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增芬
摘 要:高效课堂建设,应从上好常态课开始,通过不同形式的观摩课、研讨课等教学活动,不断发现问题,改进课堂教学。只有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教师提出的问题价值度高,教师的指导有效,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常态课;目标达成度;问题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2-0028-03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过程,在一节课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超常提高、超常进步。构建高效课堂是目前课改形势下每个学校的主要工作目标。围绕高效课堂建设,我们开展了跟进式教研、同课异构、同案同授、专题研讨等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探索,我们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现结合活动中的听评课案例,简略谈谈高效课堂的特点。
一、高效课堂:目标达成度高,课容量大
考查一节课是否有效,首先要看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达成的效果如何。
本学期,我校与外学区两所小学联合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老师共同作课《乡下孩子》(二年级语文下册)。这是一首诗歌体裁的儿歌,全文共3个小节,本课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体验童年快乐。教师甲引领学生通过3个小节的学习完成了阅读教学目标。教师乙和教师丙引领学生学习了诗歌的2、3两个小节完成了阅读教学目标和说的训练目标。不同点:课容量不同,3个小节的教学与2个小节的教学。从教学目标达成度来讲,除阅读教学目标和模仿句式说的训练目标外,教师乙的课堂还安排了6分钟的习作训练。
按教参规定的教学目标来评价,教师甲的课堂教学相对来说比较高效,因为教师乙和教师丙没有讲授的诗歌第1小节,这小节恰恰是本课的难点,需要花费至少10分钟时间来化解。教师甲的不足之处是处理第1小节用了18分钟时间,如果能够整合教学内容,时间安排合理,完全可以挤出3至5分钟进行习作训练。我们知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发展是不同步的。许多学生说得流利,如果当堂书写,就会出现难以下笔或语言组织混乱的状况。语文课标指出,重视写作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习作训练目标应落实在阅读教学中,而不是单纯依赖习作课去实现。
综上所述,教师甲改进后的课堂教学,从目标达成度和课容量这一方面来评价,可以说是高效的。
二、高效课堂:问题价值高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探究的问题。
(一)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指向性明确
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讲,低年级课堂探究问题一般有2~3个。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多数围绕一个中心议题探究,这个中心议题一定是基于教学目标、统领全文的一个问题。
如三年级语文下册《珍贵的教科书》一课,其阅读教学目标是“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战争年代学习条件的艰苦和教科书的珍贵”。基于这一目标,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阅读问题并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思考、交流和展示:“读一读,说一说,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教科书的珍贵?”因为“珍贵”二字贯穿了“缺书、取书、护书”整个篇章内容,“珍贵”这个中心词语可以打开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可以从全文中选取自己感受较深的内容感悟理解。在一位青年教师的常态课上,师生只是引领研读了“护书”部分内容,完成了几分钟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学,就完成了教学目标。“护书”部分的内容虽然是本文的重点,但如果占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处理,高效课堂就无从谈起。究其原因是,老师组织阅读时每个自然段设一个问题,问题指向性不明且缺乏整合性,导致效率低下。
(二)教师的提问表述要清楚、简洁、明了
如四年级语文下册《肥皂泡》一课,其中的重点段落详写了吹肥皂泡的过程。老师的设想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找出“先……然后……再……”这些词语并体会游戏的过程。请看老师的提问:第一次提问“自由读,找一找,哪些词语体现了玩的过程?从哪几个词语看出游戏的过程?”生读完后无人发言。老师指名读本段,二次交流,只有两名学生发言,而且两名学生的发言如出一辙,都是读句子。老师提示“找词语”,学生无人发言。老师第三次提问“再读课文,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体会吹肥皂泡的过程”。这次学生终于如老师所愿,找到了答案。如果老师的第一次提问表述清楚,就不会出现学生无言以对的冷场,也不会延误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三、高效课堂:教师指导到位,学生参与度广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体现以下几方面:以学生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组织学生探究,调控课堂;学生有疑问,启发、点拨、讲解;教师概括、总结。
请看2012年度石家庄市评优课汇报课的一个案例片断:
师:还有哪些困难拦住红军的去路?
生齐读诗歌第六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断)全班交流。
师: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生1:惊悚 生2:惊心动魄 生3:惊险 生4:悲哀 生5:悲壮
评析:老师提出问题后,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分别用了不同的词语。这样的场景出现首先源于老师所创设的积极向上的交流氛围,其次是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师:这是一场激烈而悲壮的战斗,那么如何概括这场战斗?
生:寒。
师:“寒”字写出了战斗的悲壮和失去战士的悲痛。
评析:体会寒字的深刻含义是本环节的重点,因为教师创设了民主的交流氛围并进行了精练的概括小结,教学目标圆满达成。
反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老师的概括小结常常是把学生的发言逐一重复的段落式小结。课堂时间毕竟有限,一节语文阅读教学,老师的概括小结经常有几次,如果我们不精心设计,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会大打折扣。
学生的参与度广包括几方面:能保证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展示时间;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学生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学生思维发展得到锻炼、优化、提升。
再以低年级语文课堂《乡下孩子》为例,教师甲和教师乙同案同授。教师甲课堂提问,学生发言47人次;教师乙课堂提问,学生发言50人次。如果单纯从数字来看,两节课差异不大,但是教师乙的课堂50人次中发言的学生仅10人左右,而教师甲的课堂47人次中发言学生达28人。很显然,从学生参与度来评价,教师甲的课堂是高效的。
综上所述,必须从常态课开始,进行有效教学,才能构建高效课堂。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