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 俊, 耿化民, 吕志雄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浅谈可触景观在户外游憩空间的运用
舒俊, 耿化民, 吕志雄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缺乏与具体外界接触的背景下,户外游憩空间作为休闲活动的场所,在设计的过程中增加在人与环境的可触性,弥补在工作和生活中对于真实环境感知,文章根据比较不同时代特征和游憩方式,结合现代生活需要,对可触景观做出释义,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办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游憩空间;可触景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们在闲暇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在央视财经频道发出的2014-2015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中,对于国民的休闲情况,调查指出中国人有三分之一的休闲时间用在互联网上,尤其是手机。而在娱乐活动中,有60%的人开始线上娱乐,成为“低头族”,还有40%的人坚持线下娱乐的“抬头族”,但“抬头族”比“低头族”每年平均多挣约4 000元。在互联网的今天,人们每天花费在屏幕前的时间增多,但是对于真实外界的触觉感知却在减少。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户外游憩空间带来的各种生理及心理刺激应当加强,不只是停留在视觉景观上,也需要增加人与环境的可感知、可触碰性的活动。户外游憩空间的主要功能是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触屏时代的今天,还应该强调景观的触感。
1游憩方式与时代特征
1.1封建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上层社会主要的游憩场所,最初是以“囿”的形式出现,古代天子及诸侯蓄养禽兽、进行打猎等游乐活动的场所称为“囿”[1]。随着历史发展,文人士大夫园林渐成造园主流,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在造园手法上多以模仿自然为主,表达园林的主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游览方式也多以静观及散步为主,主要满足视觉的观赏需要,达到“明月、清风与我”相融合的宁静心境。封建时代的园林是满足贵族及士大夫阶层的休憩需要,满足观花赏月、追求物我合一的精神需求。而对于平民来说,工作与游憩并没有明显界限,在耕种闲暇时间,或观戏或结群聊天,游憩是体力活动之后的一种放松。
1.2工业时代
园林在工业社会以前是上层社会的游憩消费品,工业革命之后才大量出现在公共游憩场所。这时,社会大分工使更多人从事固定的工作,大量的人进入城市,工作与休闲逐渐分离,便出现了大量公园、广场,以供市民游憩需要。比起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接触逐渐减少,户外游憩空间便成为人与自然亲近的最佳场所。工业时代,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对象是具体的物体,无论是办公,生产,还是看报、逛街,都能与具体事物接触。这时人们的游憩方式多以散步,视觉观赏等比较温和的方式为主,以放松身心为目的。而现代的许多公共游憩场所如公园,居住区游憩空间,大多数还是停留在观赏,步行等这样的游憩方式。
1.3互联网时代
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各类新兴行业迅猛发展,许多传统行业也正发生着变革,现代人们了解外界只需要一个手机屏幕和手指就可以滑出与外界相关的各种信息。 “互联网+”等新兴的理念,使得各行各业都与互联网的产生了密切联系,而联系的媒介主要是键盘、鼠标和屏幕。人们只需要敲击键盘,移动鼠标或者滑动屏幕,就能实现许多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样的媒介使得生活变得高速快捷,但是也带来了相应的缺点,它们除去了一个在真实交互中的最大快乐:这一快乐来自触摸,感受和移动真实的自然物品[2]。例如传统的阅读,书本带来的纸张的纹理、质感和翻阅的感受,在电子阅读上是不能体验到的。
不同于生理需求的基础性,游憩的需求更多的是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时而产生的一种意愿[3]。现在的户外游憩空间,除了各大主题乐园的兴起,社区游憩空间、公园、滨水空间的使用方式对于社会发展进程整体进程相对落后。在这些居民使用最多的游憩空间中,也应该满足使用者对于外界探索的需要,弥补在日常生活中对物品真实质感的触觉缺失。在户外游憩空间中,不同材料带来的触觉感受是不同的,因使用材料不同而引起温暖、 舒适、粗糙、 细腻、 冷酷、 自然、 高贵、 典雅等心理感受。[4]而这些触觉是屏幕不能传达的。
2游憩行为与可触景观释义
2.1雕塑“马”的案例
笔者曾在一个冬天有阳光的下午的一处十字路口的一个很小的游憩场所等待一位朋友,这里吸引了很多人前来晒太阳。场所里面有一个“马”的雕塑,笔者发现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有4个年轻人就骑上了那匹“马”(其中包括一名女性),有两个小孩试图爬上去,但是身高有限,没能骑上去,直到离开,两个小朋友依然在“马”的旁边试图骑上去。
正如约翰·O·西蒙兹所述“由于我们首先是动物……我们天生喜欢泥土的芳香,绿叶的清新,天空的蔚蓝和宽阔。内心深处,我们渴望这一切,它时而强烈时而沉寂,但从未消失。[5]”城市分离了自然,智能电话和电脑又将分离真实的环境。在互联网时代,人对于外界的感知刺激需求却比以前更加强烈,游乐园中各种惊险刺激的项目、体验农业中的采摘节、极限运动的各种挑战……这些活动的热忱度有增无减。而日常生活的户外游憩空间中,是否应该多设计一些让使用者兴奋的元素呢?
2.2触屏与未来生活
科技的发展将会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智能手机只是一个精简生活的开端,智能家电、机器人等物品的出现,也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休闲时间。人们在生活、工作、休闲中所触摸的也是各种屏幕,因此人们可能会患上一种饥渴症—对于外界真实物品触摸的饥渴,人们的触觉敏感性可能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减弱。因此对于真实物品可触碰性是缺乏的,增加户外游憩空间的触感显得尤为重要。
2.3可触景观的释义
可触景观,在这里是基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提出,指人在环境中,通过身体对于景观元素的触碰,与场所更深一层接触,不单单只是停留在视觉层次上。在这样高效快捷的都市节奏中,人们不仅需要视觉上的变换,也需要触觉上的刺激,现代人更需要与外界空间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同时也增加面对面之间的交流机会。
3可触景观的实施
可触景观大多运用在儿童游乐场所。但是很多成年人在上班和家里很多时间都面对着电脑和手机,活动是较为静止的。而现代的户外游憩空间中,现有的活动设施缺少趣味性,并不足以让许多使用者“大展拳脚”,因此提出以下策略。
3.1增加可攀爬的景观设施
在安全防范的情况下,设计攀岩景观,网状型雕塑,大型石头等能与人互动的设施。特别是社区游憩场所,可触景观可以让大人与小孩一起参与,而不仅仅只是儿童在使用,大人在旁观看,这样可以增加亲子活动的集体参与性。
3.2改进原有休闲设施
把部分休息的凳子换做老少皆宜的秋千,增加在休息中的秋千摇动带来的动感;加宽凳子的长度和宽度,使游憩者可以半躺,人多的时候可以聚在上面聊天;增加原有活动设施的趣味性,或是颜色,造型上应该引入使人兴奋的元素。
3.3种植可触摸的植物
与植物的接触出了摘果以外,某些树本身也可提供一些良好的触感。例如紫薇,别称痒痒树,当触摸紫薇主干的时候,紫薇的细小枝叶会微微摆动,像是被挠了痒痒一样。而且紫薇枝干光滑,具有良好的触摸手感。而水杉的树皮比较柔软,在成都人民公园的一排水杉树皮上,在人手的高度位置可以看到树皮表面也变得较为光滑了。
3.4增加人与土地的联系
在社区游憩景观中,可以设置一部分生产性景观,如立体栽培,承包给居民用户,用来栽种果蔬。增加人与土地,植物的关联性,获得劳动和收获的喜悦。也可以在社区中绿地的设计范围内,用领养植物的方法,让社区内的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并在植物旁边做上记号,表明这棵植物有人在培养,在其过程中,养护人更能体会人与植物,人与时间共生共存。
3.5植入传统活动
随着生态城市,海绵城市的倡导,生态驳岸不仅给雨水留下了储存的空间,也给河岸的动物制造了栖息地。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在保证人活动的安全范围内,人接触水的可能性也增多了。对于抓螃蟹、钓龙虾这样的河岸活动可以设计其中,加大人与自然的接触机会。
3.6安全及维护措施
在可触景观中,人对于设施的使用也更加频繁,对于人的安全及设施的维护都要比原来更加注意。在设计之时应该考虑到各种可能的安全隐患,比如高度的控制,材料的选择,使用说明的标志牌等。而维护上面,除了选择耐用的材料外,也应做好定期维护。
总之,在户外游憩的可触景观中,它可以满足人探索,寻找刺激,触摸,移动的意愿,充分感受通过触碰景观不同质感的物品带来的游憩体验,这是“低头族”在户外游憩空间里需要的刺激。
4结束语
互联网带来了高效和便捷,也减少了人们的运动与其他物品的触感体验。在相对静止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下,户外的游憩空间应该提供较为活泼、增加人们动手能力的景观元素。可触景观在户外游憩空间的运用也正是恰逢其时,从使用者更深层次的需求出发,创造人与环境互动的空间,也是营造良好游憩空间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Donald A.Norman.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3]吕志雄,耿化民,舒俊.新型城镇化推动游憩系统发展实践的对策研究[J]. 四川建筑,2015(2),35(1):22-27.
[4]张文化.设计中的人性化关怀[J]. 艺术设计论坛, 2003(6): 12.
[5]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 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项目过程成果
[作者简介]舒俊(1988~),女,硕士研究生,景观设计专业;耿化民(1961~),男,教授,研究方向:景观建筑设计;吕志雄(1989~),男,硕士研究生,城市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TU983
【文献标志码】A
[定稿日期]201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