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华
[摘 要]图形图像课程有效课堂教学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根据西藏本土大专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建构培养学生创作能力的任务驱动模式。该教学模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在了解本土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完善教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建构学习过程;评价与反馈,知识升华。积极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激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延伸性地学习,明确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褒扬的语言能使得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关键词]教学改革;图形图像;有效课堂;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54-02
在信息化的今天,图形图像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对于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并以此来创作作品更是一项必须具备的技能。如何有效的教学,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如何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培养出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何谓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指教室,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我们所要探讨的“有效性”是针对“班级授课”而言的。班级授课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通俗地说就是在较为固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对较为固定的学生群体,在比较固定的有效时间内所完成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1]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有效学习,取得了怎样的进步和发展,以及是否引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二、图形图像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西藏本土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1.农牧区生源,图形图像专业基础相对薄弱。
2.第二语言带来的困难。汉语是西藏本土学生的第二语言,在用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理解、消化新知识方面,区内的学生困难一些。
3.西藏本土学生可塑性高。西藏高校大学生适应能力由强到弱分别是:学习的适应能力、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学习动机和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学习态度的适应能力。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总体水平较强。[2]
4.学习习惯倾向于单向教师教授。绝大部分藏族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强:在学习活动中不喜欢独立思考,喜欢用教师教过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喜欢在集体中学习,习惯于得到教师的明确指导或讲解。
(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图形图像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学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工具使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只会按部就班的重复教师教过的案例。二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使用的案例简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只会“死学”,教师讲什么案例就只会制作这些案例,独创性较差。三是教学内容分散,不具有系统性,与社会需求脱轨。学生离开学校后,遇到实际问题,无法依靠所学知识来解决。四是教材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所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繁多,理论性强,自学可操作性相对弱,学生自学难度高。
三、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尼尔·波兹曼在《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一书中,赋予了“颠覆”丰富的内涵和积极意义:“颠覆”被视为一种日新月异的改革,“变革不是新的,但变革的程度是全新的”。与此同时,波兹曼认为,“探究法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启发学生对他们头脑已经存储的那些意义进行检验、重组、重新归类、修改和扩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生产者”。[3]
正如波兹曼阐述的那样,教学改革不是新的,但变革的程度是新的。过去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图形图像课程的教学只谈理论是不行的,后来我们确定了实践在图形图像课程教学中的主要地位。而如今,侧重实践已经不再是我们图形图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了,如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教学结果才是我们所需要关注的。
(一)了解本土学生特点,制定教学目标
由于西藏本土大专学生90%来自区内,基础相对薄弱,而且在汉语教学时出现的专业术语和全新概念的理解上,时常出现困难,导致其对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无法理解或者出现理解偏差。因此,在教师教学的时候,应该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不能一味遵循教材的深度而不顾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
(二)分析教材,完善教材
教师只有灵活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地设置出符合学生学情的任务。教师根据上课的任务,增加、减少学习内容,完善教材内容的优化重组,调整章节顺序,形成独特的见解和风格。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作为一条主线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具体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基础而展开。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案例教学的时候,对案例的挑选需要尽量由浅入深,覆盖知识点,并结合该门课的特点,紧密结合专业。这样学生在学习案例时,就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这也能令学生感受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教学案例要具有条理性和连贯性,所涉及的知识点要全面,并且知识点之间要有重复性,以便学生能重复记忆和练习。案例的讲授顺序要循序渐进,难度要适中,避免跨度过大,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三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置任务,任务选择要遵循“适当”原则,这是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提出合理的任务要求时,案例和任务既要有相似性又要有一定的区别。任务难度应逐级拔高,涉及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要适中,使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够有章可循,不会出现无从下手的学习困境。教师在设计案例和任务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基础差的同学和基础好的同学,让基础差的同学有实践的机会,让基础好的同学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四)建构学习过程
通常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具体应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应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信息的接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4]
1.教师的任务。在学习建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始终遵循“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则。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更加侧重教授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直接地告诉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与学生讨论,帮他们理清头绪,明确任务的方向。第二,组织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完成的步骤,进行基本的操作。第三,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对知识点的自我理解,通过小组团队的思考、操作、交流、总结,最终形成正确的概念,完成任务驱动教学。
2.学生的任务。学生根据教师布置任务的要求,重新构建自己的思维及其任务。
3.头脑风暴法,团队的力量。
4.课堂组织的框架设置。课堂教学可按以下步骤去组织:(1)制定课时教学目标;(2)教师提出完成作品的相关要求,并提供学生创作所需要的一定数量的素材;(3)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灵活调整任务的难易度。
(五)评价与反馈,知识升华
评价与反馈是“任务驱动”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积极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激励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延伸性地学习;明确点出学生的不足之处,褒扬的语言能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1.反馈,检验教学效果的点睛之笔。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反馈,一方面,学生能够自主拓展和延伸知识;另一方面,经过任务驱动教学的完成过程,教师能够找出其中的不足,反思之后做出调整,为下一阶段更好进行教学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这个也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被关注与被期待的情感,进一步促进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2.褒扬的力量。褒扬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创作带来的意义。这种意义,更多时候来自于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它能让学生体会到,作品并非做完就是结果,完成的作品会在公众的视线中被呈现出来,而这种“呈现”本身就是一种褒扬和肯定。
3.实事求是。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的评点要中肯客观,不能一味夸奖。虽然我们倡导鼓励能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作为大专层次的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 参 考 文 献 ]
[1] 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高晓雷,高蕾.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适应现状及特点[J].长春大学学报,2013(10).
[3] 胡力莉,唐湘桃.谈尼尔·波兹曼的《教学,一种颠覆性的活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
[4]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1).
[责任编辑:陈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