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7-03-13 08:48孙妍
科技创新导报 2016年26期
关键词:协同理论创新能力

孙妍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是当前高等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能够影响高校对大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对高校的发展以及全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该文根据协同理论研究了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各要素,提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机制,并且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目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亟待改进的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创新能力 本科生培养 协同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38-02

未来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判定一个国家的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学生是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成就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的自主创新能力。然而,我国目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匮乏,对科技的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讨论和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该文将根据系统协同理论,立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重要因素,提出对策和建议。

1 系统协同理论

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综合体”,也就是说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些元素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由于一般系统论是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势必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个问题,一些学者提出了耗散结构、协同论、混沌论等二代系统理论。这些理论以20世纪60年代末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所创立的协同论尤其突出。

协同学研究两类系统:人工系统和自组织系统。这2类系统都具有目标性、联系性、动态性和网络性等特征。协同理论指出:狭义的协同仅仅代表同竞争相对立的合作、互助等行为;广义的协同是指在复杂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者系统内各子部门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因此,在考虑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因素时,除了确定各因素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外,还要考虑影响因素之间沟通和相互的作用。

协同的产生是有条件的,只有从宏观上进行某种整合,才能够保证系统间协同效应的产生。如果协同产生的效果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机制,协同效应就能够长久地维持下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良性循环必须依存于现有的管理机制,也就是高校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否能够顺利地为整个培养方案服务的实际展现。

2 协同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们推陈出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实践能力)三大要素构成[1]。从目前研究来看,导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理念的缺失、生源质量下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培养模式陈旧。要解决这些问题,国内大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师资源、激励机制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着手,设置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设置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课程;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高;开展外部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和勇于质疑、探索求异的学术精神;创造浓郁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宽松自由的学术交流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2-4]。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之上,立足于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看到以上几方面的互相促进确实给近几年的高校创新能力培养注入了活力,得到了较好的成果。然而,根据协同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通过战略、文化、制度、管理、组织和平台等要素相互协同影响所有成员的创新行为,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来实现不同主体层次的个人、团体与全主体协同创新来获取。也就是说,学生、教师、团队以及学校、社会各个层面都应发挥相互联结、相互促进的作用,决不能割裂地看待。将这些方面整合起来,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新理解学生、教师和培养环境三要素的双重作用。

学生是创新行为的主体,也是受教育的客体;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被培养环境约束的客体;培养环境是教师和学生的约束体,也是他们的激发体。这3个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合作或制衡行为都是正常的,促进这3个要素的和谐发展是实现协同式创新的重要环节。

(2)开放与非平衡态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

在协同学中,系统的演进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低级平衡,制造非平衡状态,促进各部分的交流,从而促使系统进入下一个循环,向更高状态发展。系统的这种不断的自我升级提示我们,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决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地引入外部机制,也就是说要时刻吸收国内外高校在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检视自身发展状态,向更完善的教育教学机制进步。

(3)协同中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

协同中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在动力。良性的竞争能够促进发展,竞争作为系统内部演进最有活力的因素极为重要。有了竞争的存在,系统内部的差异才能永恒存在,系统的自身进化才能成立。而这样的竞争永恒状态导致系统发展不平衡性,加上系统内部各自系统和子要素对外部条件和环境变化的适应度不同,造成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更大的差异、非均匀性和不平衡性[5]。这样的不平衡性才能使系统始终处于不断演化、进步的状态。但是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个系统中,我们要注意不公平的竞争,技术保密以及科研自闭等现象有可能导致的消极效应,这种消极的因素将导致整体的无序性,从而制约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环境的开放、有序、良性竞争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温床。

3 结语

从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性来看,绩效评价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该文因为篇幅有限,无法涉及各个方面,今后将进行后续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科学知识领域的更新必将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仍将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参考文献

[1] 徐亚清.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9.

[2] 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等.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32-36.

[3] 罗清旭.创新的随机性与创新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3):27.

[4] 高道才.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再认识[J].中国青年研究,2005

(10):24-28.

[5] 吳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7-49.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蓝黄两区经济发展与物流协同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