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8 文言文阅读

2016-04-08 21:06石小兵
试题与研究·中考语文 2015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

石小兵

【真题呈现与解析】

例1.(2015·湖北十堰)阅读《岳阳楼记》选段,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完备,详尽

浊浪排空:充满

B.北通巫峡:直到,到达

薄暮冥冥:迫近

C.此乐何极:穷尽

感极而悲者矣:十分,非常

D.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解析】这是一篇课内文言阅读题,选取的是部分文段。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激活知识储备,逐项进行排查。B项,“通”是“通向”的意思;C项,考查一词多义,“感极而悲者矣”中的“极”是“极点”的意思;D项,“而或”是“而有时”的意思,选项中的解释把“而”忽略了。

【答案】A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此句要抓住“和”“惊”“一”等关键词语。“和”是“和煦”的意思;“惊”是“起,动”的意思,“不惊”则指“平静”;“一”是“全”的意思。注意要求翻译的句子中不含“至若”二字,如把“至若”也翻译出来反而会被扣分。

【答案】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边。

(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B.“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但这些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C.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选文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得极其自然,而且带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D.语言大量运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与理解能力。A项,从文体、内容和主旨的角度设题,解说正确。B项,从“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和作者的“悲喜观”角度设题,解说正确。D项,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设题,解说正确。C项,从写作特点的角度设题,解说错误。因为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是《岳阳楼记》全文的写作特点,而不是所选文段的特点。仔细阅读选文,显然其中没有叙事(叙事部分是《岳阳楼记》原文第一段:叙写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而选文不包括这一段),只有写景、抒情和议论。

【答案】C

(4)《孟子·梁惠王下》中这样说道:“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它有什么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阅读《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语句,很容易知道,它所阐明的主旨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而这与范仲淹所表达的政治抱负——“先忧后乐”是相通的。

【答案】示例一: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示例二:以天下为己任。

例2.(2015.湖北宜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山静日长

[宋]罗大经

唐子西诗云:“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门无剥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旋汲山泉,拾松枝,煮苦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摩犊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稚子,作笋蕨,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依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牛背笛声,两两来归,则月印前溪(A)。

味子西此句,可谓妙绝。然此句妙矣,识其妙者盖少。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B),乌知此句之妙(C)!人能真知此妙,则东坡所谓“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所得不亦多乎!

(1)请将文言语气词“耳”“哉”“矣”正确填人文中的A、B、C处。

【解析】这是一道课外文段阅读题,选取的是整篇文章。本题考查对语气词“耳”“哉”“矣”的把握能力。解答时,首先要熟悉“耳”“哉”“矣”三个语气词的用法及作用。如“耳”用于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有“不过如此”之义;还可以表示确定语气,作用和“也、矣”相同,可译为“了”或“呢”。“哉”最基本的用法是用于句末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用于反问句中,需要与“岂”或疑问代词相呼应,主要表示感叹语气。“矣”字主要用在叙述句尾,表示陈述语气;也可以用在形容词作谓语的描写句中;还可以用在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句尾,可理解为“了”。这样就可以根据句意和语气词的用法来判断各处的语气词。很明显,A句是陈述句,意思是“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所以用“矣”;B句表示限止语气,其意思是“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所以用“耳”;C句是反问句,其意思是“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所以用“哉”。

【答案】A.矣;B.耳;C.哉

(2)请用两个逗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准确断句。

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朗读节奏的把握能力。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最为关键的是要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不要把词读破,要保证词意的完整性。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是第一层意思,“则夕阳在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是第二层意思,“紫绿万状”(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是第三层意思,理解之后,划分节奏就没问题了。此外,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还要学会分析句子的结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定中之间、并列短语之间都要划分节奏。从本句来看,“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三者之间的关系前后依次是主谓、后补,所以,它们之间分别要划分朗读节奏。

【答案】归而倚杖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

(3)作者认为子西诗句“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妙绝,但“识其妙者盖少”,这是为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提取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子西诗句所表达的意境(淡泊名利、融人自然),然后从文中提取相关语句即可。

【答案】彼牵黄臂苍,驰猎于声利之场者,但见衮衮马头尘、匆匆驹隙影耳,乌知此句之妙哉!(答出画线部分亦可)

(4)读完全文,从文章描绘的一幅幅画面里,你发现作者崇尚一种怎样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意,进而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崇尚的生活。

【答案】崇尚远离官场、隐居山林、物我相融、悠闲自适的山居生活。

(5)积累链接:文中的《国风》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__》,“韩苏文”中的“韩”是指___________(填写人名),“陶杜诗”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直接展现其早出晚归这一田居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想顺利解答此类试题,关键要靠平时的积累,只有平时“厚积”了,考试时才有可能“薄发”。

【答案】诗经 韩愈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例3.(2015·福建莆田)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署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日:“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日:“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_____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____________

③无地置土

置:_______________

④公遂止

遂: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道课内外文言语段对比阅读的考题。本题考查对词义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第①②小题中的词语直接来自课本,“箕畚”原是“运土的工具”,在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亡”通“无”,是“没有”的意思。第③④小题中的词语,在课本中也多次出现,“置”在《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等课文中学过,其基本意思是“放置”;“遂”在《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等课文中学过,其基本意思是“于是,就”。解答时可先联系学过的词义,然后再联系选文中的语境具体解释。

【答案】①用箕畚(装土石)。②通“无”,没有。③安放,放置。④于是,就。

(2)理解填空。

甲文中①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②__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担忧,一个讥笑;③___________和智叟对比,一个热心,一个冷漠。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对比是甲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文章围绕“愚公移山”这一事件,通过愚公、愚公之妻、邻人、小孩等人与智叟对于移山的看法的对比,再现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的形象。根据内容分析和题干提示,很容易填出答案。

【答案】①愚公;②愚公妻子;③(孀妻)遗男(或:邻人、小孩)

(3)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言行举止来体现的。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首先要读懂甲、乙两文,弄清文意;其次是根据文意,分析两人对事情的看法异同;最后对比提炼,概括出各自的性格特点。

【答案】愚公:抱负远大、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等。

【考点阐释与突破】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很大,文言文阅读历来是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版块。在2015年各地中考试题中,该考点一般设置4~5个小题,分值在10~18分,占总分值的10%~15%,预计在2016年还将呈上升趋势。

文言文阅读试题在具体选择考查材料时,一是从课内学过的名家名篇中节选,不过这些选文都是立足于课标规定的基本考查篇目,有的是单篇(片段)阅读,有的是对比阅读(或诗文对比)。备考时既要熟练掌握字、词、句,又要注重对常见题型解题技巧的积累。二是从课外那些内容健康、文字浅显、篇幅短小的,尤其是与课内相关篇目有一定联系的文章中选录,有的是单篇命题,也有两篇对比阅读的。综观2015年各地中考试题,课外文言文阅读明显占主导地位。选文虽然在课外,但考点一定不“见外”,都是我们课内所学习、日常所积累的,完全可以迁移转化。三是从课内文言文中选取一段材料,然后再从课外文言文中选取与之有可比性的文言短文或表意完整的语段,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置考题。由于它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有利于考查考生的阅读迁移能力,因此颇受命题者的青睐。解答此类题时,对于课内文言文,只要调动平时的积累即可顺利答题;对于课外文言文,先要读懂它,力求找出它与课内材料的异同点,再具体分析。阅读时应注意参考文后的相关注释,还应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

总之,在应对文言文阅读试题上,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夯实课内,迁移课外。复习时,一要以课本为“本”,只要把课内的文言文学好了,理解透了,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二要加强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将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从中寻找规律;三要掌握方法,温故知新,提高解题能力。

【常见题型撷英】

1.(2015·重庆A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l)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月色人户

户:__________

②欣然起行

欣:____________

③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

④水中藻、荇交横

交横: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4)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5·广东)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日:“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日:“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日:“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堡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日:“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l)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5·福建福州)阅读甲、乙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z嫩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1)请用“/”标出下列语句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至于夏水襄陵

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或王命急宣

或:____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

奔:____________

③既而渐近

既而:______________

④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城:____________

(3)下列各组语句中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绝/往来而不绝者

B.其间千二百里/又何间焉

C.方其远出海门/今齐地方千里

D.素湍绿潭/吴广素爱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5)填空。

甲段描写三峡的夏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其____、_____的特点;描写春冬之水则紧扣其________的特点,以“素湍”“回清”___________”的动态之美映衬“绿潭”的静态之美,动静相映成趣。乙段从_____ 、色、____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了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举一反三·新题演练】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仲淹救灾

皇祜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殍瑾枕路

枕:__________

②为术甚备

术:__________

③两浙唯杭州晏然 晏:_____________

④既已恤饥

恤: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希文乃纵民竞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荒政之施,莫此为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各项中,“之”字的意义及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皆欲以发有余之财

B.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

C.因之以成就民利

D.此先王之美泽也

(4)请简要概括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对范仲淹的救灾措施予以肯定和高度评价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景公问求贤

公日:“请问求贤?”

对日:“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不掩欲以荣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则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观之以其游

观:_______________

②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 毁誉:______________

③以此数物者取人

取:__________

④其可乎

可: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说之以其行/则不为行以扬声

B.则不为行以扬声/穷则视其所不为

C.富则视其所分/其可乎

D.观之以其游/说之以其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夫上士难进则易退也,其次易进而易退也,其下易进而难退也。

(4)从晏子的前两句话来看,他认为求贤的办法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说法吗?

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甲、乙两文均出自《庄子·秋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不见水端

端:___________

②闻道百

闻:__________

③庄子持竿不顾

顾:___________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3)说说文中画线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告诉人们应该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表现了庄子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5)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葛洪,丹阳人,贫无童仆,篱落不修,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屡遭火,典籍尽。乃负笈徒步,不远千里,假书抄写。卖薪买纸,然火披览。所写皆反覆,人少能读之。

(选自李贽《初谭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

无从:_______________

②或遇其叱咄

或:_________________

③负笈徒步

负:___________________

④然火披览

披览: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C.俯身/倾耳/以请

D.常/披榛/出门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屡遭火,典籍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常披榛出门,排草入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宋濂、葛洪在求学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解析

【常见题型撷英】

1.(1)①门。②高兴。③考虑,想到。④交错纵横。

(2)①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②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D(水不属于庭中景物)

(4)示例:表现出苏轼的悲凉之情。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受污遭贬,不愿做闲人却只得做闲人。

2.(1)A(A项,两个“期”均指“约定”;B项,“下”,前者指“攻克”,后者指“下达”;C项,“食”,前者指“粮草”,后者指“餐”;D项,“归”,前者指“投降、投靠”,后者指“归宿”)

(2)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示例二: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3.(1)①至于/夏水襄陵。②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2)①有时。②飞奔的马。③不久。④城墙。

(3)A(A项,两个“绝”均指“阻断”;B项,“间”,前者指“之间”,后者指“参与”;C项,‘:方”,前者指“当……时”,后者指“方圆”;D项,“素”,前者指“白色”,后者指“向来,一向”)

(4)①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真是趣味无穷。②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

(5)水势大水流急清澈悬泉(飞漱、瀑布)形声(势)

【举一反三·新题演练】

1.(1)①遍布。②办法,措施。③安定,安宁。④赈济。

(2)①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竞渡这样的赛事。②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

(3)C(C项,人称代词“它”;其余三项,结构助词“的”)

(4)组织百姓竞渡,提供饮食;鼓励佛寺大兴土木,给民众提供从业机会。

(5)“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

2.(1)①观察。②诋毁或赞誉。③选取,选拔。④可以。

(2)D(A项,“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来”;B项,“为”,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动词“做”;C项,“其”,前者为代词“他”,后者为副词“大概”;D项,两个“之”均为代词“他”)

(3)那些上等的士难于出来当官,但容易辞去官职;次一等的士容易出来当官,也容易辞去官职;下等的士容易出来当官,但难于辞去官职。

(4)他认为求贤的办法是:通过他交往的朋友来观察,通过他的行为来评价;不根据他的言辞善辩来评价,也不根据别人的诋毁非议来判定。(第二问)示例:我同意他的看法。古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过他交往的人,就可以大概了解他是哪一种人,通过他平时的行为也可以了解他的品行和思维模式。华丽的言辞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实力,别人的诋毁和赞誉也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品行,所以应该亲自去全面地观察和了解。

3.(I)①尽头。②听说。③回头看。

(2)愿/以境内/累矣!

(3)(它是)宁愿死去留下尸骨来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爬行在污泥中呢?

(4)第一空:不间断地学习,逐步扩大眼界第二空:弃富贵权势,不为官所累,坚持不受束缚,追求逍遥自在生活

(5)两文都运用了设喻说理的手法。作者想象奇特,比喻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文中虽无一句直接说理,却能让读者顿悟所喻之意蕴。

4.(1)①没有办法。②有时。③背。④翻阅。

(2)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3)①抄完,赶快将书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②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

(4)①“愚”是自谦的说法,突出了唯有勤奋刻苦才能有所成就的观点。②“排”这一动作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草之茂盛、深密。

(5)示例:勤奋、刻苦、不怕困难、专注、持之以恒等。

【附译文】

山静日长

唐子西的诗中写道:“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我把家安在深山之中,每逢春末夏初,苍翠的苔藓生满台阶,落下的花瓣铺满小路,没有人来敲门(打扰),(唯有)松树的影子斑驳不齐,地面和空中不时传来鸟儿的啼呜。中午刚刚睡足,就打点山泉水,捡几根松树枝,煮苦茶喝。凭兴趣读几篇《周易》《国风》《左氏传》《离骚》《太史公书》以及陶渊明、杜甫的诗,韩愈、苏轼的文章。悠悠然不慌不忙地走在山路上,摸摸松树竹子,跟小鹿(一样)都在高高的树林和茂盛的草地里休息。坐下来赏玩奔流的泉水,(用这水)漱口洗脚。很快回到用竹子做窗的家里,就有山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做了竹笋和蕨菜,端上麦子煮的饭,高高兴兴地吃一个饱。在窗子旁边提起笔来,管他多少写几十个字,(或者)展开收藏的模板字帖、(名士)真迹、画卷来欣赏。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草书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出门到溪边踱步,偶然遇到种田的大爷或垂钓的朋友,问问桑叶麻藤,谈谈粳米稻谷,猜猜天气,比比谁钓的鱼多,若逢节日或好日子,大家就约好一起吃饭畅谈。回家后靠在柴门旁边,就(只见)夕阳挂在山上,(树林和天空)紫色、绿色纷繁众多,变幻迅速,美得让人目眩?(等到牧童骑在)牛背上和着笛声归来,那么月亮(已经)映在溪水上了。

品位子西的这句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可以说得上绝妙了。但是这句诗虽然妙,懂得其妙处的人却很少。那些牵着猎狗、驾着苍鹰,奔驰追逐在声色名利场中的人,只看见滚滚的马头尘土和匆匆的过隙马影罢了,哪知道这句话的妙处呢?要是谁能真的理解这样的奥妙,那么就像东坡所说的“没事就静静地坐在这儿,一天时辰过得像是两天了。如果活七十年,就是一百四十岁”,这样的收获难道不多吗!

《鲁公治园》选文

鲁公修建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土。”鲁公于是停止(修建园子)。有人说:“土可以堆起来做成山。”鲁公同意他的看法,想要施行。他的妻子说:“你不怕你的小儿女跌倒吗?”鲁公又停止(建园)了。又有人说:“修建一条小路通行,设置围栏来护住,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又想要施行。家人中有人阻止他说:“园子建成就得添置妇女家仆,供他们居住的房子可能会不够,这很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定,建园的事情再一次停止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可供食用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士大夫约定十天内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敲锣退军,准备收兵离开原国。这时,有人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以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国君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期限,若不回去,有失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离开。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王,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君主,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也向文公投降。

范仲淹救灾

皇祐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舟船比赛,热衷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住持僧人,告诉他们:“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

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亲自草拟奏章,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是先王的功绩啊。

景公问求贤

景公说:“请问求贤有什么方法?”

回答说:“观察同他交游的是什么人,品评他的行为。君王不要以美妙动人的夸饰之辞去判定他的品行,也不要以毁谤非议去判定他的品性。像这样,就不会故意做出某种举动来扬名,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目的来迷惑君王了。所以,如果官位显赫,就观察他推举些什么人,如果官运不好,就观察他不干哪些事;如果富裕,就观察他是否分钱财给别人,如果贫穷,就观察他是否不苟且拿取钱财。那些上等的士难以出来当官,但容易辞去官职;次一等的士容易出来当官,也容易辞去官职;下等的士容易出来当官,但难以辞去官职。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大概就可以了吧!”

《庄子·秋水》选文

[甲]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因此河神十分高兴,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乙]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把国内政事托付于你,劳累你了!”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初谭集》选文

葛洪,丹阳人,家中贫穷请不起仆人,家里的篱笆坏了也不修理,他经常用手拨开杂乱的草木出门,推开杂草回家。家里多次失火,收藏的典籍都被焚毁了。于是他就背起书箱步行,不远千里,借别人的书来抄写。他卖木柴买纸抄书,点燃柴草翻阅书籍。他写字所用的一张纸要使用多次,很少有人能读懂。

猜你喜欢
文言文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把文言之脉 闻古韵之香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调查之我见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探究
那些“刷屏”的2016流行语,你会用古文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