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飞(特级教师)
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很多数学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脱离教材自己去编制例题和习题,有的将教材“改造”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完全抛开教材。这实际是一种舍近求远、得不偿失的做法,与其每天劳心费力地创编教材,不如扎扎实实地立足文本,学会科学地使用教材。那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到底应该怎样读懂教材,将教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呢?
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不可能反映知识的全部形成过程和编者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在读教材时不仅要从整体上去把握一册教材、一个单元的具体内容、编写层次和编写意图,更要细读每一课时的教材——每一幅图、每一句话,甚至每一道习题都非常重要。只有读懂了它们的意图,才能将教材留下的“空白”填充,才能将主题图及每一句话等这些静态的文本动态地、有序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在弄清知识的落脚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内容、顺序和流程,才能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是丰满的,教材也是单薄的。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能拉伸教材的“长”“宽”“高”,才能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通过研读例题与习题,思考新知与旧知以及生活的联系,准确把握蕴含在例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找准新知教学的切入点和变化点。在此基础上,通过适度的补充、修改、调换、结合等方式将例题和习题进行二度开发,通过“一题多变”、“一材多用”把教材用足用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新课标的教材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维空间。教材中经常可以看到小精灵提出的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还能怎样解答”“你发现了什么”等等,这些都是教材为教师和学生聚焦的学习、思考、交流的核心问题,教师在读教材时要进行全面的思考和精心的预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境,组织有效的数学思维活动,一方面呈现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允许不同的方法和思想进行碰撞,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的喜悦”的过程。
通读、研读、活读是理解教材的三部曲,只有准确解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定位知识的落脚点,拓展知识的生长点,开启思维的发散点,才能合理有效地用好、用活教材资源,不断挖掘教材中隐性的数学文化,抓住数学本质,激活学生思维,最终绽放属于数学学习的快乐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