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重组教材凸显推理过程
———以“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重组教学为例

2016-04-08 18:09徐春艳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交换律加数举例

徐春艳

【课前思考】

数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有效载体。运算定律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们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渗透教学,学生在一二三年级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四年级进行系统的运算定律教学,应该让学生对所有的运算定律有一个整体的感悟,明白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同时让学生亲身经历“提出问题——引发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的过程。

【前测和分析】

教学之前我们对四年级两个班的80名学生进行了以下测试和访谈:

1.请选择(在合适的题号后打√)。

亲爱的同学们,你知道或听说过“交换律”吗?

(1)知道或听说过。()

(2)没有听说过。 ()

2.判断正误。

(1)25+35=35+25()

(2)25×4=25×6()

(3)25+35=55+5()

(4)4×15=30×2()

(5)12×32=32×12()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21+56=56+()

24+57=()+24

28×32=32×()

36×22=22×()

()+56=()+17

35×()=4×()

(2)你能写出几个类似的等式吗?试着写几个吧!

4.你觉得交换律是怎样的?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吗?(比如文字、画图、字母、算式等)

前测结果统计:第1题知道或听说过的占37.5%,没听说过的占62.5%;第2题全对的有58人占72.5%;第3题全对的有68人占85%,其中能正确举例的有75人;第4题能用自己的方式正确表示出交换律的有64人占80%。

前测结果分析:学生能从大量的例子中发现数学规律,只是不知道这种规律叫交换律,不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前测中发现学生举例时并没有对等式左右两边的得数进行检验,学生的数学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等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教学实践】

【教学片断一】

课件出示: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个星期。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李叔叔今天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师:请注意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想说什么?

生:40和56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师:既然40+56和56+40的和都是96,那这两个算式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是不是任何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是一样的呢?

生:是的。

生:不一定。

师:仅凭一个例子就下结论似乎草率了些。我们不妨把这个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我们还要怎么办?

生: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

师:你准备怎么验证?

生:写一些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看看和是否一样。

(学生举例验证)

师:谁愿意分享你的成果?

生:13+20=20+13。

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

生:因为这两道算式都等于33。

师:为了更好地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先计算结果,再判断结果是否相等,然后才用等号连接。

师:还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全班交流举例验证的情况。需要引导学生举出不同类型的例子,如多位数、分数、小数交换加数位置的各种情况)

师:看来举例验证猜想里面也有不少学问,有了这么多例子,可以得出结论了吗?

生:可以。

师:在举例时,有没有谁发现了反面的例子,也就是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变了的?

(学生摇头)

总结归纳得出加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同时提炼出“提出问题——引发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总结”这一思维过程。

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征加法交换律:

生:◆+●=●+◆(符号表征)

生:甲数+乙数=乙数+甲数(文字表征)

生:a+b=b+a(字母表征)

【教学片断二】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好方法。但有时候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变换、联想,往往会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比如:“在加法中有交换律,那么在其他运算中呢?”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形成新的猜想:

1.减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差不变?

2.乘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积不变?

3.除法中,交换两个数的位置,商不变?

师:通过类比、联想,我们由加法拓展到减法、乘法、除法,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思考。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写下你的猜想,然后按照刚才的方法来验证。

(根据学生的验证,全班交流)

师:大家觉得减法有交换律吗?

生:没有。

师:你举了几个例子?

生:举了两个例子。我觉得只要有反例,就证明我们的猜想是不成立的。

师:这种举反例的方法真不错!只要有一个例子不成立,那就证明猜想是不成立的。

(学生继续交流自己的猜想,得出除法也没有交换律)

生:我们小组通过举了大量的例子,发现乘法也有交换律。

师:有反例吗?

生:举不出反例,证明猜想是成立的。

根据学生的结论,得出: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探索,我们得出了加法和乘法有交换律,比较这两种运算定律你有什么发现?在以前的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两种运算定律?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后思考】

1.重组教材实现了知识的板块式呈现,有助于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整体意识。

通过教材重组,我们抓住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共性特点“交换位置,结果不变”,打通了知识内在的联系。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很相似,类比的意义很明显,教学中把加法交换律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结论出发,用变换、联想的方法产生新的猜想,进而验证得出新的结论。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引发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总结——拓展延伸”的推理全过程。

2.在浅层的知识背后挖掘深层的价值内涵。

教学中发现学生得出加法交换律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我们此时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享受正确的推理过程。

小学生的模仿性强,如何推理,需要给出正确的范例。教材的重组让学生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中经历了全过程,并以这个知识点作为新组块知识学习的生长点,主动迁移到乘法交换律的探究上,并充分引发联想——减法、除法有交换律吗?通过不割裂的板块式教学,让学生在有序观察、比较分析、不断探索中学会了科学的推理方法,培养了归纳推理能力。

猜你喜欢
交换律加数举例
分解加数
三角函数求值题型举例
数学竞赛中数列不等式的常见解法举例
金属活动性应用举例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不计算也能比大小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