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保华
教师应更多地成为学生数学阅读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及时地指导他们阅读数学教材,掌握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课堂教学,并把阅读延伸到课外。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主动进行学习。
1.营造氛围。
在教室的墙上张贴一些数学家和数学专著的介绍、数学故事、数学小知识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还有许多可以阅读的东西,体验数学阅读的快乐。
2.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获得心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增强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并促进自身发展。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让“情境”引发学生的有意阅读,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
3.开展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学阅读活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交流”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阅读心得;可以开展“跳蚤书市”活动,实现读书资源的共享;一些具有操作性的阅读知识也可以集中串联起来,形成一台数学阅读表演。
1.课前预习——有章可循。
预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阅读,这种阅读不局限于看课本,应该进一步拓展,可以是看课本、看与探讨问题有关的书籍、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资料等等。为了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教师要提前列好阅读提纲,由学生按提纲的提示进行阅读,并完成阅读提纲中设计的问题串。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可设置这样的预习提示:
(1)我已经知道了什么?
(3)你还能用纸折出哪些分数?
(4)搜集分数的发展历史。
有了预习提示,学生预习起来就有章可循,并可依据预习要求从已知条件出发,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未知的过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
2.课中研读——句斟字酌。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计算题做得准确无误,但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就束手无策。读不懂题目的条件,弄不懂题目的要求,理不清解题的思路,这就是学生缺乏数学阅读能力,不懂阅读方法的一种表现。
(1)在“理解”中阅读。
不能正确理解题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障碍之一。引导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每一个术语、每个数学符号、每个公式、定义、定理或证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句话、每个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都要理解清楚。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读题、独立理解题意,鼓励读题时发出声音来,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而且,在读题时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重读需要注意的地方,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要进行圈点划批。例如,需要学生阅读以下一道题:李明家离快递公司1.6千米,他步行去寄生日礼物给表哥,往返用了0.8小时,李明平均每小时步行多少千米?如果学生在读题中,找到了关键词“往返”,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不至于出错。
(2)在“质疑”中阅读。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提出疑问,主动与教师或同学交换看法,探讨是非真伪。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数学思考的水平,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同时也真正发挥了数学阅读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例如“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在学生通过操作、研究,初步得出规律后,再让学生仔细看看书,交流一下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学生提出:“乘法分配律”一定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吗?抓住这个思维灵感的闪现,教师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果发现:不仅三个、四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能适合“乘法分配律”,而且几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适合。后来还有学生提出:是不是也可以发明一个“除法分配律”。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解题,同样也让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3)在“比较”中阅读。
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通过同类题目或新旧知识的比较,可以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在数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体会到数学问题虽然是千变万化的,但是有很多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有这样一道题:2个36的积是多少?结果全班有近一半的学生这样做:2×36=72,第二天在讲解这道题时,我没有按以往的方法直接讲解,而是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两道题:(1)2个36的积是多少?(2)2个36的和是多少?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比较,马上找出了错误的原因,而且对“积”与“和”联系与区别又进一步理解了。这样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后延伸——旁征博引。
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师生共同尝试与探索完新知后,课后还要重新阅读教材,在题解的基础上复习与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此外,数学阅读不只包括对数学教材的阅读,还应包括与数学有关材料的阅读。将课内阅读延续到课外,获取教材以外的知识,感受数学文化,提升数学素养。
(1)书本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如学习了小数后让学生阅读故事《0与小数点的“战争”》,在与小数点的斗智中“0”大展神威,让学生们在惊叹之余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阅读《小数点的代价》让学生了解了前苏联的一次航天事故:由于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在返回地面时失事了,从中深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理解了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
(2)阅读数学常识,数学科普读物等。提供一些如《马小跳玩数学》、《好玩的数学》、《小学生数学报》、《数学花园漫游记》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
在数学阅读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成效做出激励性评价,更要注重其参与过程以及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可以结合每周的评价表,对学生这一阶段“阅读”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对暂时比较落后的学生,教师应适时进行鼓励,促使他们更快地进步。
教师还要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通过阅读所获得的新信息,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我们可设置“阅读之星”、“讲故事大王”、“数学周记之星”等,定期开展“阅读成果展示会”、“比谁的课外知识多”等活动,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享受到数学阅读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