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

2016-04-07 02:10马新艳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高校图书馆

马新艳

(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南阳 473061)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

马新艳

(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南 南阳 473061)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协同理论

摘 要:文章从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现状出发,分析了影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的因素,并以协同理论为着力点,阐述了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机制,构建了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协同框架。

*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融合创新服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QN-345。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与移动信息服务相结合的产物,是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对数字图书馆服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移动信息服务作为未来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受到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还普遍较低。因此,加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中各要素的协同合作,对提升移动信息服务质量,促进移动图书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的因素

1.1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与用户脱节

高校图书馆对移动信息服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移动图书馆利用率低是因为当前图书馆移动服务着眼于自身资源建设和技术层面建设,对于用户的需求变化缺乏有效的掌握[1]。图书馆投入大量的资金购买数字资源和软硬件设备,但是对移动信息服务宣传推广力度不够,移动信息服务内容对用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1.2 图书馆业务部门间缺乏分工与协作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涉及资源、技术、人力和宣传推广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建设与管理主要由信息技术系统部门负责建设,其他部门尚未全面参与,移动服务的成效并不显著[2]。资源建设部、技术部、流通阅览部、参考咨询部作为图书馆的常设部门,在推进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进程中,需要发挥部门间协同作用,共同促进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1.3 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整合不足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呈现出传统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和移动图书馆服务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当前,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大多是对传统图书馆的部分静态资源的移动获取,在结合用户需求和整合、开发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方面仍有欠缺,移动图书馆服务与传统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尚未达到融合互补。

2 协同理论及启示

2.1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认为,属性不同的各个系统在整体环境中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其强调不同系统之间的协作和互动,通过协同的力量来促使整个系统更好地发展。

2.2 对提升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的启示

根据协同理论,系统的整体性功能是由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的协同作用决定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作为现代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种崭新的服务系统[3],在图书馆及其馆员、用户、服务内容、服务策略、服务环境等各个子系统内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业务部门之间、馆员与用户之间、移动信息服务与传统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之间、图书馆与数字资源内容提供商、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协同合作,对提高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3 协同理论视角下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整体思路

移动信息服务环境下,重新审视图书馆的服务目标和服务环境,及时调整角色和功能定位,已是势在必行。①本着移动信息服务的观点,以馆藏资源和最新移动信息技术为依托,协同好移动信息服务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处理好外部环境因素对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影响。②从移动图书馆资源建设与管理入手,注重用户参与。③通过部门合作,做好移动环境下用户的服务需求和行为特征分析。④通过与数据开发商合作,构建融入用户应用环境的一站式资源发现平台[4]。

3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协同机制

3.1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内部协同

3.1.1 图书馆馆员与用户之间的协同。提供符合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社会网络环境下,用户既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又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信息服务的参与者,在数字资源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让用户参与数字资源建设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在移动信息服务系统中,馆员和用户的互动协同对整个服务系统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用户借助社会网络工具,将其所需的优秀资源推荐给图书馆,馆员充分发挥其组织、管理和激励的作用,引导用户关注、评选与其需求相关的数字资源,确保用户参与的数字资源建设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如:2014年底,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与绿茵读书会学生合作开发了“悦读好时光”手机应用软件,为读者提供阅读体验、交流、分享的平台。借助悦读平台,读者可以阅读图书,发表书评,还可以发表自己的原创作品,进行好书推荐。馆员既是读书会的组织者,又是阅读活动的主持者与参与者。

3.1.2 图书馆业务部门间的协同。组织机构健全,部门分工明确是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稳定有序的重要保证。系统技术部负责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构建、施行、维护,其他业务部门负责移动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搜集、组织与推广。为了契合用户的信息需求,参考咨询馆员通过与用户的沟通互动了解用户需求;流通阅览部通过分析用户学历背景、学科专业、推荐书目、浏览历史、检索历史等基本信息,挖掘用户可能存在的显性或隐性的信息需求;资源建设部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进行对信息内容的组织与编辑;信息技术系统部门将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按照移动终端标准进行优化设计,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见图1)。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各部门分工协作,定期进行信息交互,及时响应用户的信息反馈意见或个性化需求,将移动服务纳入到图书馆的整体业务推广与管理中,共同做好移动图书馆服务的宣传推广、用户培训。

图1 图书馆部门间的协同框架

3.1.3 移动信息服务与传统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之间的协同。移动图书馆服务与传统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一起构成高校图书馆系统服务格局,三类服务模式的服务内容不仅存在交集,也有各自的特色及并存价值,图书馆职能机构应加强对三种服务的协调[5]。移动信息环境下,用户阅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图书馆作为传统信息服务机构的性质没变。高校图书馆的用户主要包括教师、学生、科研人员、职能部门和教辅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利用图书馆的目的和方式各不相同。退休或即将退休的教职工,更愿意使用纸质文献资源。担负科研任务的教师、撰写论文的学生除了需要馆藏纸质资源,对电子期刊、网络数据库等数字资源需求也较多。移动图书馆的用户群主要是青年教师和学生,他们对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硬件和软件接受能力较强,利用移动图书馆进行娱乐性浅阅读和图书馆简单服务。还有一部分读者到图书馆主要是为了享受幽静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不能因为服务形式的改变而忽略了传统服务。此外,从读者服务和系统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应该与现有数字图书馆系统保持一致性,减少资源交互过程中的数据冗余。在未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的边界将逐渐消弭,呈现出一个内容融合、平台融合、终端融合的全媒体服务形态[6]。

3.1.4 建立移动数字图书馆联盟。建立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的移动数字图书馆联盟,统筹协调馆藏特色资源建设,实现高校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便于攻克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技术难点,有效地制衡数据库商不合理的涨价问题,为建立数字资源保障体系和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奠定基础。目前,数字图书馆联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相对成熟,移动图书馆的馆际合作有利于降低移动服务的开发和维护成本,有助于馆藏资源的跨区域泛在分享[7]。

3.2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外部协同

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需要承载系统运行的移动网络、应用软件、基础设施、移动终端等软硬件服务环境,服务环境的好坏决定用户体验的质量。移动网速慢,应用软件操作烦琐是制约用户体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可以与移动网络运营商进行联合协作,优化其网络服务,确保用户体验移动图书馆服务时更加顺畅、快捷[8],通过网络融合技术,实现移动图书馆服务与传统服务业务的“无缝”对接。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中国移动共同研发的“掌上图书馆”[9],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的合作[10]。

移动图书馆服务既要依托馆藏资源,还要合理地利用馆外资源。图书馆和数据库商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提供者,目标是一致的,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高校图书馆由于学校规模和学科建设领域不同,所需要的数字资源与服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能否满足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是决定数据库商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此,图书馆与数字资源提供商合作共赢成为已逐渐成为现实。通过联合协作,构建统一标准和协议,实现馆藏特色资源的数字化与网络化利用,以及用户个性化信息的定制,可以减少数字资源商提供的资源与用户的信息需求之间的偏差[11]。

4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协同框架

图书馆、数据资源提供商、服务环境作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的三大组成要素,在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关联互动,有序整合,形成了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的协同框架(见图2)。

图2 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协同框架

5 结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移动信息服务研究是现实需求,根据协同理论,系统内的子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协同状态,系统走向稳定有序。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系统作为现代图书馆系统的子系统,应与其他数字化服务系统紧密结合,并加强与传统文献服务、数字图书馆服务协同合作,以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李君,何燕,杨文建.基于用户需求变化的移动图书馆服务观念考量[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5):37-40.

[2] 茆意宏.面向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164-166.

[3] 胡振华,蔡新.移动图书信息服务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18-20.

[4] 王洁慧.高校科研用户对图书馆一站式资源发现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4(12):95-98.

[5] 王建娟.中国高校移动图书馆服务研究[D].郑州:中州大学,2013.

[6] 张芳宁,陈鹰.图书馆全媒体融合服务的路径和动因[J].图书与情报,2012(3):76-79.

[7] 施国洪,夏前龙.移动图书馆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3):78-91.

[8] 任军虎,赵捧未,秦春秀.移动图书馆服务交互模型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4(10): 23-27.

[9] 陶宇.华南理工大学“掌上图书馆”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2011(4):19-25.

[10] 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移动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EB/OL].[2010-05-17].http:// www.dayoo.com/roll/201005/17/10000307_ 102001438.htm.

[11] 邓李君,杨文建.基于移动图书馆发展影响因素的平台功能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14 (2):95-98.

(编校:崔 萌)

作者简介:马新艳(1979— ),南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5 - 12 - 05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 1588 ( 2016 ) 01 - 0119 - 03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高校图书馆
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试论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环境冲击下的人文建设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实践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