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选用学材,促进观念建立

2016-04-09 10:54彭莹
江西教育B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材天平黄豆

彭莹

在华东六省一市的优质课评比中,九江市九江小学张李娜老师的“有多重”一课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自始至终亲历了张老师研课、磨课过程。回想起来,其中既有教师个人的努力,也包含了团队的智慧。下面笔者结合本节课“感知1克”的教学环节,谈谈磨课的经历,供大家参考。

第一次磨课关注点:怎样让学生认识1克

课堂片段描述:“称一称”环节:教师出示一袋重18克的牛奶糖。当场剪开和同学一起数,有6颗,试问:“6颗糖18克,一颗多重?”学生很快算出是3克。教师让每位学生把准备好的1颗牛奶糖放在手心上感受一下,3克是重还是轻。再让学生每人在另一只手的手心上放一枚1角硬币,感觉谁轻谁重。当学生无法准确判断时,教师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平衡的原理,然后在天平的两边分别放入1角硬币和牛奶糖。发现天平的指针向放牛奶糖的一边倾斜,学生马上知道了硬币轻。教师让学生先来估一估一角硬币有多重,再用天平称出它重1克。

“掂一掂”环节:教师让学生再次把1角硬币放在手心上,来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课后分析:这次教学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奶糖引入,逐步过渡到认识1克,这样导入新课较清新自然,不落俗套,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但是,大家也发现,在认识1克的教学中,学生感知、经历的东西太少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呢?大家共同商议,一致认为:这是学生初次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他们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具体、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要想帮助学生理解和建立1克的直观概念,应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才能实现。因此,如何让学生充分感知1克有多重,将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经过大家的思维碰撞、思想交流,我们对第一次教案进行了修改,进行了第二次试教。

第二次磨课关注点: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感知1克

课堂片段描述:此次教学“称一称”和“掂一掂”环节不变,增加“找一找”环节。教师让学生把1角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在纸盘中找一找,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重1克。有的学生找到了1颗花生,有的找到了1颗棋子,还有的找到了1颗药片……

课后分析:这次听课后,团队的教师又坐在一起进行了议课、诊课。我们普遍认为,这次课留给了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亲身参与猜一猜、找一找、掂一掂的数学活动,从而获得了较直接的感受、经历和体验,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加深了对1克有多重的理解。但是,在反复研读教材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呈现的1千克物品可以是2袋盐、6个苹果……也就是说不一定都要用数量“1”来表示1千克,同样重的物品它们的数量、大小、形状可以是不同的。那么在认识1克有多重时是不是就不要误导学生,混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定势思维呢?还有的教师提出:在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估计,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呢?教师们相互启发,你一句我一句交流开来。经过大家几天的思考酝酿,我们又找来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课前访谈,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又重新设计了操作材料,对问题的处理也做了充分的预设,打磨出第三次教学方案,并进行了课堂教学。

第三次磨课关注点:如何选用学材,丰富学生对1克的认识

课堂片段描述:这次重点把“找一找”环节中的学材进行了调整,学生还是把1角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在纸盘中找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也重1克。

生1:1颗纽扣。我一只手拿1角硬币,另一只手里放1颗纽扣,觉得它们差不多一样重。

生2:我找到了2枚发夹大约1克。

生3:我还发现6粒黄豆大约1克重。

这时教师用实物投影出示1粒黄豆和一粒绿豆,问:像这样大小的6粒黄豆大约是1克,如果是这样大小的绿豆,估计要多少粒大约是1克呢?

生4:我估计15粒。因为1粒黄豆比1粒绿豆大,所以,同样是1克,黄豆的数量就会比绿豆数量少一些。

生5:我估计18粒。因为我感觉1粒黄豆有3粒绿豆那么大,所以6粒黄豆是1克,我就估计1克绿豆要18粒了。

……

课后分析:这次教学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我们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把学材进行了调整,小小的一个变动,体现着不一样的教学理念,传递着不一样的信号,给学生留下的是不一样的思考。这一修改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学生对1克的认识感知更深刻、更鲜明、更丰富了。学生通过教师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学材,通过投影、课件的适时展示,亲身操作、体验、经历各种数学活动,对1克的质量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

其二,有机渗透估计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黄豆、绿豆大小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有意识地估计、推算出1克豆子的粒数,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如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官认识,让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既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官认识上,又不信马由缰,任思绪飘荡,学习材料的合理选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一个坏老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教学中教师合理选材,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感知中体悟,在理解中生成,有效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教学效果明显。

这次磨课的经历带给笔者的思考远远多于这节课本身。从初次磨课的“查找问题,确定方向”到再次磨课的“寻求对策,加强操作”,最后到第三次磨课的“深入研究,调整学材”,是一个不断否定、不断提升的过程。团队里的教师无不在经历着、思考着、成长着,正因为有团队的努力,有智慧的分享,才一次次地从“山重水复”“磨”出“柳暗花明” ,经过一次次的磨砺,教学才不断向“有效”的方向深入。

猜你喜欢
学材天平黄豆
黄豆噼里啪啦
初中数学对学材进行再建构的策略分析
黄豆变形记
“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
初中数学“学材再建构”分析
基于“三学”理论下“学材再建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天平的平衡
黄豆成长记
黄豆枕头
简易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