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

2016-04-09 10:54刘珊曾珊周新星
江西教育B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句鲁迅诗歌

刘珊 曾珊 周新星

2010年,省教研室在南昌举办“江西省小学、初中语文衔接教学研讨会”,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和初中的几百名语文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会议通过优质课展示、名师同课异构(由小学和初中教师上同题小学阅读课)、主题报告等内容,引导小学、初中语文教师拓宽视野,“上下”关照,共同反思小学、初中语文教学中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找寻解决的途径。此次会议反响很大。记忆犹新的是,会议安排的小学六年级阅读课文《有的人》的同课异构教学中,南昌三中初中教师曾珊执教的小学阅读课《有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阅读教学中,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提升教学品质,提高教学效率,引领学生“往上走”,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为曾珊老师执教的《有的人》的课堂实录:

师:很高兴今天能和同学们有这个共同学习的机会,昨天请大家搜集资料,认识鲁迅。以“通过 (方式)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个 的人,因为 。”的句式写出对鲁迅的认识。大家可以参考老师的例子,完整地表达出你对鲁迅的认识。

(师示例)通过网络搜索鲁迅名言的方式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个乐于奉献的人,因为他说:“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人生真实的写照。

师:现在,请把你对鲁迅的认识跟同学一起交流一下。

生1: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法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个爱国的人,因为他参加了革命。

师:认识正确,理由可以更具体些。

生2:通过上网查资料的方法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个热爱写作的人,因为他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师:资料查找准确具体。

生3:通过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个有爱心的人,因为他为受伤的车夫包扎伤口。

师:通过阅读关于鲁迅的文章认识鲁迅,这个方法很好。

生4:通过读《朝花夕拾》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一个童年很快乐的人,因为他小时候在百草园里玩了很多的东西。

师:通过读鲁迅的文章认识鲁迅,很好。老师还有一个方法认识鲁迅,大家一起看看。同时,总结一下搜集资料有哪些方法。

(师示例)通过参观绍兴的鲁迅纪念馆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个勤奋的人,因为他为了警告自己不能再因为家事上学迟到,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

生5:搜集资料的方法有阅读书籍,实地调查,访问,网络搜索。

师:总结得很好,我们阅读书籍可以是作家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别人写的相关作品。

师:同学们从搜集的资料中总结出自己的观点,用完整的语言对鲁迅进行了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臧克家写的诗歌《有的人》,看看他是如何用诗歌的形式来评价鲁迅的。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注意“臧”的读音。

师:同学们平时会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诗歌?

生1:大声朗读,读出情感。

生2:理解一些重要句子的意思。

生3:看参考书。

师:大家说的方法都有道理,看参考书是可以的,但只能是参考,不能是让自己不思考噢。

师: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今天,老师就交给同学们一把钥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尝试着打开它的大门。

师:阅读诗歌,首先要解读标题,请大家看看这个标题跟一般的标题有什么不同?

生:有两个标题,下面有一个小标题。

师:这个同学有观察力,下面这个小标题叫副标题,大家想想副标题有什么作用呢?

生:解释说明诗人写这首诗的原因。

师:那么大家从这两个标题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写的。

师:很好,读作品,可以从标题中得到有效的信息,解读标题很重要。初读标题,我们获得了这些信息,随着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我们会发现标题还传递了其他的信息。

师: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这首诗是围绕着哪个句子来写的?为什么?

(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师:“呵”的读音有问题,不读hè,应该读à。大家知道“呵”有几种读音吗?

生1:3种。

生2:5种。

师:有6种读音,我不告诉大家怎么读,请回去查字典解决,字典是重要的学习工具。

师:这首诗是围绕着哪个句子来写的?为什么?

生:围绕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写的。因为诗歌中写了“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的两种人。

师:概括得很好。读诗歌可以先找关键句。它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或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一般来说,关键句有特定的位置,可以关注开头或结尾。

师:同学们觉得刚才的朗读读得好吗?

生1:我觉得读得不错,大家读得抑扬顿挫。

师:那么千篇一律的抑扬顿挫就是读得足够好吗?

生2:我觉得读得不够好,虽然有抑扬顿挫,但感情读得是一样的。

师:说得好。对虽生犹死的人,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情?对虽死犹生的人,我们又有怎样的感情?让我们先理解第一节的内容。

(学生读第一节诗歌。)

生3:前一句指的是虽生犹死的人,只是躯壳活着,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虽死犹生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师:那么这里面的两个“活”字的情感一样吗?

生4:不一样,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肯定和赞美。

师:那么这里面的两个“死”字的情感一样吗?

生5:不一样,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师:对的,所以朗读的时候要带着爱憎分明的情感,处理好重音和语速、语调。让我们再朗读一遍第一节,体会诗人对这两种人鲜明的情感态度。

(全体学生朗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师:很好,读出了爱憎分明的感情。请大家找出诗歌中表现鲁迅这类虽死犹生的人怎么活的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生6:我找到了“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这句话,写出了鲁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师:是啊,“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

生7:我找到了“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话,写出了鲁迅像小草一样,是默默奉献的,生命力顽强的。

师:对的,等着地下的火烧,也表现出鲁迅先生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师: 诗中说“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那么,在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里,有没有鲁迅先生这样活的事例呢?

生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他为受伤的车夫包扎伤口。

生2:《一面》中,他关心进步青年,送书给青年人。

师:那么鲁迅先生这类人这样生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爱人民。

师:多数人是怎样活着的呢?结合你学过的课文思考。

生:贫穷地生活,冷漠地生活,麻木地生活,受到压迫屈辱地活着。

师:更好地活是怎样活着呢?

生:没有压迫,得到关爱,有尊严地充满希望地活着。

师: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多数人怎样才能更好地活?

生:勇于抗争。

师: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鲁迅先生希望多数人更好地活的目的是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希望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师:所以,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哪些诗句表明他还活着?

生: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师:让我们带着无比的崇敬之情,朗读所有诗节的后两句,体会诗人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全体学生齐读。)

师生总结: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会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才是有价值的活。

师:诗中还写了另一类人,找出诗中表现他们是怎样活的诗句?

生: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

有的人,他活在别人就不能活。

师: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是怎样活的?

生:欺压百姓,自我吹嘘,追逐名誉,恶贯满盈。

师:这种人能活在人民的心里吗?找出相关的诗句。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师:让我们带着刻骨的恨朗读所有诗节的前两句,认识这种生命的罪恶。

(全体学生齐读。)

师:那么,同学们再想想,既然是写鲁迅,为什么还要写另一类人呢?

生:对比。

师:为什么要对比,不对比可以吗?

生:不可以。对比可以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

师:大家想想,其实不对比是可以的。我们理解了虽生犹死的人生命价值的时候,主题已经揭示清楚了。只是对比了,表达效果更强烈了。所以,文学创作运用一些写作手法,会有更好的表达效果。

师:现在,我们对标题“有的人”的深刻含义理解了。瞧我们多能干,不经意间,我们又打开了阅读诗歌的一扇门,我们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怎样揭示才能深入人心。

师:61年前的11月1日,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你们觉得我们现在学习这首诗还有价值吗?就你个人而言,有什么意义呢?

请以“通过学习《有的人》,我认识到鲁迅是一个 人,我要 ,做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一段话,表达你读诗歌的收获。

教师示例:通过学习《有的人》,我认识到鲁迅是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我要认真研究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收获成长,做一个有教育责任感的人。

生1:通过学习《有的人》,我认识到鲁迅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我要抛弃自私,做一个无私的、为同学服务的人。

生2:通过学习《有的人》,我认识到鲁迅是一个勤勤恳恳、有益于民族的人,我要勤奋地学习,长大用我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师:让我们带着对鲁迅的深入认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让它成为我们人生的座右铭。

(全班齐读。)

师:读懂鲁迅,让鲁迅精神陪伴我们成长,相信我们定能够收获一个有价值的人生。

这节课是“应景之作”,是专为会议“打造”的。曾珊老师长期从事初中教学,没有任何小学教学的经历,所以,接受这次教学任务之后,完全没有了自信。但福祸相依,没有了经验也就没有了潜在的教条;丢掉了束缚,打破常规,回归本质,反而成就了一次有价值的教学。这种“非常态”下的典型课例若能推而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新常态”,乃是语文教学之愿景。

《有的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四篇课文,这组课文都是有关鲁迅的。编写意图在于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理解鲁迅。理清作者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学习诗歌写人的方法,应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三篇课文,对鲁迅先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人》被安排在第四篇,是有深意的。如果学生在对鲁迅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读懂臧克家的这首诗歌,就能真正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促进精神成长。

这节课的教学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预习有目标——通过搜集资料走近鲁迅,学会搜集资料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让预习不再是走过场。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鲁迅,并将自己搜集的鲁迅生平及创作简介、鲁迅名言和诗句、鲁迅的文学成就等资料印发给学生,以解不能很好或没条件搜集资料的学生之急。预习题有二:一是以“通过 (方式)走近鲁迅,我认识到他是个 的人,因为 ”的句式写出对鲁迅的认识;二是讨论并总结搜集资料的方法。前者意在引导学生尝试用具体、完整的语言去评价鲁迅,为更好地学习《有的人》做准备;后者是促进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如阅读相关书籍,实地调查,访问,网络搜索等,提高学习能力。

2.方法引领,促进阅读——通过诗歌阅读方法带动学习,使方法得以践行。

教师开课就明义,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解读标题—抓关键句—揣摩内容—分析手法—反复朗读,并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解读《有的人》。结果证明,方法行之有效,课堂的阅读效率也大大提高。

3.问题递进导入,激发推进思维——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揣摩关键性诗句 “读懂诗歌”。

教师抓住“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句话递进导入系列问题:在这个单元学过的课文里,有没有鲁迅先生是“怎样活的”事例呢?鲁迅先生这类人“这样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多数人是“怎样活”的呢?“更好地活”是“怎样活”呢?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多数人“怎样才能更好地活”?鲁迅先生希望多数人“更好地活”的目的是什么?问题带动学生对诗句的揣摩,从而领悟诗歌的主旨: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会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才是有价值地活。教师抓住关键语句以递进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激发并深入推进学生思维,提升了阅读品质。

4.促进理解的朗读才是有意义的朗读——通过反复朗读与作者对话,“理解鲁迅”。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内容爱憎分明地朗读,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情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初读时千篇一律的抑扬顿挫——爱憎分明地朗读第一节诗——带着无比的崇敬之情朗读所有诗节的后两句(真正体会到鲁迅先生这类人的生命的伟大)——带着刻骨的恨朗读所有诗节的前两句(认识到虽生犹死的人的生命的罪恶)——带着对鲁迅的深入认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让这些诗句成为人生的座右铭)。

学生在有阶梯式的朗读中解读文本,体会诗人的写作意图,感受鲁迅的崇高形象。同时朗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5. 探讨写作手法的教学目标被自然地切入——通过分析写作手法“欣赏诗歌”。

教师在这节课中,嵌入了分析诗歌写作手法的教学内容,教师设置的问题“为什么要对比,不对比可以吗?”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写作的问题:运用一些写作手法,会有更好的表达效果,能更好地揭示诗歌的主题。这一教学内容,本可有可无,但在学生“学有余兴”的情况下恰当切入,增加了课的容量,提升了课的高度。

猜你喜欢
诗句鲁迅诗歌
六一来了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诗歌岛·八面来风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巧用诗句育新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