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理论阐释

2016-04-07 16:54王超杨文娟殷一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道路自信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王超 杨文娟 殷一博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汲取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科学性总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诉诸路径和重要保障。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内容的考察,探究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论述,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关系的阐述以及对改革开放的推进,认识和理解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坚持和践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 马克思主义; 改革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6.007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6-0026-05

列宁认为,“历史必然性的思想也丝毫不损害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全部历史正是由那些无疑是活动家的个人的行动构成的[1]”。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拥护者和践行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党的领导人讲话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反映和依据,体现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把握,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阐述和理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即社会主义发展来龙去脉,以及不同阶段的内在关系进行有效梳理和把握;必须坚定信心,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改革。

一、正确地阐述社会主义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表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渊源进行分析。习近平认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并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习近平通过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科学阐述,表明了党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解、坚持和运用,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总结、归纳和升华。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考察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道路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道路创新,其形成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社会发展领域演绎的结果。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考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必要前提,其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题中之义。

坚持什么原则,用什么方法阐述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未能妥善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其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不同时期遭受挫折的重要原因。习近平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4]。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地考察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是党的一贯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统一的结合体,是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带领人民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探索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形态。“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6]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坚持对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科学态度,坚持继承和扬弃世界各国社会主义探索的经验教训,是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真理性认识,其最终形成是马克思主义者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对人类以往优秀文明成果的总结,尤其是建立在对近代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扬弃之上的。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就在理论和实践上遭受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等思想派别的挑战,马克思恩格斯立足正在形成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不断对上述思想派别进行批判,捍卫着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思想旗帜——共产主义思想。及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修正主义派别以及随后形成的社会党国际开始凸显其在无产阶级运动中的作用,这促使列宁等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新建构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体,并由此形成了第三国际。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俄(亦即随后的苏联)在处理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方面的混乱做法为20世纪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重大波折埋下了伏笔,其一方面逐渐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则,把马克思主义引向教条化,另一方面,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了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尤其是赫鲁晓夫及其之后的一些苏联领导人,一方面对内不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发展道路前后相继性问题,另一方面,对外不能有效处理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从而导致苏联乃至众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饱受教条主义的困扰,在实践上无法突破僵化体制的桎梏,在理论上无法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有效结合并构筑一套凝聚人心、共建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这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促成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上世纪90年代左右遭遇了苏联剧变、东欧解体的悲剧性后果。

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传承者,如何看待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史上的波折和失误,是正确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之间关系的关键,也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思想基础。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党领导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分析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立足点。另一方面,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经过不同的历史阶段,逐渐摸索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把其运用于探索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具有东方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探寻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理论是道路的指南和升华,道路是理论的实践外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以及各国发展经验的总结和超越。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才能不断探寻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把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促进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完善,从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形态,在发展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2.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性质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隶属于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避免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科学社会主义内在联系,必须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性质。

习近平把社会主义从提出到现在的历史过程分为六个时间段,即“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这一思想的提出,厘清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讲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后发展脉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追溯,其也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依据。其中,对苏联社会主义阶段探索阶段的科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说,苏东剧变的发生不仅意味着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陨落,更意味着以政治、经济高度集中为特征的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失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9],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种种经验和教训引人深思。如何看待苏联模式,如何看待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国际国内一段时期内充满争议的问题,有人甚至根本否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如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模式是“变了形的社会主义”,并不是真正科学的社会主义,这种观点在一定意义上抹杀了苏联模式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种否定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造成苏联内部的混乱,是苏联解体的一个促成原因。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以苏为鉴”是一直秉承的重要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党领导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因此,辩证看待和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同国家探寻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的经验和教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的依据,而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阶段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在各国发展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实践环节,其建设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以及其最终解体所带来的种种反思,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活动提供了重要启示,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执政党建设、经济体制转型、意识形态构建等方面,党通过对苏联模式及其解体的反思中汲取了必要的经验和教训。总而言之,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之所以不断发展并实现自我超越,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不断正确地总结经验,并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改正错误而实现的。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运动,再到国家制度,直至今日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演进,其跨越了几百年的历史长河,超越了几种不同文明、不同地域国家的界限,在不同时空维度中彰显了真理性和现实价值性。

总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10]。因此,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科学阐述,能够实现正本清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表现,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必要环节,也只有坚定这种道路自信,厘清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继续丰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内涵中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

二、科学地界定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正确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种种经验与教训,科学界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发展分期,处理好不同阶段之间的继承性与发展性问题。

善于反思历史,并从反思中汲取经验教训,进而指导实践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等一系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依据。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11],而改革又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创的改革开放大局,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建立在对过去历史、现实发展问题的反思之上的。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其所取得的成就更是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对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反思从未停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种反思的结果,这为中国社会渐进性的改革提供了依据和指导。从另一方面而言,社会一直存在对改革开放之前发展阶段的讨论,甚至有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持续性的质疑,继而引发人们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怀疑。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一些人提出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割裂开来的主张和理论,其一方面表现是用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取得的成就对改革开放之前三十多年发展历程进行否定,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从本本主义出发,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二者本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前者与国外输入价值观如自由主义、宪政主义等相呼应,质疑党的领导地位,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成一定挑战。后者则与狭隘民族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等相结合,在不同领域形成保守主义倾向,它们都对改革和发展大局增添了隐性扰乱因素。习近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两个不能否定”,即“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3]的重要思想。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认识涉及到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评价,关系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逻辑演进的把握,体现了党实事求是的态度。

习近平曾号召领导干部要“按照党章的要求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13]”,并强调党员干部学哲学、学唯物主义、学习党史的重要性,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掌握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勇于面对挑战,正确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型执政党,继承前人创造的生产方式,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意味着必须勇于面对历史,正视自己的不足。科学总结自己以往所走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品质,习近平指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14]。这一思想和做法也体现党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历史阶段。它们作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两大历程,为改革开放的实施提供了必要制度基础、理论基础和经验基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党带领人民对改革开放之前所走道路反思的结果,二者具有一脉相承性。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5]。这一思想一方面承继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也用正确方法澄清了当前社会存在的理论争论,从而在理论上总结和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逻辑演进过程,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奠定历史基调。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我们要根据形势任务发展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16]。

三、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带领人民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开辟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实践来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然要求中国社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比作一篇“大文章”,并认为作为党的新一届领导核心,其使命就是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文章”做下去。他提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17],他在不同的场合中阐述改革不停滞,开放不止步的决心。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之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而开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和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不断探索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现当代中国,与西方诸国相比,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迥异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等决定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差异性。党领导人民在近几十年的探索历程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18]。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实践诉求,同时是三者向前发展的实践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代表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容做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9]。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了“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0]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为社会财富涌流创造了良好外在环境,中国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成就。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把改革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那么可以明确的是,在改革之路上走过了三十多个春秋之后,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最初承诺获得了巨大成功,社会各个阶层在一定意义上都分享着改革带来的红利。但是,改革推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邓小平指出:“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21]。当前在实现“共富”过程中对突破利益羁绊的难度愈加增大,社会分化和利益固化的趋势愈加明显和严重,而且物质水平的提高并不总意味着人的精神层次获得满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在实践上表现为改革所遇到贫富差距过大、贪腐、造假、群体性事件等社会现实问题,在理论上则表现为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的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等外在因素的加强,并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思想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等内生因素,其都导致了党面临着如何把个人与国家的发展结合,把现实与未来结合,并进而把社会各个阶级团结起来的挑战。因此,“汇聚改革合力,克服改革阻力是推进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要求”[22],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须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总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23],当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其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军队国防建设等各个方面。随着“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未来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多元化,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完善和拓展,标志着党带领人民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不断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而奋斗。

四、总结

当前的中国人民正在以习近平为主要领导核心的党带领下,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中国梦的提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延续和表现,中国梦的实现则需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24]。因此,只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进行有机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J].求是,2012(22):7.

[3][5][8][10][15]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001).

[4] 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01).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9] 习近平.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 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N].人民日报,2013-06-27(001).

[11][12] 习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 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2(001).

[13] 习近平.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J].党建,2008(6):8.

[14][16] 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的文献,2014(1):6,9.

[17] 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J].求是,2013(1):7.

[18]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J].求是,2012(23):5.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J].当代兵团,2013(22):6.

[20]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570.

[2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9.

[22] 刘先春,王小鹏.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困境与对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5):6.

[2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求是,2013(22):21.

[24]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中国人大,2013.

[责任编辑:刘慧婷]

猜你喜欢
道路自信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性与普遍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研究
探索并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创建之路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