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背后的哲学思考
——观俞正强老师《用字母表示数》有感

2016-04-09 01:02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用字母表示数会场粉笔

林 冰

如果我说小学数学课中能上出哲学的味道,你信吗?不信,是的,我也不信。数学课能有数学味就不错了,还能教出哲学?然而,在浙江特级教师国培专家俞正强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的课堂上,我却看到了俞老师隐藏在数学课背后的哲学思考。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俞老师的精彩课堂。

片断一:“虽然不知道,但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在不知道中还是有所知道的。”——挖掘不知道背后知道的真相

俞老师用一个信封和若干根粉笔,揭示的正是这样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他首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了一个没有任何东西的信封,学生很自然地会用“0”表示,这是唯一的答案。接着,他在学生面前依次将1根、3根粉笔放进信封里,学生分别用确定的两个数字“1”和“3”来表示;然后俞老师极其巧妙地抛出了一个问题∶“接下去我会往里面放几根粉笔呢?你猜!”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不能确定,可以用a根或n根表示。”这样的结论。俞老师趁势追击,请一个学生上台来放“n根”,只见这位学生抓了一把粉笔放进去,俞老师又问:“他的放法与俞老师前面的放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发现这种“一把抓”的放法是为了不让其他人看见,包括他自己都不知道具体放进了几根。这时候俞老师再适时地追问了一个特别有思考性的问题:“你虽然不知道是几,但你知道它一定不是几?”学生一致回答:“一定不是0,也一定不是1、2、3……”直到一定不是“15”,学生说“不往下数了”,15以上可能吗?为什么呢?因为“学生的手掌小,抓一把,肯定抓不了很多。”由此判断“超不过15根”。得出这个看不见的未知的“?”取值范围是在0<?<15。最令人激赏的就是俞老师最后特别精妙的一个总结:“我们虽然不知道它是几,但我们并不是完全不知道的,在不知道中还是有所知道的。”不确定中有确定,不知道中有知道,用数学的道理讲解着哲学的命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事物,并非一切都是绝对和唯一的,数学如此,人生亦如此。学数学并不是让每个人都要成为数学家,但它却能让每个人学会更加理性地思考,挖掘不知道背后知道的真相,从而使自己生活得更加美好。让学生们感悟数学背后隐藏的哲理,这是作为教师给予学生最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将终身受益。

片断二:“a和b并不是无法比较的,而是有三种可能,a>b、a<b、a=b”——生活需要思考每一种可能

俞老师拿出第二个信封,躲在讲台桌下放了一些粉笔进去,学生此时都知道要用字母表示,在得出“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后,学生知道了刚才第一个信封中不确定根数的粉笔既然用a表示,现在第二个信封里不确定根数的粉笔就用(除a外的其他字母表示)比如b。这时候俞老师又来了一个妙问:“a 和 b 谁大?”,学生都说无法确定,是呀,都没看见,都不知道,都没数过,当然是无法确定无法比较了。得出这个结论,按道理我们的老师也应该很高兴地可以往下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可是,俞老师却继续追问:“a和b无法确定是因为存在着几种可能呀?”学生被“逼”着归纳出了三种可能:“a> b、a< b、a= b”。听到这,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初中数学的代数证明题,总是分成几种可能来证明。而我们的很多学生进入初中后对这样的代数思想总是无法适应,想想俞老师却在小学阶段就适时渗透。而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我觉得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更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需要思考每一种可能!

片断三:“在有关系时用字母式表示比较准确方便”——生活处处皆联系

俞老师说他设计这节课有三环,这最后一环就是用字母式表示数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比如,他提出了三个数量:会场上的人,会场上的小朋友,会场上的大人。如果会场上的人因为不确定具体的人数用a表示,会场上的小朋友大家都知道是55人,这是具体已知的数据,那么这时候会场上的大人怎么表示?学生的回答很一致,因为不知道,所以用b表示,俞老师说不能用b,当然也不能用c或其他字母表示怎么办?学生的思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逼”到“角落”,突然他们发现其实是可以用“a-55”来表示大人的数量,因为人包括了小朋友和大人,总人数a人中去掉小朋友的55人,不就是大人吗?所以用“a-55”来表示大人的数量相当科学合理。瞧,从用字母表示数到用字母式表示数,这种层次上的飞跃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具体的例子中,学生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某种关系,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就出现了字母式。而在这里,俞老师用数学中的“它们之间是有关系”告诉学生们很重要的一个道理:努力去寻找事物、对象之间的联系,生活处处皆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个动态的世界,我们会发现生存的这世界其实很奇妙!

哲学上有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俞老师说:“设计课的时候,我们要思考:学生在哪里,要引导他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用哲学的视角思考我们数学的课堂,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一些哲理给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智者大师”的课。

为师者需要时时“蓦然回首”我们的课堂,或许“那人”并不在“灯火阑珊”处,但“他”离我们一定不会很远,靠近“他”,再靠近“他”,我们能做的或许就是走一步,再走一步……

猜你喜欢
用字母表示数会场粉笔
会场交流
来自十九大会场的福建女代表心声
会场内外
粉笔怎么来的
开会呢,严肃点行吗?
感知体会,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
《用字母表示数》课堂实录及点评
朱宇老师“用字母表示数”教学设计片段
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