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花,梁 芳
行为干预模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生活习惯的影响
王小花,梁芳
Influence of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model on living habits of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Wang Xiaohua,Liang Fang(Xijing Hospital of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of PLA,Shaanxi 710032 China)
摘要:[目的]评价行为干预模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生活习惯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病人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干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病人生活习惯改变情况及疗效。[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057,P=0.025);干预后两组病人合理膳食、控制饮食、坚持有氧锻炼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行为干预模式可以有效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效果,帮助病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行为干预模式;非酒精性脂肪肝;生活习惯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 NAFLD)主要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造成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脂肪肝演变成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30%成人肝内脂肪过度集聚,其中有10%由于持续性肝损伤而造成纤维化进展,从而造成总末期肝硬化,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1]。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尤为重要[2]。行为干预作为一种以行为主义为基本原则及指导思想的干预模式临床应用较多,而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干预中应用报告较少。本研究针对行为干预模式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3年6月—2014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24岁~75岁(35.43岁±10.24岁);专科及以上38例,高中46例,初中及以下36例。纳入标准: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分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同意接受治疗的病人。排除标准:患有精神疾病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患有严重的肝硬化并发症及心脑肾等功能衰竭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4.6岁±11.3岁;专科及以上20例,高中21例,初中及以下19例;脂肪肝轻度3例,中度32例,重度25例。观察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35.2岁±11.2岁;专科及以上18例,高中25例,初中及以下17例;脂肪肝轻度5例,中度28例,重度27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脂肪肝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干预模式对病人进行治疗,治疗前给予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提醒病人在治疗中以及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同时对病人开展常规对症护理,最后将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健康教育的内容制作成小册子,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就诊的指导措施、合理饮食、中医食疗养生、锻炼标准以及疾病的预防措施等。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行为干预模式。①健康教育:采用交叉理论模型(TTM理论)中的自我激励方式对病人进行健康干预,加强与病人沟通,建立好医患关系,通过详细了解病人情况并评估病人身体健康、自主管理能力,积极给予心理指导,减少负向情绪的影响,同时积极为病人讲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起因以及症状,告知病人自身病情进展情况以及后期治疗的效果,激励病人治疗的信心,激发病人对治疗的期望。②行为干预准备阶段:通过对病人进行观察、沟通,帮助病人找到自己行为干预过程中存在障碍及问题,同时让病人认清自身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然后在病人及其家属参与的情况下,为病人制订科学合理、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和行为干预计划,干预内容主要包括饮食指导和体育锻炼指导。饮食指导通过对病人饮食爱好进行评估,然后针对病人自身情况调配饮食,控制病人每天摄入的总热量以及蛋白质,按照“金字塔”饮食的健康构架,合理安排病人饮食规划,采用食品交换的方式搭配饮食,保证病人每天饮食的多样化,避免食物浪费或不新鲜。对于轻度脂肪肝病人每天饮酒量控制在50 mL的范围内,一些中重度脂肪肝病人必须戒烟戒酒。体育锻炼指导则结合病人自身情况,根据病人喜欢的运动项目,为病人推荐帮助康复的有氧运动,如慢走、跑步、太极拳、游泳等,总运动强度控制在耗氧量的60%,运动次数保持每周4次~6次,运动时间为饭后60 min~100 min,总的运动时间维持在30 min~60 min,并及时记录每天的运动量。③行为干预实施阶段:在行为干预实施中,对病人给予鼓励和赞美,及时与病人进行交流,告知病人坚持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治疗后的良好生活质量,指导病人记录在治疗中的饮食情况、运动时间、体重变化及休息时间等,鼓励病人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纠正以往不良习惯,面对病人不能克服的困难,及时开导,并给予心理上的鼓励,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参与病人需要面对的困难,与病人共同克服。经过1周时间治疗和锻炼,让病人对自己各项变化以及生活方面的变化进行总结,最后根据总结内容帮助病人及时改善。④后期坚持阶段:在行为干预实施中后期坚持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因此在后期坚持阶段,要使病人树立一个自我监控和强化行为的理念,护理人员要积极与病人商讨坚持良好的方式,帮助病人发现行为转变的益处,并积极帮助病人制订合适的坚持措施,帮助病人彻底改变不良习惯。另外护理人员应定期进行随访、监督,并根据病人情况给予积极指导,及时调整行为干预中不良现象,进一步建立病人良好行为。
1.3评价指标
1.3.1生活习惯改变情况评定项目主要包括控制体重、坚持有氧运动、合理膳食、戒烟以及控制饮食。病人均由专业调查员采用统一调查表在干预前后指导病人进行填写。其中依从性评定标准参考陈孜慧等[4]7个问题评价病人依从性,根本做不到计1分,偶尔可以做到计2分,基本可以做到计3分,完全能做到计4分。≥21分为依从性好,14分~20分为中等依从性,<14分为依从性差。依从率=(依从性好+中等依从性)/例数×100%。
1.3.2疗效采用临床各项指标和超声检查,由肝病科医生和体检中心医生共同进行判断结果。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脏近场回声比干预前减弱,同时远场回声衰减较前下降,肝内血管清晰度比干预前改善为有效;反之为无效。
1.3.3其他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将数据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t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后两组病人疗效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81.67%,对照组有效率为6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057,P=0.025)。
2.2干预后两组病人生活习惯改变情况(见表1)
表1 干预后两组病人坚持良好生活习惯依从情况 例(%)
2.3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使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逐渐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当今非酒精性脂肪肝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关数据表明,我国上海、香港等一些发达地区的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将近15%,发病2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0.6%~3.0%[5]。非酒精性脂肪肝是肝毒性损坏的早期表现,后期会发展为重度脂肪肝、肝纤维化或是肝硬化,严重者会产生亚急性肝衰竭甚至是肝癌。因此,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早期治疗很重要。据相关人员调查研究显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处于一个增高的趋势,但是临床护理干预以及具体的治疗措施,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的制订新的方案来治疗此疾病,以改善病人的生活习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6-7]。非酒精脂肪肝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对于其发病机制仍然没有明确原因,从而导致仍无特异性的治疗药物和具体的治疗措施,所以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文献指出,多鼓励非酒精脂肪肝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改善饮食,控制饮食,多做有氧运动等方式,改善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才能进一步预防和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8-9]。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制订出适合的行为干预计划,让病人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能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克服困难,正视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实施计划,改善不良生活习惯。
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护理干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长远的干预计划,才能使病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行为干预模式主要是通过操纵环境刺激或者行为后果而加以改变,其中操纵环境刺激主要在于为特定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而操纵行为后果主要是指改变某种行为在未来增加或者减少的可能性[10]。行为干预模式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干预中应用,首先需要对行为产生的前体及后果进行仔细分析,然后才能通过分析结果创作稳定性和结构化的干预环境。本研究结果显示明,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5.057,P=0.025);干预后两组病人合理膳食、控制饮食、坚持有氧锻炼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BMI、TG、TC、HDL-C、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行为干预模式提高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的治疗效果,并促使病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周按时做120 min~200 min的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免疫力强[11]。但本调查结果显示,两组病人在主动控制体重和戒烟依从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行为干预还需着重就这两方面问题加以强化,强调控制体重和戒烟对减轻脂肪肝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强化督促病人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韦彩花.脂肪肝患者行为干预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4):19-20.
[2]罗奇花,郑其进,李佑桥.化痰祛瘀清肝降脂方剂、行为干预联合应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47例[J].山东医药,2014(3):37-39.
[3]中华肝病学会.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J].中华肝病学杂志,2003,11(2):71.
[4]陈孜慧,赵旭东,徐玉善.从两种评定方法的差异看糖尿病病人的依从性特点[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0,21(4):6668.
[5]唐娟.降脂保肝汤联合行为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4(2):116-118.
[6]Sahebkar A.Potential efficacy of ginger as a natural supplement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1,17(2):271.
[7]刘艳,林文娟,刘新帆.心理行为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情绪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1(5):437-441.
[8]Manco M.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ldhood from impaire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to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2011,30(5):295-303.
[9]Targher G,Chonchol MB,Byrne CD.CKD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2014,64(4):125-128.
[10]韦彩花.脂肪肝患者行为干预的可行性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24):19-20.
[11]向国卿,孟宪云,张浩.脂肪肝相关危险因素的评估[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0):1038-1041.
(本文编辑苏琳)
(收稿日期:2015-05-11;修回日期:2015-12-22)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493.2016.03.037
文章编号:1009-6493(2016)01C-0360-03
作者简介王小花,护师,本科,单位:71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梁芳单位:030001,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