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吴中文献展览会及其学术影响*

2016-04-03 20:57
关键词:藏书家吴中展品

江 山

(合肥学院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601)



民国时期吴中文献展览会及其学术影响*

江山

(合肥学院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601)

20世纪30年代举办的吴中文献展览会为苏州历史上的首创,是苏州文献的一次大展示,其影响深远、意义非凡。于地方文献而言,可以发掘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于学术而言,可以延续中华学术的连续性;于当代社会而言,可以借鉴、吸收和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

吴中文献展览会;地方文献;学术价值;民国时期

对于地方文献事业来说,近代历史上在浙江等地举办的文献展览会,是展示地方文献成果、推动学术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盛事,它极大地调动了图书馆界、私人藏书家以及从政界要员到普通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一股浓厚的文化热潮。比较著名的文献展览会有浙江文献展览会、吴中文献展览会、上海文献展览会和宁波文献展览会等,其中吴中文献展览会就是一次较为成功且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动。

近年来,有关近代文献展览会的研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方面。*参见周生杰:《敬乡有道:近代文献展览会》,《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2日第15版;周生杰:《考文献而爱旧邦——近代文献展览会推进地方文献建设述略》,《图书情报工作》2011年第23期,第140-144页;周生杰、杨瑞:《吴中文献展览会推进地方文献建设述略》,《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第6期,第96-100页;孙迎庆:《1937年吴中文献展览会》,《东方收藏》2014年第7期,第115-116页。关于吴中文献展览会,周生杰的《吴中文献展览会推进地方文献建设述略》集中论述了该展览会的举办过程、展会的内容,阐述了吴中文献展览会对地方文献建设的贡献等,研究的视角较为新颖。[1]孙迎庆的《1937年吴中文献展览会》则强调吴中文献展览会在艺术收藏上的历史贡献。[2]然而,由于资料获取等方面的限制,对吴中文献展览会的召开、展览以及展品的研究大多采用较多文字的引用以及对引用文字的解释,对于展览会本身的史料梳理以及研究的广度、深度方面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关于苏州在举办文献展览会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文化优势,吴中文献展览会的具体筹备与举办过程,文献展览会对于发扬地方文献、推进学术的贡献,以及吴中文献展览会对近代文化的影响,仍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对近代吴中文献展览会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渊源:文献展览会举办的地域文化优势

苏州包括吴县、常熟、吴江、昆山等县,春秋时为吴国所在地,因而又称“吴中”。苏州自古为文化繁荣之地,以盛产诗人、散文家及小说家而闻名于世。由此也就有了数量繁多的著述,这些先人的著述经历史的沉淀业已成为承载苏州乃至中华文化的珍贵文献。

苏州历来人文荟萃,文学创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著书立说蔚然成风。就诗歌而言,著名诗人唐代有张旭、顾况、张籍、陆龟蒙;北宋有杨备、范仲淹、贺铸;南宋有范成大、吴文英;元代有杨维桢、顾瑛;明代有唐寅、文徵明、王世贞;明末清初有顾炎武、瞿式耜、吴伟业、钱谦益。就散文而言,唐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有陆贽、顾况、张籍、陆龟蒙、朱长文;明清时期有王世贞、归有光和沈复。明清两代是小说空前繁荣时期,具代表性的是著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冯梦龙;以评点方式进行小说批评的大家金圣叹和毛宗岗。如此众多的文学大家为苏州文献资料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基础。[3]

不仅如此,苏州的名门望族顾氏还编有《吴郡文编》《吴门表隐》《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丹午笔记》等。[4]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则对《吴史》《越绝书》《吴越春秋》《吴俗传》《吴地记》《吴郡志》《吴郡通典》等作了细致的记述与研究,大大拓展了苏州乡邦文献的学术价值,提高了这些文献的影响力。[5]

苏州的藏书活动异常活跃,黄丕烈在《晁氏读书志叙》中有“吾吴多藏书家”之语,可见苏州一地藏书家为数众多。据陈冠至《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初步统计,仅明代苏州比较有名的藏书家就有185位。作者将明代苏州的藏书家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洪武至天顺时期(1368—1464年)有顾阿瑛、唐元、虞子贤等32位藏书家;(2)成化至正德时期(1465—1521年)有徐澄、姜昂、沈周等62位藏书家,其中为世人所熟知的有祝允明、文徵明、唐寅;(3)嘉靖至万历时期(1522—1620年)有魏希明、顾徳育、杨仪等39位藏书家,其中著名的有归有光、王世贞等;(4)天启至明末清初有归昌世、归庄、史兆斗等52位藏书家,其中耳熟能详的有毛晋、顾炎武、钱曾、徐乾学等。[6]清至民国,著名的藏书家则有黄丕烈、徐乾学、钱谦益、张金吾、瞿绍基、潘祖荫、吴梅、邓邦述、胡玉缙、莫裳、叶昌炽等。

1937年举办吴中文献展览会,当时的吴县、昆山、常熟、吴江四县把包括稀见乡邦文献在内的孤本、善本拿出来展览的藏书家就有百余人。[7]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苏州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献生产和保存的文化,为吴中文献展览会的举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历史回眸:文献展览会的筹备与举办

1936年年底,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认为“地方文献之整理与表扬,尤属刻不容缓”[8],并决定由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负责,从1937年1月1日起举办为期7天的吴中文献展览会,展览的会址在苏州沧浪亭苏州图书馆内。此次文献展览会的宗旨是“发扬文献,推进学术”,组织者向各图书馆、收藏家以及热心人士等发出征集展品函,开展展品的征集活动。展品征集的范围为有关吴中(吴县、吴江、昆山、常熟四处)的文献物品,包括图籍、刻本、版本、稿本、批校本、钞本、方志等。

吴中文献展览会征集展品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北平、浙江、南京、镇江等地各大图书馆以及西湖博物馆;还包括各地著名的藏家,如丁辅之、张元济等。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还及时召开会议讨论展出事宜,参加会议的有邓孝先、金天羽、潘博山、潘景郑等知名藏书家十余人,为展览会的高水平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筹办展览会,“一以副远道参观者之盛意,一以充实吴中文献之数量”,展览会对原来的展会日期还作了延期。[9]

在苏州图书馆的精心筹备下,吴中文献展览会的一切工作进展顺利。为了做好文献展览会的筹备工作,展览会的组织者向图书馆、私人藏书楼以及藏书家展开了较大规模的筹备活动,送展的图书馆(博物馆)有北平图书馆、中央图书馆、浙江图书馆、镇江图书馆、国学图书馆、西湖博物馆,以及吴县、常熟、吴江、昆山四县图书馆等。据《申报》的报道,参与的藏书家吴江有6人,常熟有6人,昆山5人,吴县最多达21人。其他地方的藏书家也多有参加,如海盐的张元济、上海的周越然等。藏书楼则有邓氏群碧楼、顾氏过云楼以及潘氏滂喜斋等。除了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以及主任陈子彝、王佩诤分赴各地,积极努力争取名贵展品外,上海方面也由叶恭绰、吴湖帆负责接洽著名藏家的展品。[10]直到1937年1月,范烟桥等苏州文化名人还将所收藏品送展。筹备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举办这次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展览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2月20日,吴中文献展览会正式开幕,参加开幕式的有图书馆、博物馆界的学者,苏州及上海等地的藏书家,当时的江苏省教育厅派出一名科长前来参加,另外江苏和上海小说家所组成的星社也派人前来参观。[11]开幕式由馆长蒋吟秋主席报告展会筹备经过,张仲仁致开幕词,教育厅及地方官员致辞等。[12]

吴中展览会每日参观人数达三四千人,可谓盛况空前。因此,在2月26日后又延长了三天。[13]2月27日,当时的立法院院长孙科和于右任等国民党要员数十人前来参观文献展览会[14],他们此行也是为了拜会国民党元老、吴中文献展览会主要发起人李根源。李根源(1879—1965),近代名士,对苏州地方文化颇有研究,著有《吴郡西山访古记》等。馆长蒋吟秋是苏沪小说家云集的著名社团——星社的社友。在吴中文献展览会举办期间,这些小说家曾集体参观了吴中文献展览会。除了达官贵人、文人骚客外,普通民众前去参观的也络绎不绝。《申报》上刊载的《参观吴中文献展览会记》一文对展览会多有溢美之词,作者不无感慨地写道:“苏州图书馆有此伟大之盛举,不可不佩该馆诸君之魄力也。”[15]

吴中文献展览会的成功之处在于展会本身荟萃了众多珍稀的展品,参展的有图籍类、书画类、图像类、金石类、服御类、史料类及革命文献类等。此次展览会中有许多著名藏家的绝世精品,如邓群碧送展的顾千里校嘉靖本《史通》、张元济送展的宋人写本《宋太宗实录》、蔡韵笙送展的范文正公像、朱梁任遗族送展的孙总理(孙中山)手赠宝刀等数十种,皆为稀世珍品,一一列出,令人目不暇接。[16]

吴中文献展览会是时任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馆长蒋吟秋负责,由叶恭绰、李根源等知名人士发起组织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文献展览会。此次展览会的展出时间从1937年的2月20日至3月2日,历时近2周;总计展出的文物典籍有6 000余件,分为14个陈列室布展;展品既有图书典籍、金石拓本,又有专门的“潘氏文献”;参与征集和展览工作的苏州知名人士、专家和学者达180余人。[17]

学术价值:文献展览会的影响及对近代学术推进

著名的文史学者郑逸梅(1895—1992)与蒋吟秋熟识已久,二人同为苏州星社的社友。值吴中文献展览会举办之时,蒋吟秋邀约星社的社友前去参观,郑逸梅也在其中。关于吴中文献展览会郑逸梅在其著述中多有描述,且充满褒扬之词。如他在《星社与园林》一文中不无艳羡地写道:

某岁。社友蒋吟秋任江苏省立图书馆馆长,发起苏州文献展览会,规模很大。陈列典籍文物,数以万计、彪炳照灼,倾炫心魄,平素由各藏家珍庋,袭以云锦,薰以都梁,无从见到的,今得一饱眼福,真是难得的机会。[18]

而在《蒋吟秋的〈载书返棹图〉》中,郑逸梅的表述则更为直白:

吟秋著述……更举办大规模的苏州文献展览会,陈列了数以万计的典籍翰札,书画文物。有的是公家的,有的向本地及四乡八镇的故家借来的,炳炳麟麟,煌煌炜炜,为历来所未有,又据此辑一专书,成为一大贡献。[19]

“一专书”指的是集展览会文献而成的《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

吴中文献展览会将包括昆山、太仓、常熟、吴江等处藏有的金石碑版、典籍书画、铜瓷玉器等珍稀文献一一搜罗,并作为展览会的展品。越是珍贵的东西,后人越奉为至宝,往往秘不示人。应该说,蒋吟秋及图书馆同仁做了大量的工作,才使得如此多的地方文献呈现在民众面前,为地方文献的传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20]江庆柏《近代江苏藏书研究》中论及1937年的吴中文献展览会时就强调:“吴中人文资源本来就十分丰富,再加图书馆的精心组织,所以这次展览会盛况空前,影响极大。”[21]吴中文献展览会比较突出的特点在于所展览的文献中不乏珍贵的史料,而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很少公开展示的,更不用说传播或用来研究。从这点来看,吴中文献展览会为地方文献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举办文献展览会可以大大提高苏州地方文献的知名度,促进苏州地方文化的发展,同时也推动苏州乃至中国学术的发展。因此,吴中文献展览会对于近代学术的贡献也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展览会作为一件学术盛事广为传播。作为近代颇具影响的报纸,《申报》对吴中文献展览会的报道最为完整,涉及此次展览会的各个方面,从中可以体味出该报是将此次展览会作为一件重要的文化盛事来报道的。《大公报》也作了相关报道;《图书展望》分别以“江苏省立图书馆举办吴中文献展览会”“吴中文献展览会”为题刊发了短消息;《中华教育界》则刊发了《吴中文献展览会纪要》一文。1944年,典元在《江苏文献》上发表了《吴中文献展览会印象记》一文,以参观者的角度对陈列于14个展室的展品一一加以介绍,颇具专业水准。此文较长,文章的作者虽称之为“追述”,然记述相当清晰、细致,可见展览会的影响至深。[22]

其次,吴中文献展览会所展出的文献多稀有罕见,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这些藏品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深藏于各藏书楼、收藏者家中,经展览会的展出,为学术界所重视自在情理之中。江苏省立苏州图书馆在众多展品的基础上,汇成《吴中文献展览会特刊》一书,极具学术意义。吴中文献展览会展出的展品为学术研究打开了一扇重要的“学术之门”。明代苏州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吴宽真迹在展览会上展出之后,吴宽及其书法即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方向。[23]近代藏书家周越然藏有的《沤波舫近稿》曾在吴中文献展览会上展出,该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谈到此书,周氏在一篇专门论述的文章中写道:

古书之至精者,莫如名家手稿,而手稿之至佳者,莫如未刻私存之散叶也。余家所藏之《沤波舫近稿》,属于此类。[24]

通过展览会的展出以及周越然的大力推介,《沤波舫近稿》的学术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在吴中文献展览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书画,当时的苏州图书馆典藏部主任陈子清据此撰写成《吴中文献展览会书画录》一书,南宋范成大《范石湖字》卷、杜琼《山水》轴、张宏《虎丘看月图》轴、徐有贞书《有竹居歌》卷、《饯别图》卷、沈石田《落花诗》卷等,在此书中均有详尽记述。[25]

最后,吴中文献展览会对于从事研究的学者来说,意义重大。展览会第六、七室所陈列的历史革命文献中,太平天国文物就引起了太平天国研究专家简又文的注意。他在馆长蒋吟秋、馆员王佩诤、徐湛秋的帮助下,将九件太平天国的文物一一拍摄并进行细致研究,形成一篇研究论文《吴中文献展览会中之太平文物》,发表在1937年的《逸经》杂志上。[26]可以想见,简又文的研究成果大大拓展了吴中文献展览会展品的学术影响力。不仅如此,吴中文献展览会上展品的学术价值也会随着中国学术的发展,在当代乃至未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并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区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和发扬的当今,探讨20世纪30年代的吴中文献展览会,其意义远不止在史料价值上。于地方文献而言,可以发掘其独有的文化价值;于学术而言,可以延续中华学术的连续性;于当代社会而言,可以借鉴、吸收和传承中华的优秀文化。这或许是我们今天研究吴中文献展览会的价值所在吧。

[1]周生杰,杨瑞.吴中文献展览会推进地方文献建设述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6):96-100.

[2]孙迎庆.1937年吴中文献展览会[J].东方收藏,2014(7):115-116.

[3]苏简亚.苏州文化概论:吴文化在苏州的传承和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12-230.

[4]张学群.苏州名门望族[M].扬州:广陵书社,2006:1-25.

[5]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187-200.

[6]陈冠至.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M]∥潘美月,杜洁祥.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第4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7:5-43.

[7]叶万忠.苏州历史上的刻书和藏书[C]∥谢国桢,张舜徽.古籍论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403-419.

[8]苏州图书馆筹备吴中文献展览[N].申报,1936-12-05(10).

[9]吴中文献展览会展期举行[N].申报,1936-12-22(13).

[10]吴中文献展览会定期开幕[N].申报,1937-01-13(10).

[11]文献会今日开幕[N].申报,1937-02-19(10).

[12]文献展会开幕礼[N].申报,1937-02-20(11).

[13]吴中文献展览会即将开幕[N].申报,1937-02-15(12).

[14]文献展览会延期[N].申报,1937-02-27(9).

[15]各要人参观文展[N].申报,1937-02-28(8).

[16]参观吴中文献展览会记[N].申报,1937-02-27(17).

[17]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苏州市志:第3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1227.

[18]郑逸梅.逸梅随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93.

[19]郑逸梅.郑逸梅选集:第二卷[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732-734.

[20]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吴中耆旧集:苏州文化人物传略[M].南京: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1:177-182.

[21]江庆柏.近代江苏藏书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360.

[22]典元.吴中文献展览会印象记[J].江苏文献,1944(1/2):58-66.

[23]李嘉球.苏州状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125-126.

[24]陈子善.周越然书话[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78.

[25]吴琴,陶启匀.苏州文物[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264-267.

[26]简又文.吴中文献展览会中之太平文物[J].逸经,1937(29):15.

(责任编辑:周继红)

Wuzhong Documents Exhibi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ic of China and Its Academic Influence

JIANG Shan

(Library, Hefe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Wuzhong documents exhibition held in 1930s was the pioneer in the history of Suzhou, which was a great display of Suzhou documents with a profound influence and outstanding significance. As far as Suzhou local documents are concerned, the unique cultural value of them could be explored; as far as learning is concerned, the continuity of Chinese academics could be extended; and as far as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is concerned, the excellent Chinese culture could be mirrored, absorbed and inherited.

Wuzhong Documents Exhibition; local documents development; academic value;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2016-03-30

2014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近代中国地方文献发展史研究(1912—1949)”(SK2014A362)

江山,男,合肥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文献学研究。

G259.275.3

A

1672-0695(2016)04-0071-05

猜你喜欢
藏书家吴中展品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海德汉EMO2019展品预览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
吴中太湖新城
清藏书家袁廷梼枉生平发覆[1]——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先秦至隋唐五代藏书家考略》补考