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收集整理》课引发的思考

2016-04-08 17:49南欲晓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种颜色全校全班

南欲晓

【课堂回顾】

一、情境出示

出示ppt:学校准备给同学们做新校服,服装厂提供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呈现四种校服颜色)。如果你是校长,选择哪种颜色最合适呢?

师:你觉得哪种颜色好呢?

师:能不能根据一个人喜欢的颜色就决定选哪种颜色?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

生:投票。

师:投票为了什么?你们是不是说要知道大多数人的情况?

出示ppt: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大多数同学”字体标记为红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全校同学这么多,调查起来很不方便,这节课先来看看我们班同学打算选什么颜色。

二、数据收集

师:我们要调查的对象都有些谁呢?

生:全班同学。

师:你打算怎么调查全班同学?

(同桌交流后)学生汇报:举手表决,起立数一数、投票表决、站队表决等。

师:比较一下这些方法,选择哪一种比较合适呢?

教师建议用举手方法,同时出示ppt:①在举手前心里确定好自己最喜欢的颜色;②每个人只能选一种颜色,也就是举一次手;③不能不举手。

教师请三位学生上来当小老师,教师协助统计。

师:(小结)像我们刚才这样,先分类,然后数一数,再把你们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记录下来,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数据收集的过程。

(板书:数据收集)

三、数据整理

师: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教师提示:比较一下投票人数和全班人数)

师:确定好收集上来的数据是准确的,我们再把它填在这样一个表格里。(呈现表格,填入数据)

四、数据分析

师:看到这些数据,你认为我们班的校服应该做什么颜色的?

生:蓝色,因为大部分同学都选蓝色。

师:全校选择蓝色合适吗?

师:如果你是校长,你如何选择全校校服的颜色?四人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红色是中国的传统颜色,很吉祥。

生:我们几个人都喜欢蓝色,选蓝色我很开心。

生:黄色是我的吉祥色,所以黄色最合适。

生:我认为白色,我觉得白色最干净。

此时课堂已超时,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引导和评价就进行课堂小结。

五、课堂总结

师:我们回顾一下,我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呢?

出示ppt:遇到问题→制订方案→数据收集整理→数据分析→问题解决。

【引发思考】

一、“最喜欢的”是不是“合适的”

本节课,教师出示的情境是: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有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最合适?在课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很自然的得出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而在“如果你是校长,你会选择何种颜色”环节,学生的回答就没有说应该选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从问题来看,选“哪种颜色”的标准是“合适”,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合适?百度百科解释是“适宜,符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从解释中是否可以理解为“选哪种颜色”需要符合的要求是“学校做校服只能确定一种统一的颜色,所以要选择大多数喜欢的颜色。”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回答的“合适”的主体是“我”,根据“我”的选择给了一些非数学因素的理由。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认为是帮助“学校或老师”解决问题,这对学生体验统计的必要性是有所缺失的——学生很难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

学生对“合适”的理解可能存在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学生选择“合适的颜色”需要转化主体(以个人为主体转化成以学校的决策者为主体)后,再去考虑整个学校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二是学生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是对数进行四则运算后获取结果,现在解决“哪种颜色合适”是需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整理分析后作出判断。

因此,面对“选择哪种颜色合适”学生需要实现两个转化:从关注“个人”转向关注“大多数人”,即从关注“我最喜欢的”转向关注“大多数人最喜欢的”;从数学计算的角度解决问题转向用数据分析观念来解决问题。

二、我选的是不是全班选的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过经历提出问题——收集信息——整理成表的过程,顺利地解答了两个问题:这个班喜欢(蓝)色的人数最多;如果这个班做校服,选择(蓝)色合适。那么,学生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是否可以说明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呢?

每种颜色都有不同的学生喜欢,比如有一个学生他最喜欢黄色,可是班级根据搜集的数据买了蓝色的校服后,这个学生需要接受黄色。也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一旦数据来源和整理是准确科学的,他就必须服从“大多数”的决定,以此进一步感受“用数据说话”的统计观念,并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别人、接纳结果”的态度观。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不仅仅是解决选择哪种颜色的衣服作为我们班的班服,而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的价值。

三、全班选的是不是全校选的

在我选的与全班选的比较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数据中含有的其他统计信息,并逐步培养学生“欣赏别人、接纳结果”的理念。那么在全班选的与全校选的比较中又该如何处理呢?

在教材相对应的教师教学用书中编者指出:“例1通过学生的话‘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级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尽管这是非统计抽样。接下来在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以问题‘如果这个班定做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突出表现了由于非统计抽样不具有代表性,不能由此推断出‘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的含义。”“如第(3)题,某班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不宜代表全校学生最喜欢的颜色。为了解决问题,可调整方案,如每个年级随便选一个班调查,或调查全校学生等。”

由此可见,“如果你是校长,你如何选择全校校服的颜色呢?”在这个问题上是要渗透抽样的思想。但是,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意外的,学生根本没有“要选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颜色”的意识,也就是学生仍然缺乏统计意识,更没有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笔者认为,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式接触统计的起始就渗透抽样的思想有点过早。因为只有在遇到总体数目很大的情况下,在制定收集数据方案中我们很难调查所有对象时,才能产生抽样的必要性。即通过抽取总体中的部分个体,收集、研究这些个体的信息,用来对作为整体的总体进行推断。所以,对于解决“如果你是校长,你如何选择全校校服的颜色呢?”的问题,并不是“全校学生那么多,怎样调查呢?哦,可以先在班级调查”渗透了抽样的思想,而是,不管是全班还是全校,都是选全班或全校大多数人最喜欢的颜色。我们如何知道全校大多数人最喜欢的颜色呢?我们可以采用选出全班大多数人最喜欢的颜色的同样方法,也就是对全校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哪种颜色是全校大多数人最喜欢的颜色。

综上所述,在这节课里,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体会统计的价值。也就是让学生经历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同时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统计的价值。

猜你喜欢
种颜色全校全班
原因
合伙教育,家校共育——在考试后全校家长会上的广播讲话
观察:颜色数一数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全班都“疯”了
开会
趴 下
全校动员 全力以赴:以一流的建设成绩保证评估合格
迷人的颜色
新鲜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