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爱华,罗雯懿,何萍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 200127)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异常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奚爱华,罗雯懿,何萍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 200127)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异常出血;护理
心脏和大血管术后纵隔胸腔出血量大于创面渗血量时,称为异常出血[1]。通常情况下,体外循环术后创面毛细血管渗血量较少,年长儿约100~200 mL/24 h,婴幼儿80~100 mL/24 h。术后6 h尤其是1~3 h出血量较多,随后逐步减少,稳定在5~10 mL/ h。如果术后每小时出血量>总血容量的5%,并持续3 h以上,即认为有异常出血。术后出血是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出血原因主要是止血不彻底和体外循环导致凝血机制紊乱。我院胸外科2015年1—6月出现术后异常出血患儿26例,现将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2015年1—6月收治于我院胸外科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1 810例,选取术后出现异常出血患儿26例,其中,完全性大动脉错位4例;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1例;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2例;法洛四联症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2例;单心室2例;主动脉弓发育不良2例;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三尖瓣闭锁1例;肺动脉瓣狭窄1例。患儿平均年龄434.3 d,平均监护时间5.2 d,平均使用呼吸机时间167 h。其中19例患儿采取保守治疗,另外7例患儿由于出血严重,采取开胸止血治疗。死亡2例:1例由于术后并发低氧血症、肝功能损害、肾功能衰竭,术后1 d死亡;另1例术后并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造成多脏器功能衰竭,术后5 d死亡。其余患儿经过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
2.1 术后异常出血原因 术后异常出血原因复杂,大致分为活动性出血和弥漫性渗血两类[2]。
2.1.1 活动性出血常见原因 ①止血不彻底。②心脏切口或血管吻合口针眼漏血或缝线滑脱。③置心内测压管的荷包缝线松脱。④关胸时损伤乳内动脉或肋间血管。⑤术后血压骤升,原已闭合的小血管重新开放出血。⑥偶见纵隔引流管侧孔磨破心脏表面冠状血管出血。
2.1.2 弥漫性出血常见原因 ①低温、体外循环、酸中毒等使毛细血管床损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创面出血。②长时间体外转流致凝血机制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减少、红细胞减少、纤溶亢进等。③肝素未完全中和及肝素反跳(发生于术后5~8 h)。④血液过度稀释。⑤重度紫绀患儿长期缺氧影响肝脏凝血因子及凝血物质的合成,血小板含量虽高但功能下降。
2.1.3 治疗方案 ①保守治疗。患儿表现为弥漫性出血时可采用此法。②开胸治疗。开胸止血一般应在手术室完成。但如果患儿有心包填塞,循环无法维持,应立即采取床边开胸术。
2.2 护理
2.2.1 生命体征观察 严密监测心率、血压、上腔静脉压力(CVP)、红细胞压积(HCT)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胸腔引流液的色、质、量;观察患儿尿量、皮肤颜色及温度。了解手术方式及体外循环过程,及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HCT变化。当血压及HCT逐渐下降,胸腔引流管内出血量明显增多,需警惕有异常出血先兆。及时告知医师,使用止血药物缓解出血,输注红细胞悬液以补充血容量,维持适宜血压并提升HCT。根据凝血因子检测结果,补充缺乏物质: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复合物和冷沉淀物等。当患儿血压下降,CVP急骤升高,脉压差变窄,心率增快;面色苍白或紫绀;皮肤花纹,湿冷;尿量少(<0.5 mL/ h);每小时出血量>总血容量的5%,1~2 h未改善,并伴有血凝块时,需警惕有心包填塞。如果术后每小时出血量>总血容量的10%,连续2~3 h无减少趋势,则高度警惕有活动性出血。
2.2.2 镇静镇痛护理 本研究中1 810例患儿均使用了镇静镇痛药物干预治疗,以保持患儿安静。对心功能低下的患儿联合应用肌肉松弛药,可降低体外循环手术、复温和疼痛引起的应激反应,降低患儿氧耗,协调机械通气患儿人-机同步及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另外,可给予非药物干预措施,如给予新生儿适当的抚触,给予年长儿有效的心理护理,都可增加其安全感和舒适度,减少其恐惧和焦虑的情绪。
2.2.3 呼吸道管理 机械通气时做好呼吸机的应用与管理,对于术后出血的患儿可提供呼吸末正压(PEEP)4~6 cmH2O以增加胸内压,缓解出血。
2.2.4 引流管护理 术后常规放置纵隔、心包或胸腔引流管。引流管连接引流瓶后与低负压吸引器连接,持续低负压吸引(- 2 kPa)。引流管需经常挤压保持通畅,观察引流液色、质、量,并及时记录,重点观察出血的速度及引流液中有无血凝块。监测激活凝血时间(ACT)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必要时作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指标检测,并及时告知医师予以对症治疗。当ACT>130 s(体温37℃),每次予鱼精蛋白0.5~1 mg/ kg,稀释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静脉滴注,时间>30 min;同时予以止血药物:巴曲亭、维生素K1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在使用止血药物的同时,需加强挤压胸腔引流管,防止血块堵塞管道导致引流不畅。当引流量突然减少或终止,须警惕引流管堵塞和心包填塞。本研究中,2例患儿出现血压下降,CVP进行性增高并伴有术后胸引量突然减少。床边超声显示心包填塞,经床边开胸,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造成死亡。
2.2.5 不同出血情况的鉴别 区别弥漫性渗血和活动性出血,首先观察胸腔引流液中有无血凝块。弥漫性渗血通常无血凝块,而活动性出血则见血凝块。当患儿胸引管内引流液出血速度慢,无血块;ACT、PT,APTT均延长;血小板计数低或偏低;予鱼精蛋白及其他止血药,出血症状得到有效缓解,提示弥漫性渗血。临床护理人员除了继续观察出血量外,还应当在各种出凝血指标的监控下合理使用止血药物。当患儿胸引管内引流液出血速度快,见血块;ACT、PT、APTT均正常;血小板计数正常或稍低;予鱼精蛋白及其他止血药,出血症状未得到有效缓解,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临床护理人员应立即挤压胸引管,慎用各类止血药物,告知医师,必要时参与开胸治疗。对于弥漫性渗血,绝大多数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止血,尤其是紫绀型心脏病及术前有肝功能异常者,可输新鲜血或成分输血,经综合治疗后,大多在4~6 h内出血量减少[3]。而活动性出血往往因出血过多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急性心包填塞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诱发心跳骤停。术后良好的止血和及早的进胸探查止血有利于降低病死率。
2.2.6 再开胸止血的护理
2.2.6.1 再开胸止血具体指征 ①每小时出血量>总血容量的10%,有血块,连续2~3 h。②持续缓慢出血,有心包填塞症状。③输血后难以维持血容量和血压。④X线胸片或B超提示,一侧或双侧大量胸腔积血,或心包腔内有中量以上积血。
2.2.6.2 紧急床边开胸止血护理 用物准备:手术无影灯、治疗车、开胸包、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口罩、帽子、碘伏、吸引管、各类手术缝线等。开胸时做好配合工作,观察病情并及时记录。本研究中7例患儿经开胸止血,1例死亡,其余6例均治愈出院。
临床实践证明,对于异常出血早期干预治疗意义重大[4]。作为CICU护士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业务水平、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术。同时,在临床护理患儿的过程中,及早识别异常出血的表现,为医师临床诊断提供信息,使患儿得到及早的有效治疗。
参考文献:
[1]丁文祥,苏肇伉,主编.小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手册[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223-232.
[2]丁文祥,苏肇伉,主编.小儿心脏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7-149.
[3]丁文祥,苏肇伉,主编.现代小儿心脏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93-381.
[4]童峰,龚立,王涛,等.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出血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9):689-691.
中图分类号:R473.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8399(2016)03-0065-02
收稿日期:2016-01-27
作者简介:奚爱华(1977—),女,主管护师,大专,主要从事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