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贵,莫生叶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军垦雕塑在兵团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定位
梁金贵,莫生叶
(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摘要]军垦雕塑以各种实体的三维立体形象,将兵团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面貌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展现于公共空间,是传承和弘扬兵团文化的载体,传递兵团的历史使命,引导兵团社会的价值取向。挖掘军垦雕塑在兵团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兵团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军垦雕塑;兵团文化;构建;定位
兵团城市文化是构建兵团“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加强兵团城市文化建设将为新疆向西开放,打造亚欧商贸中心,发挥兵团文化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文化支撑和文化影响力提供坚实的智力根基。军垦雕塑是兵团城市的标识,是兵团城市文化的具体展现,同时也是构建和提升兵团城市“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弘扬兵团文化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军垦雕塑在建设兵团城市文化中的作用,对提升兵团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塑造城市的品牌形象等方面都将具有重大意义。
(一)雕塑及军垦雕塑的内涵
雕塑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是通过各种实体的三维立体形象,将人类社会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面貌以一种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雕塑的概念也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在中国共产党屯垦戍边事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垦雕塑,以其突出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外形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价值观、发展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紧密结合起来[1]1-6,凝结并升华了兵团人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实践历程,歌颂着军垦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例如,坐落于石河子的“军垦第一犁”就是以一种朴实、粗犷、奋进的姿态展现了军垦人用坚实的臂膀拉动铁犁开垦这颗“戈壁明珠”,以坚韧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前进。“军垦第一犁”不仅成为石河子这座城市的标志,更承载着人们对拓荒时代的记忆,对屯垦戍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二)军垦雕塑的特征
1.历史性。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种文化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雕塑艺术作为历史发展的记录者和承载者,能够为人们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状况,探究一个城市未来的发展动态营造一个直观的、立体的历史文化氛围。军垦雕塑是在兵团人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实践历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兵团历史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与凝结,体现着兵团人对屯垦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弘扬。第一师阿拉尔市的三五九旅屯垦博物馆就是通过各个时代的屯垦文物和屯垦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雕塑,为人们直观地、详细地了解我国西域屯垦史创造了一个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耸立于大厅的兵团屯垦史上各个将军及元帅的雕像(王震、贺龙、王恩茂等)与入口长廊边上展示的我国自汉代以来的屯垦大事记、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西域屯垦的诗章、从拓荒时代到如今的劳作工具、生活用品等一同构成了一幅展现兵团发展的画卷,展示了军垦人为边疆屯垦事业在西部荒原上生根发芽、壮大队伍、建设边疆的历程。
2.时代性。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体现城市的精神风貌,也展示城市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方向。军垦雕塑在兵团城市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承载着兵团精神的核心内涵,体现兵团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更预示和展现着兵团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向和动力。坐落于石河子总场北泉镇休闲广场上的“多轮驱动跨越发展”雕塑,由天山、军垦人、车轮三个部分组成。雕塑的主体是一块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大岩石,岩石下方塑造了一群具有多个民族和职业特征的兵团人,象征着在天山脚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们肩负祖国人民的使命汇聚到一起,推动新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雕塑最上方的五个车轮,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兵团为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作出的贡献,展现了任何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了兵团人奋发向上的激情和热血,同时也体现了兵团人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3.象征性和唯一性。雕塑凝结了特定的文化,拥有着与生俱来的象征意义和地域的唯一性。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象征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军垦雕塑是在兵团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象征性与唯一性是其有别于城市里的其他建筑或其他城市的建筑标识的主要特性,一旦离开兵团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就会失去它的意义和光彩。军垦雕塑以具象化的、象征性鲜明的雕塑描述兵团城市的发展进程,通过具有兵团特点的历史事件和典型人物塑像、开荒建设场景和生活场景演变的塑造,象征兵团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象征着兵团人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爱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坐落于第二师三十团双丰镇里的军垦雕像,传神地塑造了7名军垦战士开荒种地的场景(有拿枪站岗的战士,有举喇叭呼喊口号的战士,有铲土开荒的战士,有用力拉犁种地的战士等),他们结实的肌肉、专注的神情、朴实的着装以及简陋的农具,展现了兵团人在艰苦的岁月里,勇往直前的决心,同时象征着老一辈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
军垦雕塑是兵团历史文化的凝结,是传承兵团文化、展现兵团历史使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体现出兵团城市的发展方向。明确军垦雕塑在兵团城市文化构建中的作用,将会为推进兵团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军垦雕塑是传承兵团文化的载体
军垦雕塑以其鲜明的文化象征性和独特的艺术设计,能够融入兵团城市环境之中,为传承和发扬兵团文化、推动兵团城市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兵团文化是兵团人在长期屯垦戍边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的文化,是他们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财富,是新疆民族多元文化与内地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2],军垦雕塑将兵团人在屯垦戍边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兵团文化凝结在一座座立体的艺术作品之中,通过广场、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展示于公众面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兵团人投身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当中。六十多年来,兵团人一边戍守边疆,一边开垦荒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荒漠和戈壁滩上铸成兵团城市,其城市文化凝聚了兵团人圣洁、崇高的精神品格。军垦雕塑将兵团文化充分融入兵团城市的自然环境中,创造了高雅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拥有浓厚文化氛围的休闲场所,从审美意识上满足了公众的现代审美情趣,更是从心理层面满足了公众的精神寄托和对知识的追求,不仅增强了兵团文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召力,同时增进了人们对兵团文化和兵团社会价值的认同,推动兵团城市文化的发展。
(二)军垦雕塑是展示兵团历史使命的窗口
不同的兵团城市塑造的军垦雕塑所展现的屯垦戍边事迹都各不相同,但都向参观者传递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兵团是工、农、兵、商、知识分子等人士组成的团体,是一支亦兵亦农,亦工亦商,集智慧、经济、防卫体系于一身的建设大军,增强民族团结、维护西北国防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大军和战斗大军。军垦雕塑再现了这个顽强的团体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推动新疆向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体现出为了祖国屯垦戍边事业的稳步发展而勇于拼搏的精神,讴歌了兵团人为新疆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立下汗马功劳的事迹。如第二师三十团双丰镇“军垦魂”雕塑、第八师“军垦第一犁”雕塑、石河子总场“多轮驱动跨越发展”雕塑等,传神地刻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人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中展现的强大力量的形象。
军垦雕塑是维护边疆长治久安的文化力量。兵团城镇主要分布于南北疆垦区,军垦雕塑就集中于兵团的这些城镇之中。在兵团战略布局建设中,军垦雕塑是促进社会主义屯垦戍边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第十四师和田军垦雕塑、第三师喀什军垦雕塑、第一师阿拉尔市军垦博物馆里的军垦雕塑、第八师石河子军垦雕塑、第十三师哈密市“西路军魂”雕塑、第十师北屯“永不移动的界碑”雕塑等,展示了兵团驻守边疆、保卫边疆,成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
(三)军垦雕塑是兵团城市发展的价值导向
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是维护市民的心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军垦雕塑作为兵团马克思主义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文化结晶,是繁荣和发展兵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和引导着兵团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生态文化价值的发展方向。
1.社会主义精神价值引导。军垦雕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和兵团人的共同文化心理、价值追求以具体的实物形式展示于众,并作为一个新的社会主义精神价值观念的弘扬者和推动者,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向公众传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凝聚民心,促进新疆各族人民对社会主义精神价值的认同。屹立于石河子市军垦博物馆前的“王震将军铜像”,塑造了20世纪50年代初王震将军建设新疆雄心壮志的气魄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他爱国、无私、艰苦奋斗的精神。每当人们仰望这座雕塑,缅怀前辈、寄予敬仰之情时,潜意识中被他的气魄和军垦战士的精神所鼓舞,同时他的爱国主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道德情操也成为兵团人的社会价值标准。
2.经济价值引导。军垦雕塑是在兵团人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是军垦战士革命精神、创新精神、进取精神的具体体现。兵团城市拥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以军垦雕塑为建筑标识的兵团城市更是成为人们参观、学习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首选城市。如第九师一六一团自建立孙龙珍烈士陵园、孙龙珍烈士雕像,以及孙龙珍烈士博物馆以后,不仅成为弘扬“龙珍精神”为主的屯垦戍边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成为开发和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重点区域,而且迎来了众多孙龙珍家乡人前来扫墓和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和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地区。同时,也为第九师优美的自然景观增添了浓厚的军旅文化韵味,带动了周围团场旅游业、休闲娱乐业、医疗服务业、物流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周围城镇居民的就业率,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3.生态文化价值引导。生态文化即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94-96。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城市的绿色生态对加强城市社会功能体系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50年代,新疆10万解放军官兵就地转业,在这广阔的戈壁滩上铸剑为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困难,挖渠引水,植树造林,改造荒漠,创造绿洲,建立城市,努力在广袤的荒原上实现社会文化建设与自然生态建设共同发展。石河子市的兵团儿女在游憩广场上建立了“绿风”“清泉”两座雕塑,就是承袭老一辈军垦人生态建设思想的体现。两座雕塑分别刻画了一名年轻女孩子陶醉于身边的一池清泉中,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彩,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在引导和教化后人在发展社会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军垦雕塑经过时间的洗礼和社会的变迁,承载着各个时期人们赋予它的思想文化内涵,其作用已超出了建设之初单一的敬仰和纪念意义。积极探索军垦雕塑在兵团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发展趋向,将为加强兵团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一)以传承兵团文化为宗旨,提升兵团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4]70-71军垦雕塑是兵团历史文化的凝结,体现兵团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塑造具有亲和力、高质量的军垦雕塑对提升兵团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
1.融入兵团的特色文化,增强军垦雕塑的亲和力。军垦雕塑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城市艺术建筑,是传承军垦文化和军垦精神,传播兵团多元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载体。因此,军垦雕塑的建设和发展要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将兵团的屯垦戍边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百家文化融入城市雕塑的创作中,以浓郁的民俗民风、新颖的设计理念,获取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深入基层,开展军垦雕塑艺术文化展览,征集民族雕塑艺术创意,鼓励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城市雕塑的创作。积极筹办军垦雕塑大赛,对于参赛中的极具兵团风格,凝聚民族文化、军旅文化的积极健康、富有创意的雕塑作品给予表彰,并将雕塑建立于相应城镇环境中。激励广大人民群众获取知识的动力和对艺术文化的追求,提高市民雕塑艺术文化的认识,推动军垦雕塑融入市民的生活,增加雕塑的亲和力。
2.加强军垦雕塑的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专业的雕塑艺术文化人才,不仅是发展军垦雕塑的现实需要,更是提升兵团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性和艺术性的必然要求。军垦雕塑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加强他们对军垦雕塑外形的设计与创作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兵团历史文化、古西域文化以及中国多元文化的研习,增强雕塑者自身的文化涵养,培养雕塑者在军垦雕塑的创作中巧妙地融入兵团特色文化,提高军垦雕塑作品的文化感召力。鼓励军垦雕塑的创作者走入团场走入连队,体验兵团人的民俗风情,寻找原汁原味的创作灵感,阅读最真实的兵团文化。同时,引导军垦雕塑者与内地雕塑专家学者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3.提高军垦雕塑的质量。高质量的军垦雕塑不仅是兵团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更代表着一个城市文化的价值取向。在军垦雕塑的创作过程中,提高军垦雕塑的质量,不仅在于精心挑选雕塑的创作材质,增强军垦雕塑的艺术性和外在表现力,更在于遵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即创作精美的、高质量的雕塑作品和取缔城市中不合理、制作粗糙的雕塑作品,使军垦雕塑的艺术外形与兵团城市的历史文化相融合,增强兵团文化的感染力,提高兵团城市文化的韵味,培育市民的文化素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增强兵团城市文化发展活力
军垦雕塑是展现兵团人风貌的窗口,是传达兵团社会价值的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融入军垦雕塑的创作中,传递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建设目标,努力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道德情操,才能真正地发挥军垦雕塑的价值观引导作用,为兵团城市文化的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增强兵团城市文化的活力。
首先,在兵团城市建立以军垦雕塑为代表的屯垦红色文化主题的休闲文化广场,为市民创造一个寓教于乐的生活环境。在城市的休闲广场中塑造展现儿童纯真的娱乐场景,青少年奋发向上和老兵团人艰苦创业的情景的军垦雕塑,创造性地展现三代兵团人扎根新疆、发展新疆的历史进程,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前来参观,激起人们对兵团的记忆。同时,向人们展现兵团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即建立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和谐社会,使人们在休闲娱乐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增加与解放军官兵解放新疆、发展繁荣新疆的历史事件相关的雕塑作品,展现兵团人团结各族人民为守卫祖国西北边境,为建设新疆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的场景,展现兵团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高贵品质,引导人们积极融入到兵团军垦文化氛围中,培养人们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勇于担当屯垦戍边千秋万代的责任意识。
最后,建立兵团历史博物馆分支机构,即在兵团团场建立博物馆,为兵团城镇民众了解兵团、认识兵团提供良好的场所。同时,鼓励兵团历史解说员下团场下连队,引导兵团城镇民众了解军垦雕塑的产生、发展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蕴,使参观军垦雕塑的人们受到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引导他们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培育他们爱国、奋斗、创新、奉献的精神。
(三)以打造兵团城市文化的品牌为目标,增强兵团城市文化影响力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旅游城市因雕塑而使城市文化得到彰显,因雕塑使游客记住这个城市,并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5]一个城市里的原居人群或流动人口都有可能是城市文化的创造者,但能让他们记住这个城市的并不是那些繁华的商业大厦或一流的休闲娱乐场所,而是那些最具有城市特质或蕴含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具体实物形象。军垦雕塑是兵团红色文化的凝结,是传播兵团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重要载体。
打造兵团城市文化品牌,增强兵团城市文化感召力,将是一个长远的系统工程。首先,提高兵团民众对兵团文化的认同。兵团文化在兵团民众心中的地位和认识是打造兵团城市文化品牌的基础,是凝聚兵团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初级、中级和高等教育中分层次、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兵团历史、兵团文化以及兵团精神的教育,同时利用多种途径,如兵团博物馆、军垦教育基地等加强兵团民众对兵团文化的认知,提高兵团人对军垦雕塑的认知力和鉴赏力。其次,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兵团政府是兵团城市的管理者和监督者,是兵团城市建设的主体。增强政府为城市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为军垦雕塑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遇,推动军垦雕塑和兵团文化走向国内外。以军垦雕塑的地域化、生态化以及独特性将兵团文化作为文化品牌传播于众,提高兵团文化的影响力,促进兵团城市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新平,陈洪军.兵团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参照[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郭换平.兵团文化研究综述[J].文化论坛,2010,(10).
[3]李小海.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文学教学[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
[4]林茂.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3).
[5]张毅.乌鲁木齐城市雕塑景观与城市文化关系初探[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李平)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6)03-0101-05
[收稿日期]2015-12-08[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2 00:47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面向特色文化传播的虚拟展示系统研发及示范”(2015BAK04B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屯垦戍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与发展研究”(14BKS024)。
[作者简介]梁金贵,男,河南商丘人,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疆屯垦戍边理论与实践研究。
Status of Army Reclamation Sculptures in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XPCC
LIANG Jin-gui,MO Sheng-ye
(School of Marxism,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Abstract:The army reclamation sculptures,visualizing publicly the histoic culture and spiritual outlook of cities in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XPCC)in three-dimentional tangible images,is the vehicle of inheriting and promoting XPCC culture,which passes on historical missions and leads social values of XPCC.To advance and enrich the role of army reclamation sculptures in the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XPCC contribut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soft power”,charisma and cohesion of urban culture of XPCC.
Keywords:army reclamation sculptures;culture of XPCC;construction;sta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