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策略

2016-04-06 05:12陈伟平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学习主体课堂环境创新能力

【摘 要】基于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要求,提出教师要敢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讲、听、想、做、写”,创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校园、班级、课堂环境,使学生真正发挥学习主体作用。

【关键词】学习主体 创新能力 课堂环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06-02

新课程标准把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提高到了突出的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推进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师要敢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学教师虽然都认识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仍然是最直接的。这虽然是一种短视行为,但其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压力仍然非常大,甚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只需按照教师的方法机械地开展学习。这种课堂教学,学生不需要自主学习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需要记录问题及答案。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也只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能背出答案。很多学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每节课教师只能讲25分钟,其余时间交给学生。听课时笔者发现这种课堂的教学流程是:检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记忆情况,教师讲本节课重点、难点、记忆点,余下时间学生练习或记忆。这就是所谓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实,这不但背离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内涵,更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本应发挥教师的智慧引导学生绽放精神之花的课堂变成学生思维的“地狱”。教师的智慧也被压制,教师只需按全校统一的教案上课,成绩的差别只在于哪位教师对学生的管理更到位。

那么,在当前环境下,能否寻找素质教育和学生学习主体的最佳结合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不少新的教育模式在这方面做了有效探索。比如孟照彬教授的“MS-EEPO”有效教育,其中的平台互动方式有效解决了高考复习中“高难度、大容量、高效率”的“三高”问题,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更高效地复习应考,同时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有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相信学生的智慧,能科学地引导,并大胆地让学生通过小组、团队等方式对重点、难点、考点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实现思维、记忆、动手、合作、表达、设计等一系列的素质培养和强化,并能有效地掌握考试知识。因此,即使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仍可大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找到一条知识性、个性、创造性相统一的路子。

二、积极开展“讲、听、想、做、写”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基础

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应该是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具有自觉的主体意识,独立自主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教育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的主体,使学生在社会上成为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的人,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教学,不管用什么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必须做到教学目标多元化。在强调掌握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素质的培养。而学生讲的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听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只能通过长期的、有效的课堂活动才能实现。

“讲、听、想、做、写”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学习方式,所以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必须从这些抓起。让学生积极地、大声地、自信地、有逻辑地讲,带动学生各个方面素质的提高,这是培养学生主体性最有效、最简单、最易操作的方法。不敢讲、不想讲,或讲得小声、无逻辑是初中生、高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必须创造民主、平等、宽容、虚心、鼓励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放下“讲的是对还是错”的顾虑,放下会不会受讥笑的担心,并在学生讲后给予恰当的鼓励,以激发学生讲的欲望。同时,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自信、科学地讲。当学生想讲了,那他肯定会主动地学习、探究。

中学生养成主动、自信、大声地讲的习惯后,教师要特别鼓励他们要有创意地讲,淡化对照书本读,促使学生开展“听、想、做、写”。特别是“想、做”之后的“写”,能让学生产生新观点、新想法。新观点、新想法,只有动手、动脑才会得到,而且非常难得。没有动手、动脑的发现性的学习过程,不是实质性的主体性学习,只能说是积极主动地学习已知知识,或者说是积极主动地追求考试成绩。现阶段即使不能开创发现性学习,也必须创造发现性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发现性学习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创建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校园、班级、课堂环境

(一)校园环境。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学校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体现教育教学的规律,体现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特质的差异性、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因为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特长上都是有差异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谈不上学习主动性,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班级环境。有主人翁感觉的环境才会有学习主动性,有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才会敢讲、敢想、敢做。一定要把班级建设成平等、民主、宽容的班集体。平等观非常重要,因为班级中有几十名外貌、思维、爱好、兴趣、特长各不相同的学生,不可能每一位学生都是考试成绩优秀的。因而,要让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班主任和班集体的鼓励和认可。学习成绩不好,但打球好的、唱歌好的、弹琴好的、写字好的、写作好的学生,都得到鼓励,到一定阶段,其认识到基础知识对自己特长的发展的影响时,其学习主动性就会被激发,长期、稳定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形成。我们上学都会经历几个班级,有时会对某些班级特别有感情,就是因为这些班级是平等、民主、宽容的温暖的班集体。这些班级,我们不仅学到更多知识,而且也学会怎么做人。

(三)课堂环境。班级环境决定了课堂环境,而任课老师直接影响课堂环境。一个班级的任课老师必须和班级文化、班级环境相融合,保持与班级文化一致。教书育人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标。只管教书,不管育人在根本上是错误的。传统课堂往往把学生当成考试的奴隶,以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把是否符合标准答案作为表扬或批评学生的依据,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任课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开阔的胸襟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科学地解答学生的错误观点。当学生的发言不同于教科书时,老师不屑的表情和学生的笑声将成为制约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障碍之一,因为学习成就感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直接动力,对此我们必须注意。

老师还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接受学生的新观点,必须以鼓励的态度接受学生对权威的质疑,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根本动力。老师说:“你的观点很有新意,你可以在课后读《×××》等书及做一些试验来验证你的观点。”可能会激发出学生的潜力。相反,简单粗暴地说“你的说法是错误的”,就把这个学生对这个科目的兴趣、对课堂的兴趣扼杀了。

课堂上科学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使绝大多数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要依据学生的水平、兴趣、特长差异进行搭配分组,使学生都能发挥特长参加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成为学习主体。分组时不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不注重发挥学生的特长和表现欲,随意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时造成一部分学生无所事事的重要原因。在规定时间内,小组要完成的任务要适中,过易过少都不行。四个学生凑在一起,完成一个不复杂的任务,如果有一到两个学生无事可做,那么全班就有25%以上的学生无事可做。

总之,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本来就是认识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人的认识潜能,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者简介】陈伟平(1973— ),男,玉林市北流人,北流市第二中学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

(责编 江月阳)

猜你喜欢
学习主体课堂环境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英语课堂环境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探索
以学生为本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让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