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召,徐红卫,权红军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 450052)
冠状动脉CT成像对心肌及心腔病变的诊断价值
谭延召,徐红卫,权红军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郑州 45005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对心肌及心腔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3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的多时相冠状动脉CTA资料,分析其心肌、心腔病变情况。心肌梗死患者另外评价室壁运动情况,并比较双时相左心室收缩期、舒张期病变区与正常区心肌厚度的差异。结果 35例患者中,CTA发现左房房壁瘤4例、心房黏液瘤5例、脂肪瘤1例、宫颈鳞癌右室转移瘤1例。左心室单节段或多节段心肌梗死24例、心肌钙化12例、室壁瘤6例,附壁血栓2例。24例左室心肌梗死者均存在室壁运动障碍,左心R-R间期45%时相、75%时相梗死区心肌厚度分别为(6.86±1.20)、(6.45±1.05) mm,正常区心肌厚度分别为(18.60±3.41)、(12.40±2.60)mm,梗死区与正常区双时相心肌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CTA检查在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的同时,对心肌、心腔病变的诊断及多时相动态观察心肌运动变化均有重要价值。
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CT成像;心脏肿瘤;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CT成像(CTA)作为无创影像诊断方法,其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达91%和86%,阴性预测值高达97%,对检出和排除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的价值已被高度认可[1]。不仅如此,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冠状动脉CTA检查还可以显示患者存在的心肌及心腔病变。本文回顾性分析35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冠状动脉CTA对心肌及心腔病变的诊断价值。
1.1临床资料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成像并发现存在心肌及心腔病变患者35例,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3.9岁;18例存在心肌梗死病史,12例存在不同程度劳累后胸闷、气短及心悸等症状,5例无明显心血管病变相关症状仅心电图提示ST-T改变。
1.2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常规心电导联,足先进,仰卧位,前门控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及后门控冠状动脉CT扫描,范围为气管隆突下1 cm至膈肌下水平。参数:100~120 kV,800~1200 mAs,层厚0.9 mm,间隔0.45 mm,螺距0.16 mm。CTA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普罗胺370注射液)55~65 mL,速率4.5~5.0 mL/s,相同速率推注生理盐水30 mL。对比剂示踪自动触发技术,支气管隆突层面降主动脉感兴趣区阈值120 Hu。常规重组R-R间期45%及75%时相,发现心肌梗死后重组R-R间期10%多时相数据。所有图像在Philips EBW工作站进行分析处理,标准重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结合横断位、心脏解剖位及多平面重建倾斜位图像对心肌心腔病变进行分析诊断,观察病变范围、形态、边缘及密度。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动态心脏图像顺序播放法评价室壁运动情况(分为运动减低、无运动及矛盾运动),分别测量左心室RR间期45%时相(即心室收缩期)RR间期75%时相(即心室舒张期)梗死区及正常区心肌厚度。
2.1心肌及心腔肿瘤性病变35例患者中,左房房壁瘤4例,均为左心房心包内型、窄颈、孤立性房壁瘤,2例位于左心耳周围,2例分别位于左心房前上壁及前下壁,较大者体2 mm×3 mm,颈1.5 mm,双期囊液密度与左心腔密度一致。左房黏液瘤3例、右房黏液瘤2例,均位于心腔内,呈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最大者体5 mm×6 mm,蒂2 mm,密度不均,CTA较平扫时出现不均匀斑片状及灶条状轻度强化区,1例为宽基底与房间隔接触,手术病理证实黏液瘤。右室心腔内型、孤立性脂肪瘤1例,呈不强化脂肪密度,平扫CT值-85 Hu,CTA时CT值-80 Hu,病变来自室间隔右侧壁并突入右心室腔内,宽基底。子宫颈鳞癌右室转移瘤1例,表现为右心室实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整,密度不均,手术发现肿瘤位于右心室内,蒂连于三尖瓣腱索,与心肌无粘连,病理证实宫颈鳞癌心内转移瘤。
2.2心肌梗死形态变化35例患者中,共发现左心室心肌梗死24例,表现左室壁和(或)室间隔单节段或多节段不同程度心肌变薄,5例单节段,6例2个节段,13例2个以上节段;心内膜下呈现不同范围斑块状或层状低密度影,其中10例呈相对低密度影,14例呈较低脂肪密度影,边界清晰;9例冠状动脉呈弥漫性3支病变,11例左前降支存在局限性、节段性或弥漫性斑块、管腔中重度狭窄。6例室壁瘤中4例位于心尖段,2例累及心尖段、左心室前壁及下壁心尖段,病变区室壁明显变薄,呈大小不一囊袋状或不规则形膨出。12例有弧线状或局灶状心肌钙化,均位于梗死灶周围。2例有附壁血栓,梗死灶周围心腔内出现充盈缺损。
2.3心肌梗死室壁运动及心肌厚度变化24例心肌梗死患者, 13例不同程度运动减低,心内膜运动幅度减少50%以上,5例无运动,6例室壁瘤病变区室壁明显变薄,并伴收缩期运动障碍及矛盾运动。左心RR间期45%时相、RR间期75%时相梗死区心肌厚度分别为(6.86±1.20)、(6.45±1.05) mm,以上双时相正常区心肌厚度为(18.60±3.41)、(12.40±2.60)mm,梗死区与正常区双时相心肌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多排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加CTA扫描序列相结合是诊断和排查冠心病的重要无创影像检查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1];钙化积分可以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斑块的分布及程度,CTA了解血管斑块及管腔狭窄[2,3]。但是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心肌、心腔病变能够首次在该项检查时被意外发现。心脏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发生率较低,且尚未有一个完善的分级标准,病变可局限于心腔、心肌内或二者并存。原发良性肿瘤多为黏液瘤和脂肪瘤,恶性肿瘤多为心脏肉瘤和间皮瘤[4]。心脏黏液瘤影像学表现常呈心腔大小不等、密度不均软组织肿块,边缘较规整,瘤蒂可见或不可见,宽基底病变蒂常不易观察,病变常见不同程度坏死及囊变,钙化相对少见[5,6]。心脏黏液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容易造成瘤体嵌顿或黏液瘤破裂引起猝死,因此一旦发现应立即手术治疗。本组5例黏液瘤3例位于左房,2例位于右房,均位于心腔内,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多方位观察4例均见长短不一瘤蒂,病变密度不均,局部呈轻度强化影像。心房房壁瘤罕见,分心包内型和心包外型,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好发于左心耳附近。瘤体及瘤颈大小不定,影像学表现形态规则,囊液密度与左心腔密度一致,部分可见血栓形成。本组4例左房房壁瘤,均为心包内型、窄颈、孤立性,2例位于左心耳周围,另2例分别位于左心房前上壁及前下壁。心脏脂肪瘤极其罕见,临床上以心室、房室间隔和右心房相对多见,按发生位置分心腔内型、在壁型和心包内型,按与邻近心壁是否分界清楚,分孤立性与浸润性两类[7];孤立性病变局限、边界清楚,浸润型受累心肌病变弥漫,与正常心肌分界不清。影像学重点在于发现病变并对病变进行全面描述,病变呈脂肪密度且无强化。本组1例右室心腔内型、孤立性脂肪瘤,呈均匀一致脂肪密度。心脏转移性肿瘤较原发性肿瘤相对多见,常见3种方式累及心脏[8],肺和纵隔恶性肿瘤直接侵犯,下腔静脉、肝脏、子宫等恶性肿瘤沿静脉延伸,消化道恶性肿瘤通过血道转移。根据原发肿瘤的不同,心脏转移瘤表现多样。本组1例为宫颈鳞癌右心室转移,呈不规则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整,密度不均,与心肌无粘连。
心肌梗死发病率高,急性心肌梗死有极高的病死率。多排CT主要从冠状动脉CTA、回顾性心电门控心功能评价和心肌灌注[9]3个方面评价心肌梗死情况。心肌梗死CTA直接表现为心肌心内膜下低密度影,急性表现为灌注缺损,边界不清,陈旧病变则心肌变薄,密度更低,纤维或脂肪组织边界清晰,部分可见钙化,好发于心尖部及前侧壁。间接表现为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次全闭塞或闭塞,约1/2患者存在三支弥漫性病变或一支以上的责任病变。冠状动脉CTA的优势及主要任务就是发现责任血管。心肌梗死后随着坏死心肌吸收,病变区心肌会出现不成比例的变薄、收缩力减弱及运动障碍,心脏动态图像观察室壁运动时会发现心腔变形,室壁变薄,收缩期及舒张期运动减弱或者无运动,室壁瘤形成时可见室壁膨隆突起及矛盾运动。心尖部室壁瘤与心尖部最薄点需要鉴别。如果心尖部出现矛盾运动或运动消失,加上左前降支血管病变,以及心绞痛病史即可诊断心尖部室壁瘤[10]。本组共发现24例心肌梗死,20例存在冠状动脉病变,6例室壁瘤存在矛盾运动。对梗死区与正常区心肌厚度进行了准确测量及对比分析,显示梗死区与正常区双时相心肌厚度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因此冠状动脉CTA检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 戴汝平,杜湘珂,高宏,等.心脏冠状动脉多排CT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 45(1):9-17.
[2] 王刚,吴依芬,张镇滔,等.256层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硬化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东医药,2013,53(48):13-15.
[3] 吕滨,庄囡,戴汝平,等. 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和血管造影诊断冠心病的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2):1305-1310.
[4] Reyan K. Frequency of primary tumors of the heart [J]. Am J Cardiol, 1996,77(1):107-116.
[5] 权红军,安君,程云阁,等.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对心脏粘液瘤胸腔镜下手术的指导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8):1242-1244.
[6] 杜鹏,刘家袆,黄小勇.左心房粘液瘤320层CT影像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2):198-200.
[7] 杨有优,戴汝平,范淼,等.心脏脂肪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8):803-806.
[8] 冯光兴,苏业璞,景吉林,等.心脏肿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03,18(5):508-510.
[9] 毛定飚,滑炎卿,张国桢,等.心肌梗死的多层螺旋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07,22(4):411-413.
[10] Ferencik M, Abbara S, Hoffmann U,et al. Left ventricular thin-point detection using 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J]. Am J Cardiol, 2004,93(7):949-951.
10.3969/j.issn.1002-266X.2016.33.014
R541.4
B
1002-266X(2016)33-0042-03
2016-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