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桂兴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回归生活,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学生积累数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的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69-03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体现出“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的思想,让数学回归生活,真正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好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走进数学王国,妙趣横生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只是很多教师没有去挖掘和提炼而已。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学生学习的内容和他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他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学习“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这一节,就是从日常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梯子入手,从比较梯子ab和梯子cd斜放在墙上(梯子ab的上顶端距墙角5米,它的下端距墙角2米;而梯子cd的上顶端距墙角5米,它的下端距墙角2.5米,)哪个梯子更陡?让学生去运用数学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能有效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学教学中,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蕴含着许许多多具有价值的生活素材。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如,学习“钟表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布置好家庭作业,让家长帮助孩子制作一个钟表教具:用硬纸板剪成一个圆形做表盘,在表盘上平均分成十二份,清楚标明数字,时针剪的略粗一些,分针剪的略细一些,比时针长,一起用大头针固定在表盘中心,时针和分针能以大头针为圆心转动。在课堂上,我教给学生钟表知识后,进行练习。问学生:“大家早晨几点起床?”学生积极发言,有的说七点,有的说六点半。我接着问:“七点时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都在什么位置?自己动手,拨动表针让大家看看。”学生会把时针指向7处,分针指向12处,这时帮助学生明确:分针指在12处是整点,时针指在数字几就是几点。再接着问:“六点半在钟表上怎么表示?”学生把分针指在6处,把时针指在6、7中间,我对他们的答案予以肯定。但有的学生时针指在6处,告诉他们这样不对,半点标明时间已超过6 了,但没到7点,应在中间。指导学生明确:半点时分针指在6处,时针指在相邻的两个数字中间,前边数字是几,就是几点半。这样,继续让学生练习,上课时间八点、放学时间十一点半、午饭十二点、午休时间下午一点等,学生兴趣浓厚,积极动手,把自己生活中的作息时间点与课堂上的知识结合起来,不仅认识了钟表,还会自己表示。接着,我又让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简单的钟表,把几个作息时间点表示出来,进行知识巩固,效果很好。鼓励他们自己去观察、去询问、去探究、去发现,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认识钟表的基本特征并能够辨认整点和半点。学生动脑动手,又结合实际学到知识,事半功倍。
又如,学习“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美、赏析美。再如,讲“圆锥的侧面积”一节时,先利用学生手中的折叠扇,问学生如果将打开的扇子的两边粘在一起,会是怎样的形状?学生马上就回答说是圆(多媒体显示)。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点,会发现沿着对称轴对折图形,图形两边完全重合,接着让学生说说身边哪些物品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会说黑板、作业纸、量角器、45度角的三角板,还有的学生说是圆的纽扣,各抒己见,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既理解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观察能力。所以,生活化的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数学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生活经验,活跃课堂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家庭生活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构建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新境界应该成为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必由之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对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训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触手可及,而不再是高深莫测的云山雾海。真正的生活化,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从实际出发,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灵活机动运用各种教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使学习内容充满生活气息,教学情境生活化,使学生感悟、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如,在学习“重量单位”时,学生对物体的重量缺乏了解,不明白到底1克、1千克有多重,不能准确指出物体的重量。我就选了橡皮、1升瓶装矿泉水、盒装牛奶等几样物品作为教具。首先,拿一块小橡皮说,这仅有10克,用小刀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重1克,让学生拿在手中,感觉1克物品的重量。接着拿出200克的牛奶,让学生掂掂重量,又拿出1升装的水,告诉学生这是1千克的重量,也等于1000克。学生对克、千克有了具体认识后,就设计“你的体重大约是10( )、一个鸡蛋大约重60( )、一只铅笔约重( )克、数学书大约重( )克”之类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积累经验的重要性,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采集生活中的各种数学实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天地,探索数学规律,学会数学思考。例如,我将情境设计成:学校门前是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现在把校门口的位置记为0,向东走一米记为+1,向西走一米记为-1,放学后,顾明、李颖、陈丽丽三位同学一起回家,顾明向东走了8米,李颖向西走了5米,陈丽丽要等她的弟弟,还站在校门前。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公路图,并标出此时三位同学的位置。由于放学回家是学生每天都要做的事,所以,他们都迅速标出了三个同学的位置,为进一步讲解数轴的相关知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理论联系实际,领悟价值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生活原形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过程。学以致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逐步培养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与方法在学生的生活和成长中大显身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兴趣。我始终有一个非常看重的观点,就是要努力地让学生感到“我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在学习中,结合已有的数学知识,安排“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游园最佳路径”、“怎样制作长方体礼品盒”等活动。如让学生解题:某旅行社组团去外地旅游,30人起组团,每人单价800元,旅行社对超过30人的团给予优惠,即旅行团每增加一人,每人的单价就降低10元。假设你是该旅行团的团长,你知道当一个旅行团的人数是多少时,旅行社可以获得最大营业额?
灵活处理教材,让数学内容回归生活,实现从理想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焕发出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学过“相似三角形”以后,有一次参加升旗仪式,我发现学校的旗杆绳子要更换了,我想训练一下大家“用数学”的习惯,课后就布置一位学生去买根绳子来。果然,学生问我:“老师要买多长的绳子啊?”我说我也不知道啊,你和大家商量商量吧。有的学生提出找根米尺量,有的学生提出多买些回来,有人建议干脆把旧绳子抽下来量一量,一个个方案被否定了,正当学生议论纷纷的时候,我适时提出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一语提醒了大家,班长取来了一根竹竿和圈尺,将竹竿垂直地插在操场上,量出竿高和此时竹竿的影子,其他学生同时量出旗杆的影长,很快就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杆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竹竿长/竹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这样就轻易求出应该买多长的绳子了。学生意犹未尽,了解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一旦数学真正回归生活,就会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找到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购物策略”时,单纯地用一些数进行比较显得很枯燥,于是设计了这样一个画面:首先展示学生熟悉的三家超市,配以文字说明三家超市的促销饮料的方式。超市甲:买一大瓶售价8元的送一小瓶售价2元的;超市乙:无赠品,一律八折出售;超市丙:购物30元以上七折优惠。学生被这熟悉的画面所吸引,于是很容易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带着质疑,进行计算,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字计算变成了一个个趣味题,结论很快得出。最后通过计算总结出购物的规律——货比三家,精打细算,这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又为生活服务。通过学习,学生觉得数学是实实在在的知识,学习了就能用得上,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感觉到数学课堂充满了智慧和乐趣。
总之,数学教学应时时关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不断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培养数学能力。教师只要善于把生活融入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数学,从课本里感悟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赵 双.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J].新课程(教师),2010,(03).
[2]庞丽燕.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小学),2014,(04).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