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友德,舒维霖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 611130)
从世界范围来看,高职工科教育教学的有效模式已经形成,基于商科职业人才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和非程序性,在培养过程中存在教学环境难以典型化,教学内容难以标准化,教学过程难以体现“生产性”,综合素质难以系统化培养等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探索出培养商科高级职业人才的有效的系统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其外部性阻碍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理性选择行为,没有行业企业的持续深度参与,导致高职商科教育教学难以解决诸多难题。
高职商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普遍雷同,专业建设无特色,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功能。国家和各级政府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目的是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多高职商科院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立足于本地经济和产业的需要,没有经过认真调研,没有和行业企业共同研究,而是从全国热门专业的视角,追风逐浪开设新专业,造成专业的行业背景和发展基础缺失,导致职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专业特色难以形成,专业品牌难以建立。
高职商科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千篇一律”,没有形成商科职业人才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最新状态,不能很好地对接岗位需求。
校外实训场所和机会少,校内实训基地薄弱,更新速度慢,很难实现“生产性”实训;学生实践能力差,职业素养难以养成。
懂理论,会技能,知企业的教师严重缺乏,行业企业师资聘请困难。双师构建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一群不懂实际操作的教师教授一群不懂实际操作的学生”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教学理念陈旧,很多教师没有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不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单一的“满堂灌”方式。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理论知识的状态,致使其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职教模式,但是各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也存在共性规律。
职业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是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情况,与行业企业的专家学者一起研究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属性。德国的职业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设立了由企业和学校代表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工作;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设置以满足社区需要为原则,并随着社区的发展,动态设置课程;英国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完全是根据本区域中的工商业和服务业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专业设置要经过多方调查研究,并反复征询本地的行业企业的建议,然后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才能向地方委员会申报。这样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有利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动态性,保证了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功能的实现。
从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可以清楚地看出,行业企业都深度参与了高职教育,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教学中起到了主体性作用,在澳大利亚,行业企业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比如:行业企业参与了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也参与了课程设置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落实;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工作。一般情况下,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超过了校内专职教师的数量,并且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具有实践操作能力;行业企业都会主动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技术和设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教学保障了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一致性,提高了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国外的职业教育都有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德国通过《职业教育法》促使企业承担职业培训的社会责任;英国也立法强制企业参与教育;澳大利亚通过行业实施国家认证体系和培训包,为职业教育提供标准。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德国等国政府规定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企业免除部分国家税收,提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工资总额的2%用于教育培训。
经济的动态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职业教育教学不断进行专业调整、推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革。在这种变革趋势中,各国职业教育教学更加倾向于“企业本位”的职教模式,行业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关系必将更加全面、紧密和深入。
在十多年的高职商科教育发展历程中,许多院校克服各种困难,想尽一切办法,不懈探索,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教育教学成果。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运用先进的职教思想、理论与方法,深入行业企业调研,提炼典型企业的核心理念、业务流程、技术和管理规范,把握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最新特征和趋势,创建典型化的教学情境;引入典型企业的工作制度和方式,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文化,实践企业的价值观,并以技能训练和考核为着力点,把学绩考核转化为工作绩效考核,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从学校的学习状态到企业的工作状态的顺利对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的改革与实践深化了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思路,实践了内涵式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商科高职院校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实践范例。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经营管理特征与需求,与企业共建合作平台,激发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的兴趣,实现学院与企业在资金、技术、人力、文化等方面资源的深度融合,在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进一步的有益探索。值得一提的是,该院构建的“岗位递进、三层四阶”的课程体系是破除“小高职观”,实践高职教育核心理念,实现高职教育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了解决行业企业持续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动力不足、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可控化管理难的问题,充分利用校内场地和优势专业资源,在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吸引相关企业在校内建设科技产业教育园区。校企政资源的跨界整合,促成产业链和企业群在园区的集聚,形成了真实的教学情境;校企双师团队深度交融,增强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该模式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载体和体制机制及管理方面实现了创新。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深入开展产学合作,整合利用政府和行业企业资源,夯实职业教育基础;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课程改造,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使用科学先进的教学和管理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学院探索建立的“三三制”全方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从管理内容、主体和过程三个环节进行了改革创新,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培养质量和层次的递进。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造实践中对接行业企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根据校内外不同学习主体的需求,搭建人才分类培养平台,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采用“活模块”体系,解决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课程内容“千篇一律”的现实;在教学模式上采用“5”化转换模式实现理实一体、学习与工作吻合;在教学步骤上实施“8”步教学流程,力争实现“做中学,做中教”,解决教学内容和岗位内容脱节的问题,改变教师满堂灌理论、学生呼呼睡大觉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授课的热情,有利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整合行业、企业和学校资源,建立三方合作平台,开展全方位的深度校企合作,探索并形成了“企业化的培养方式,职业化的培养过程,校企一体化共育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本解决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后、手段陈旧的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了真正懂行业、有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研究行业企业的规律,找准和满足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建立恒久的校企合作模式。
考察我国高职商科教育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借鉴国外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经验,总结我国高职商科教育教学的实践成果,在我国现阶段应该铺就一条政府主导,学校和企业为主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模式的高职商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径。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体制机制创新阶段,高职教育教学遇到的很多棘手的难题,只有政府才能解决。政府应从法律和政策两个方面对高职教育教学进行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强制、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同时考虑建立补偿、奖励制度体系,让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成为企业的一种神圣使命和自觉行为;学校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支持政策,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供给优良的社会服务,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企业应正确认识教育公共产品的外部性,践行国家法律,履行社会职责,主动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为自身发展培育实用人才。只有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发挥作用,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根本解决高职商科教育教学遇到的难题。
[1]王仲玥.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中国农业教育,2007(6).
[2]朱璋龙,郭胜.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2010(2).
[3]马元兴.我国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 [J].教育与职业,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