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云燕 缪祥彦
[摘 要]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不断普及,拓展了新一代高校研究生获取资讯的渠道。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知识传递,已悄然进入了“后喻时代”。这种现状不仅给研究生培养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也逐渐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本文主要探析了“后喻文化”背景下,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引导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关键词]“后喻文化”;研究生培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22-02
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研究生教育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关系着科研教育的质量。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经济基础之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日益普及,促使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逐渐步入“后喻文化时代”。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梳理和总结当代高校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师生关系的实际现状,积极探索构建更通畅、更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后喻文化”的内涵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结合现代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内涵,从文化知识传递的方式入手,深入探究了人类文化知识传递模式,提出了举世闻名的“三喻文化”理论。她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指出,“文化的传播分为‘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其中,‘前喻文化是指长辈向晚辈传授知识经验,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的文化;‘同喻文化是指长辈和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后喻文化是年轻人因为对新观念、新科技良好的接受能力而在许多方面都要胜过他们的前辈,年长者反而要向他们的晚辈学习,形成所谓的文化反哺”。[1]
“后喻文化”在大众层面上又被称作“青年的文化”。在文化传递方面,它与“前喻文化”的传递方向相反,主张让年青一代把文化知识传递给他们的长辈和老师,也就是所谓的长辈和师长要反过来向年青一代学习。这是一种非常地道的“反向化”发展模式,是对人类几千年文化传递方式的一种颠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前辈的经验和知识并非完全失效。只是由于社会的激烈变化,使得前辈们的知识与经验不再像农业文明时代一样对后辈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而原先处于被教化地位的晚辈也能够有机会和资本“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而已。
二、“后喻文化”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我国研究生教育最重要的特点是“科研训练”,即注重对研究生学术素养的培养。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学术研究是在对前沿专业知识充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手段去不断进行创新。研究生如果想在学术领域有所突破,顺利完成学业,必须遵从导师的教育与指导。导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导师的科研理念、思维模式、科研手段、科研态度、学术品德及学术深度对研究生在“做人”与“做学问”上都有着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强调导师对研究生的言传身教。知识技能传授的话语权一直被导师紧紧控制,导师在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导师成为研究生们知识储备与科研进步的主要源泉。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成为传递信息、促进交流的重要载体。新生代的高校研究生,其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均较以往有很大提升,且普遍具有较高的新媒体素养,对网络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可以较好地利用网路获取丰富的资讯与知识,其获取知识资讯的渠道、数量及新颖度与有些导师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导师已经不再是文化知识的专有垄断者,也不再是研究生们获取资讯的唯一对象。如今文化传递的“后喻时代”特征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显现。在高校里,导师向研究生请教问题也不再是新鲜事。
“后喻文化”一旦萌芽,便会破茧成长,逐渐成为今后文化传递、时代发展的主流趋势。作为一种文化反哺现象,它给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将由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术研究指导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合作、共赢的关系。
三、顺应时代要求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一)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构建一种更好的关系,首先需要关系双方在思想上做出改变。一是导师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摒弃以往的“师者为大”的观念,杜绝专制独裁。不能再要求研究生对自己一味地顺从和接受,压制研究生的个性发展。当然,也不能以此为由,对研究生采取“放任自由”的培养模式。导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既要尊重研究生的个性发展,鼓励他们敢言、敢想、敢于钻研创新,又要适时地对他们进行大方向上的引导与扶持。另外,要树立“学术研究不分年龄、资历只看学问大小”的理念,在学术讨论中,也要转变思想,对于研究生有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方法也要虚心接受,不耻下问。二是研究生也要做好思想的转变,在尊重导师的前提下,应该在学术问题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敢于和导师争论学术问题,敢于质疑导师观点。总之,只有导师与研究生双方都做出思想认识的转变,双方的觉悟都进一步提高,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才有实现的可能。
(二)实行师生平等对话
一方面,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可以让研究生不再被动接受,增加了研究生与导师交流沟通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让师生关系变得更加温情化、人性化。另外,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还有助于提高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更加有利于研究生培养。
以往导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动地位,这使导师在与研究生沟通时直接或间接地展现出话语的霸权,师生双方难以平等对话。在“后喻文化”时代,必须改变导师与研究生的这种沟通模式,建立新的对话模式,这需要导师与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一是导师应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存在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不仅仅只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把知识传授完毕就算功德圆满,而是要突出其“指导”意义。当今,对研究生的培育更多的是在传统授业的基础上,引导研究生确立与自身条件相匹配的科研目标和科研方向,指导研究生养成严谨的学术思维方式,培育研究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及学术品德,不断引导他们开阔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因此,导师的主要工作是“导”,要给研究生充足的主动权,引导他们发挥自主能动性,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二是研究生要明确自己求学的目的。“研究生之所以步入学术领域继续深造,主要是为了确立科研或学习目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准科学研究的方向,主动搜集学习中需要的资料,切实发展自身的能力,不断让自己获得提升,力争在学术上有自己的见解和突破。”[2]研究生不能抱着“混文凭”的想法得过且过,对导师唯唯诺诺极尽恭维,不敢和导师辩论,而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自己求学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去钻研、去辩论,去争取与导师之间平等沟通的话语权,以求更顺畅的达成自己的目标。三是营造民主、平等、信任的交流氛围。研究生应该把导师看成普通人,用平常心与导师讨论学习问题及生活问题。另外,导师要主动营造民主、平等、信任的交流氛围,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即双方在对话时都应该注重方式方法,抱着互相理解、互相关怀的态度,平等民主地讨论问题、互通有无。
(三)建立合作共享模式
长久以来,受传统伦理道德影响,在“前喻文化”时代,导师一直处于领导地位,研究生处于被动地位,极度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这严重影响了科研水平和教育质量。在“后喻文化”时代,必须平衡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树立双方互动意识,搭建合作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导师与研究生双方都应学会角色互变,合作共享。笔者认为,合作共享模式可分为两种,一是知识成果共享。因新技术催生的资讯渠道多元化,人人都能迅速地获得丰富的资讯。有时,研究生通过新媒体手段掌握的知识或许会比导师现有的知识更为新颖和丰富。因此,导师不再是知识获取的唯一途径和知识权威,也不再单纯只是知识的传授者,研究生也不再只是知识的被动地接受者。双方可以在某一专业领域,共同研究、互相学习、共同求知,在学术研究及教学过程中相互分享各自的创新经验及智慧成果,共同进步、共同提升。二是感受共享。当前,研究生已然成为各大高校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导师培育研究生的主要模式是带领研究生参与自己主持的重要项目或者科研课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导师与研究生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碰撞,互相探讨、共同分享知识及成果。另一方面,双方共同承担科研课题,有着共同的目标。“在联手合作中,双方可以通过共同承担的科研任务,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彼此敞开心扉,多沟通分享感受,形成感受共享。”[3]
综上所述,“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以往的文化传递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文化传递双方之间的关系。具体到高校导师与研究生关系上,“后喻文化”时代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由传统的学术研究指导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合作、共赢的关系。在新形势下,导师与研究生双方都应顺应“后喻文化”的时代潮流,从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平等对话平台,搭建合作共享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共同努力营造更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 参 考 文 献 ]
[1]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 龚丽,李志,刁黎.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6):24-26.
[3] 张俊.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推广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78-80.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