参考性内容”的激励启示功能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参考性内容”,除了上述功能之外,在培育学生能力素养方面还能发挥不容忽视的激励启示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对比的激励启示。如:“沙漠中的仙人掌和海中的鲸,它们的组成化学元素是否基本相同呢?各种化学元素在这两种生物体内的含量究竟有没有差别?”这是相同知识在异质结构方面的对比。
2.应用意识的激励启示。如:“医生临床时经常提议病人输入葡萄糖,这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此是应用意识上给人以激励性的启发。
3.解题方法的激励启示。如:“把一粒石子投进水里出现了波纹现象,与生物的应激性有什么不同?”这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在解题思路上的有效前移。
4.记忆方法的激励启示。如:“在人的一生中,体内蛋白质在什么时期合成大于分解?在什么时期分解大于合成?”这有利于激励和启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与强化记忆。
六、发挥“参考性内容”的寓徳于教功能
生物学新课标大纲指出:“对学生进行观念态度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德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学科教学内容空洞说教的倾向。”学生素养的发展主要分为“智能素养”和“人文素养”两类。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既是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学的根本要求,也是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应有之义,更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内在需求。翻开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从中能够充分感受到,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生物学家为了科学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他们上下求索、呕心沥血、前赴后继,无不为之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仅令人敬佩和仰视,而且到了可歌可泣的境地。如在教材绪论部分对达尔文、孟德尔、沃森和克里克的推崇,在“新陈代谢”中介绍了斯巴兰让尼的发现等均是如此。此外,还有我国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之时思考如何保护臭氧层等,所有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人文道德素养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性资源。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参考性内容”充分而合理性地融合起来,能够充分发挥最大化的“参考”价值。这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实践性课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黎杏新.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设计的若干心得[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3).
[2]何锋明.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改初探[J].科技致富向导,2010,(15).◆(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中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