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 祥
(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9)
互联网+:新常态下煤炭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县祥
(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19)
摘要:由于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煤炭市场供求失衡的双重作用影响,煤炭行业必须不失时机地变化变革,促进转型升级。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煤炭行业融合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本行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对行业整体提升科技实力、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经营质量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应推动煤炭行业的发展进入新形态,并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促使传统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新常态;互联网+;煤炭行业;转型升级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我国工业经过持续高速增长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人类社会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发展,人对社会的认识就是从常态到非常态再到新常态的否定之否定中上升。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在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必须进行变化变革,适应新常态,借力互联网,通过“互联网+煤炭”的跨界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是黑色资源“绿色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常态”已成为当前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简而言之,新常态是对当前经济形势、走势的新概括,其最直观的表现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与以GDP为导向的旧经济形态相区别,新常态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提质增效,在经济的增长速度、增长动力及结构方面变化显著,速度减挡至中高速,动力从要素与投资双轮驱动换挡创新,经济结构愈趋多元、合理、高级。学界对新常态虽释义诸多,但形成了两点基本共识:一是新常态要求发展速度要换挡,摆脱“速度情结”和“换挡焦虑”;二是新常态要求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转型升级,与过去那种单单追求效益的发展模式彻底告别。中国经济目前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阶段,新常态不是短期的趋势,而是长期性、根本性的变化,对煤炭行业产生显著影响。
1.煤炭行业从成长期进入到成熟期
如果说“三期叠加”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那么,“四期叠加”就是当下煤炭行业的阶段发展特征。2003-2012年是煤炭行业的“黄金十年”,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行业利润增长显著。2013年,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导致能源需求弹性下降,煤炭行业也随之进入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阶段,这个阶段具有“四期叠加”的特点,即: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1]压力和问题相互交织、挑战和机遇相互转化,多重矛盾叠加呈现,许多挑战是两难、多难问题。煤炭行业出现“四期并存”的特点并非偶然,十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同时,内部本身也蕴含和积聚着自我调整的力量,这是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因此,对煤炭行业改革发展来讲,目前既是严峻的挑战,也蕴含着重要的发展机遇。
2.煤炭行业由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型发展
在推动能源革命和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煤炭行业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原先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有困难向政府“等靠要”、先做大再做强的发展理念和行为方式也彻底宣告失效。由于经济换挡,煤炭需求放缓,煤炭市场的多重利好因素落空,取而代之的是持续下跌的市场需求、居高不下的库存社会、严重超前无法释放的产能和源源不断的进口煤炭冲击等等,煤炭价格已几乎没有上涨空间,原先通过“薄利多销”实现“以量补价”的竞争策略恐难以为继,于是煤企决定“减产保价”,实际证明也是收效甚微。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须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通过理念创新、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文化创新等,把重投资轻回报、重规模轻效益、重产量轻质量的粗放型扩张转向安全预控、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和谐发展并重的集约式发展。
3.走向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经济之路
2015年岁末,我国华北地区连遭大范围雾霾天气,英国路透社以“雾霾令人窒息”为题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面对严重的大气污染,煤炭一夜之间似乎成了罪魁祸首,“去煤化”、“减煤化”、“控煤化”的呼声甚嚣尘上,各方打压煤炭的阵势似乎越来越大。面对“妖魔化”煤炭的倾向,必须看到,煤炭作为一种能源,本身无罪,罪在于不合理的利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赋存条件决定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煤炭,“妖魔化”煤炭实不可取,选择一条符合国情民意的道路,真正实现能源革命,“好好用煤”比“一刀切煤”更具现实性与操作性。能源革命并非要革煤炭的命,而是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改变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之路。至于煤炭,就要彻底抛弃煤炭的粗放开发利用,创新煤炭开采、使用、管理等各个环节,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现黑色资源的“绿色革命”,让能源开发、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多方共同受益。
当前,国内煤炭市场正处“寒冬”,下行压力较大,供需失衡是主要矛盾,这也是客观经济规律和行业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1.煤炭产能过剩而需求疲软
从产销整体来看,根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发布的数据,2015年1-11月,全国煤炭生产共计33.7亿吨,同期销售共计32.3亿吨,产大于销1.4亿吨。截止到11月末,企业煤炭库存为1.04亿吨。从产销两头来看,一是煤炭供应充足,产能过剩。煤炭的“黄金十年”是一个不得不成功也不能不成功的年代,这段期间,吸引十来个行业进入本领域投资,大量资金涌入“淘金”。自2006年以来,我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6万亿元,产能建设严重超前。目前,全国煤炭产能已超40亿吨,在建项目规模超过10亿吨。[2]二是几个用煤大户需求显著降低。煤炭消费量的下降与下游行业生态关系密切,数据显示,在四大耗煤行业中,除了化工行业2015年前10个月耗煤同比增长8.7%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耗煤分别下降6.4%、3.4%、8.1%。[3]
2.存在进口煤冲击、碳减排等发展约束
由于国内优质煤源较少,附加于煤炭资源上的各项税费较多,相比之下,国外煤炭具有质量与价格的双重优势,导致国内煤炭产能虽严重过剩但还需依赖进口。自2009年中国从煤炭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对国外煤矿的依赖度逐年提高,煤炭进口数量也连年攀升。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主要进口国采购力不足,国际市场上煤炭需求表现疲软。澳大利亚是我国进口煤的主要来源国,根据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煤炭进口关税下调将降低澳洲进口煤的成本,由于澳洲煤炭产能持续释放,进口煤关税下调将一定程度增加进口煤成本优势,预计2015年全年进口仍将在2亿吨以上。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对化石能源消费形成制约,环保对煤炭的约束来自于不合理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破坏所致。在各级政府编制的发展规划中,节能环保既是各地政府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社会百姓和新闻媒体热议的话题。2015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通过燃煤电厂设备升级换代改善大气质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和中部地区提前至2017年和2018年达标。如表1所示。
表1 2015年1-11月我国煤炭经济运行情况
3.煤炭价格急速下跌
煤炭市场的供求失衡导致量价齐跌。2015年以来,煤炭价格大幅下滑,目前已跌回2004 年末水平。其中,动力煤价格下跌明显,以5500大卡动力煤为例,2015年12月1日,秦皇岛港平仓价为355元/吨,比年初降低165元/吨,下降31%,相比2011年860元/吨的高点下降59%。在供求和价格的重压之下,煤炭企业效益呈现大幅下降。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8500亿元,同比下降14.4%;利润额287.2亿元,同比下降64.4%;亏损企业亏损额730.5亿元,同比增长32.9%。煤炭协会统计的90家大型煤炭企业合计亏损8.1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450.2亿元。[2]如表2所示。
表2 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变化情况
总之,回顾2002-2012煤炭产业的“黄金十年”,数不清的地方从“小煤窑遍地”昂首阔步地走入了“大矿时代”,煤炭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行业利润率、职工的福利待遇等节节攀升。10年期间,煤炭处于卖方市场,各企业坐等客户上门,产品供不应求。然而目前,煤炭市场格局发生惊天逆转,销售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电找煤”变成了“煤找电”,煤炭产能严重过剩,运力也变得宽松,买方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国内煤炭长期供过于求的局面应该不会发生变化,这意味着煤炭“黄金十年”各种粗放的盈利模式将不复存在。
能源革命的悄然兴起使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然而,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煤炭行业要想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必须另辟蹊径,跳出原来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首当其中的,便是行业自身“头脑”能否迅速转变,只有“脑袋”变了,全身才可能跟着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能源转型最大的一个问题便在于自身的思维模式,传统工业化的思维定势是量产量销,之煤炭行业,表现为“找投资、上项目、扩产能、增产量、等客户”等等。显然,煤炭传统工业思维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需要,行业已经深陷高成本、低价格、低收益的泥潭,整个行业大面积亏损且亏损面还有不断扩大之势,在煤炭行业经历寒冬之时,很多行业人士、煤炭企业都在寻求变化变革的创新发展之路,“互联网+”的提出,为煤炭行业转型带来了契机。
1.不追求规模,追求效益
在互联网时代下,资源垄断、渠道垄断和传播垄断纷纷被打破,同时也几无可能再重建起来,于是,大规模生产、销售、传播的基础被解构,商业民主、用户至上、组织机构扁平化、产品的自媒体属性等全新的运营观念和运作模式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其实,如此种种均是互联网思维的直接体现,互联网思维在逻辑上表现为非线性整合思维,与工业线性思维逻辑存在根本性差异。当前,就煤炭行业而言:要强调效益规模而非规模效益。煤炭行业当前主导发展思维仍较多表现为通过生产规模扩大而使单位产品所需的生产成本降低,然而,市场剧变导致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规模不经济、规模无效益的情况。互联网思维则聚焦效益规模,将企业的注意力集中在组织效益密集的定位上,其关注点是人均销售收入、人均利润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重点是改善组织运营效益,提升投资回报率。
2.建立分布式系统,强化分工协作
强调分布式系统而非金字塔结构。以能源互联网为例,众多小型的分布式能源组成的微电网构成了能源互联网的基石,各种规模不同的微电网之间可以实现电能的高效配置和双向共享。以分布式系统为基础搭建的能源互联网,将从目前以能源生产为主导的思维模式转变成面向用户的全面提供能源解决方案的一种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强调能源系统非线性整合,以扁平化与去中心化的系统架构不断增强终端用户的体验。
强调分工协作而非细化分工。在基于传统工业思维模式的大生产环境中,管理者与执行者仅需要建立一个契约,即你给我干活,我支付你薪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这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实经营的需求,甚至严重阻碍组织效益的提高。互联网思维将原来的细化分工、分产承包的劳动形式,转变为“分工协作”的新形式,使不同才能的人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人效益。
“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两者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现代通信技术手段与互联网平台为技术基础,以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为实现路径,形成行业跨界融合、产业资源整合的新的发展生态,使产业发展、生产制造、需求消费等方面不断迭代更新,构建经济运行的新形态和新模式。[4]业务分布广、面积大、运营环境恶劣、维护困难是煤炭行业不可回避的管理难题,尤其是随着开采难度加大,使得企业对勘探、开采、存储、运输等各环节进行实时安全监控、运营效率提升、成本精细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今,借助WLAN、M2M、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搭建统一开放的互联网平台,将井上、井下、地面、现场等各类业务大数据集中流通共享,并专注于解决安全、效率、成本、销售等核心管理问题,推动传统能源业务加速朝着自动化、数字化、移动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成为煤炭行业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
煤矿信息化的重点长期以来一直在安全领域。围绕煤矿安全和质量标准化,目前已建成井下GPS人员定位管理系统、探放水虚拟仿真实操系统、环境监测系统、边坡监测系统、煤炭产量远程监测系统等重点信息系统,保障安全生产经营。进入互联网+时代,煤矿信息化理应升级换代为“互联网+煤炭”,把侧重点集中在生产、安全、管理、销售等四大方面,[5]搭建煤炭互联网平台,形成功能上关联互助、信息共享互换以及信息与业务流程和应用相互支持交叉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构建煤炭互联网平台,要建立“一个支撑,两个中心,五大平台”。
1.一个支撑——物联网
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形成煤炭物联网信息平台,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6]
2.两个中心——数据与应用
以物联网信息平台为支撑,建立数据中心与应用中心等“两个中心”。[7]数据中心通过对生产、安全、管理、销售等业务数据的分析、挖掘,建立统一的收集、存储、共享标准,为企业的投资者、管理者、市场客户等各类用户提供完善的数据信息支持。应用中心作为整个业务系统的核心区域,统一完善数据接口,发挥协调整合功能,将内部各业务领域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让煤炭互联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3.五大平台
建立生产计划与调度平台、客户管理与网络营销平台、协同管理平台、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移动管理平台等“五大平台”。生产计划与调度平台充分结合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流程和特点,以生产过程优化运行、优化控制与优化管理为核心技术功能模型,通过分布式实时数据库系统实现对矿井自动化设备的实时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与监控;[8]以标准数据接口为桥梁,通过数据深度挖掘等技术,分别抽取涉及产、供、运销等系统等方面的管理数据,搭建起煤炭企业总部集中监控、统一调度、高度共享、快速反应、有效预控、综合分析的一站式登录和调度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客户管理与网络营销平台负责全面采集B2B与线下交易的客户信息,根据线下采购信息与线上页面的浏览时间、访问次数、点击内容、留言反馈等提供客户分布、发展趋势、消费能力、消费特征、用户评价等方面的数据,有效分区潜在、意向、成交客户,掌握交易成果,为决策提供支撑。协同管理平台集中办公、人力、客服、市场及销售、项目、财务、库存和订单等核心业务流程综合统一,打破“信息孤岛”、“应用孤岛”、“资源孤岛”,解决信息共享的矛盾、业务整合的矛盾、资源协同的矛盾,实现企业的整体优化。“大数据”概念方兴未艾,有人也称大数据为“新能源”,而煤炭行业也是大数据的重要应用领域。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采用统一数据模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支持完善全面的“大数据”。通过对煤炭行业巨量数据的收集、管理、挖掘和分析应用,以“云+端”为服务模式,打造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可以实现价格分析、KPI监测、煤炭市场走势预测、企业运营状态分析等多重功能,提供基于数据可视化的数据信息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数据资源,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资源进行自定义使用,实现报表分析的“随需而动”。数据分析与决策辅助平台盘活了数据这一重要的无形资产,创造了业务知识和见解,提升了数据自身的业务价值和管理决策水平。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的各种智能设备的极速普及让“信息跟着人走”已经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把办公室装进口袋,随着4G时代的到来,移动办公也将更为快速便捷。移动管理平台是企业管理移动智能终端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将IT管理能力从传统PC延伸到移动设备甚至移动应用APP、文档、邮件等,具体应涉及设备管理、应用管理、策略配置、安全管理四大方面。设备管理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资产管理记录,并配有远程锁定、消息推送、按需定位、选择性擦除等功能;应用管理构建企业应用商店,提供应用上传、按时按需推送、应用擦除、安全容器和黑白名单控制等功能;策略配置企业设备配置助手,提供WiFi、VPN等配置和功能禁用、合规策略;安全管理保证设备安全、应用加固、内容安全、邮件安全。移动管理可借力“云平台”,云计算服务具有快速部署配置、随时扩展增减的特点,企业对办公系统的掌握会更加灵活可控。
“一个支撑,两个中心,五大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形成一个坚强可靠的“互联网+煤炭”平台,它连通煤炭企业的计划、生产、销售、管理、财务等职能管理部门,并直通矿井、区队、班组、一线岗位等生产作业现场,是煤炭企业建立“互联网+煤炭”新商业模式的坚实基础。
1.大力发展煤炭电子商务
经过多年“两化融合”的实践,“互联网+煤炭”的网络共同体发展模式已有一定基础,感知矿山、数字掘进巷道、煤矿远程协作与通信等解决方案成为传统煤炭业务的必备要件;运营数据的智能分析、无人值守、远程监控和在线技术指导等服务,则提升了煤炭行业的运营效率,节省了人力、管理、生产、维护等运营成本。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买方市场+客户需求+电商技术”正使得煤炭电商进入最佳发展期。一些较早向电商转型的煤炭贸易企业已积累了一定资源,占据一些优势。比如,在煤炭价格交易市场,国内已有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北方(内蒙古)煤炭电子交易中心、渤海动力煤商交所等多个煤炭网上交易平台,通过这些网上煤炭现货平台的及时报价,各地区煤炭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煤炭价格形成机制更加透明、及时。
虽然煤炭电商起步较晚,发展相比钢铁等其他大宗商品较为滞后,但是,煤炭与互联网结合发展已成功迈出了第一步。通过电商平台,产销双方直接在平台上交易,交易成功后,物流直接配送,取消了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省掉了大量人力物力。在煤炭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当前还应致力于对“互联网+”的功能进行纵深层面的挖掘——通过“大数据”或“云计算”等方式实现煤炭行业的“深度触网”,深化拓展“互联网+煤炭”的内涵与应用,从煤炭全产业链资源高效整合角度出发,突破生产与销售的传统视角,转向提供物流、金融、仓储、质检等整体服务。
2.开展多种综合性金融服务
目前,国内煤炭电商平台盈利模式大同小异,业务涵盖资讯信息、物流配送、支付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内容。简单而言,就是提供信息资讯服务,撮合交易并安排物流配送。然而,煤炭行业景气度持续下滑,煤价跌势延续导致整个行业现金流状况恶化,煤炭行业资金需求十分强烈,供应链金融借机迅猛发展。煤炭行业对传统信贷过度依赖、缺乏结构化融资思维、融资成本居高不下是目前煤炭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煤炭行业面临转型,着力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是企业运用创新金融手段支持煤炭行业发展的现实选择。[9]
电商平台可以认为是多种大数据的交换场所,依托互联网优势,线上供应链无疑是“互联网+”下的金融创新。反其道而行之,线上流量也可以转化为线下的金融业务合作。随着金融领域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将金融创新思维与互联网思维融会贯通,把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打造成为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应是传统产业现代转型的必由之路。以健全的风险管控体系为基础,通过对煤炭电商交易,货物流通数据进行信用评估,还可以为煤炭行业客户提供包括货权质押、未来货权质押等综合性金融服务,推动行业商业模式从贸易差价向综合服务能力转变。由此,各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是形成以服务在线交易为核心,整合线上线下资源为支撑,互联网金融(P2B)为手段的“1+N”或“1+M+N”创新型在线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把竞争的焦点聚集在两方面:一是力争将以前线下的交易搬到线上来做;二是通过开放平台吸引更多的买卖方企业加入。此举目的在于通过大量的交易沉淀两类非常有价值的要素——资金和“大数据”。资金可以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展开补充廉价资金,而数据一方面可以为平台用户提供信息资讯服务,另一方面还可以完善整个平台的征信体系,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展开提供风控支持。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元的资金渠道,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形成O2O与金融电商化跨界融合的新模式。由此可见,煤炭借力互联网可以搭建起以交易服务为核心、信息服务为基础、物流服务为保障、金融服务为延伸的“一核三系,四位一体”交易综合服务体系,实现了煤炭行业的发展模式创新、营销方式创新和融资模式创新。[10]
“互联网+”,加的是一条煤炭通向春天的高速公路,通过互联网科技和传统产业紧密融合,为煤炭行业带来重大变革。交易中心开展的线上交易、线下配送和基于产、运、销、资金“大数据”基础上的“云服务产品”,能为产供销企业提供精准的生产和采购指导,为供需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订单式”服务,从而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供需双方利润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显政.深入研究能源革命和新常态下煤炭发展战略,引领煤炭行业科学发展[J].中国煤炭工业,2015,31(3):4-7.
[2]刘志强.前10个月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双下降,煤炭市场仍供大于求[N].人民日报,2015-11-18(10).我国煤炭消费量出现放缓态势[EB/OL].新华网. http://
[3]news.xinhuanet.com/energy/2015-11/18/c_1117174517. htm.2015-12-12.
[4]司晓.“互联网+”是什么?[J].互联网经济. 2015,2(4):38-42.
[5]凌强.煤炭物联网向新领域拓展[N].计算机世界,2013-10-28(32).
[6]靳鑫.物联网技术在油田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31(2):131-132.
[7]刘本建.利用“互联网+”打造困难时期企业新商业模式——以煤炭企业为例[J].现代商业,2015,17(21):191-120.
[8]陈平.煤矿安全生产调度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6(8):2013-2015.
[9]钟旭超.煤企融资难在何处?[N].中国煤炭报,2015-6-26(7).
[10]王佳丽.创新驱动,煤炭行业期待突破[N].山西经济日报,2015-7-7(1).
Internet +: Strategy of coal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XIAN Xiang
(Shenhua Xinjiang Energy Co.Ltd,Urumqi,830019)
Abstract:For the effect of the new normal economy and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coal market, coal industry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change and reform,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Cloud computing, networking, big data representmor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lly play 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in th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al industry, will enhance its scienti fi 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establish new brand imag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business.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al industry into a new stage, and form a new industrial growth point,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coal industry.
Key Words:new normal; Internet +; coal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作者简介】县祥(1982-),男,甘肃天水人,博士,经济师,管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全球化与企业战略管理、企业软实力建设。
【基金项目】文为国家社科基金 “中央经济政策地方执行的法律制度研究”(12CFX022)、国家社科基金“自媒体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践行机制创新研究”(15BDJ048)阶段性研究成果。
DOI:10.11970/j.issn.2095-7866.2016.01.011
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2016)01-01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